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2019-10-23 10:49:22)
标签:

大明寺

弘佛亭

卧佛殿

西晋汉白玉佛首

龙井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是国内罕见的一处集园林风光、文物古迹和宗教建筑于一体的游览胜地。大明寺自创建以来向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从年迎接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后每年接待中外宾客达万人次之多。年月日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曾陪同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前来参观。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大明寺藏经楼东侧有 “弘佛亭”。20075月大明寺方丈能修法师经过多次努力终于促成大明寺迎来一位特殊的日本客人——年近八旬的池田和夫老先生及夫人女儿将其长期珍藏并敬奉30多年的一尊来自中国西晋的观世音菩萨白玉佛首奉归中国,并无偿捐献给大明寺。为纪念佛首回归在大明寺内建立了一座“弘佛亭”。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千年佛首回归扬州”,陈从周艺术馆副馆长、上海民俗文化学会副会长乐峰。乐先生介绍说,他的好朋友陈大立2002年在日本留学期间,结识了日本著名佛学专家池田和夫先生,两人成为“忘年交”。池田先生家里供奉着的一尊白玉佛首,已经陪伴了他和妻子30多年。岁月蹉跎,两位老人产生了一个强烈愿望,就是让这尊佛首回归其故里——中国,这也是他们晚年唯一的心愿。这尊佛首是池田先生1973年花2亿日元购得的,经日本高僧绝海和尚鉴定,此佛首当属中国西晋永康年间珍品,距今已有1700多年,价值不可估量。西晋是中国佛教史的一个里程碑式发展时期,而这个朝代仅存在2年,此遗存更显珍贵。业内人士估算,按时下艺术品市场行情,此佛首拍卖价约在35亿元至4亿元人民币。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陈大立完成学业回国后,时时惦记着池田先生的嘱托。2006年底,他和好友乐峰等人来到大明寺考察。看到由寺院正在兴建的占地300多亩的中国鉴真学院,他们直觉
“千年佛首回归非此地莫属”,于是向能修法师转达了池田先生的愿望。能修大和尚说,“大明寺是佛首回归的最好地方。”消息传到日本,池田先生兴奋地说,他十分崇敬中国文化,先后47次到过中国,他表示,虽然非常喜欢这个佛首,但它来源于中国,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让它认祖归宗。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几位热心的上海人不仅促成了千年佛首回归扬州大明寺,还自筹80万元在栖灵塔下建造纪念佛首的亭子———弘佛亭。乐先生说,建造亭子有两层意义:第一,为了纪念恩师陈从周,大明寺内的鉴真纪念堂就是其恩师陈从周在上世纪60年代和建筑大师梁思诚一起设计兴建的;第二,为中日友好多做点事。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弘佛亭,亭檐高6米,加上宝顶总高达10米,体量巨大,其斗拱严格按照宋代《营造法式》进行制作,包括四组角科、四组铺间两种制式,都是6铺作,结构非常复杂,梁柱之间都是通过榫卯相连,受力均匀分散。由于当今古建所用斗拱纯为装饰,而此亭却是原汁原味的唐代斗拱做法,在现存寺院亭阁建筑中非常难得。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这是全国新建的第一座纯木斗拱结构亭阁,而非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其斗拱不只是装饰作用,唐式六作斗拱承受了数十吨重力,全部压在四根柱子上,在现代建筑中实为罕见。亭子的建筑材料主要由整块的石材、红木以及砖细组成。这些建筑材料让设计者颇费苦心,因为主要的建筑材料都是由设计人员自己遍访各地采购的。亭柱和亭梁用珍贵的金山石进行建造,这种石材目前已经被禁止开采,最终在苏州找到以前采的
“存货”。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亭内有一碑“阿弥托佛”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碑的背面是“般诺波罗蜜多心经”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如果说斗拱是弘佛亭一大亮点的话,柱础和石梁全选用昂贵的金山石则是一大特色了。四根石梁长宽高分别达到了600厘米、30厘米和50厘米,柱础的石头更是坚固,埋在地下数米深。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弘佛亭上的莲花葫芦宝顶是用上千块大青砖经过仔细打磨一块块镶嵌上去的,完美地贴合在一起,严丝合缝,工人师傅磨砖就花费了近一个月时间,整个宝顶高达3米,重达43吨。而寻木料也是费尽了心机,全采用了美国进口的花旗松,年轮都达到了70年向上,最大的木材长达12米、直径就有1米,而且全部沉在水中泡了十几年,木质非常坚实,不会开裂,所以四根木柱能扛起宝顶和石梁数十吨重量。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在栖灵塔广场上,在戒坛、卧佛殿、弘佛亭和栖灵塔之间,记者看到本来封着的老井围着一圈青石井栏,井里还有着清亮的水。此井原来是四合院里斋堂用的井,用以全寺僧众饮水和消防的。能修法师说:在现在的戒坛处,本来有一个水塘,从未干涸过,老百姓称这里为龙窝,解放后,从瘦西湖翻上来的水都是存贮在这里,然后由此沿着水渠向平山、堡城一片送去,现在通往鉴真学院的道路就是本来的水渠填成的道路。由于此井和财神殿、纪念堂前等山上井高程相差约20米,所以此井出水最丰最涌,全寺的钦水,甚至附近的村民以前都过来汲水,而水位从来不见下降过,人们惊呼为神,称之“龙井”。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据说,此井古井栏早已不知到了何处,南京一位张居士慷慨捐献珍藏多年的古井栏,据说是清代的,古井配古栏堪称“天作之合”。古井栏上有着深深的勒痕,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而瑞兽和仙鹤组成的图案,充满吉祥气息。这么大的井,可见当时寺庙内的僧众甚多。修建此井的具体年代,尚需根据下一步挖掘考证的情况,有没有文物出土,根据大明寺相关记载才能最终确定。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与栖灵塔北台阶相接的甬道直通卧佛殿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建于 1997年,保留晚清风格。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殿前的这尊高大的汉白玉佛坐像是由现任仰光市长吴拉敏赠送,高2.8米、重10.8吨。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玉佛安放在大明寺卧佛殿南、栖灵塔北的中间地带,造型庄严安宁。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坐佛面对栖灵塔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坐北朝南,建在高高的台基上。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前台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卧佛殿,坐北朝南,檐殿庑式建筑,翘角飞檐,气势雄伟。大殿屋顶,下设望砖,上铺蝴蝶瓦屋面。空花屋脊,望砖线脚,小青瓦空花格。东西两端套兽,长0.36米、高0.2米、宽0.15米,色彩与瓦同。屋脊正面嵌“寂灭为乐”四字,背面嵌“世界和平”四字。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檐下正中处高悬“卧佛殿”金字匾,出自 中国 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卧佛殿开间五楹,中间一间偏大,阔4.5米,左右各两间,分别阔3.6米;进深三间,每间深3.6米;四周设走廊,廊宽1.8米,廊外有月台,宽1.2米。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中间一间及左右两边间皆分别设四扇格扇门,东西最边的两间,落地处分别砌短墙,墙上装设四扇格扇窗,全部打开,轩亮透气。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东侧山墙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东西两侧外墙上各有二幅佛像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文殊菩萨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观音菩萨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台基阔24.9米,进深16.8米。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背面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大殿头梁至月台高10.34米,月台高0.7米,总高近12米,建筑面积为324平方米。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地藏王菩萨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普贤菩萨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正面、背面各有立柱八根,东西两侧各设立柱四根,十一架梁,显得十分壮观。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19957月,仰光市市长吴哥礼率团来扬访问。在观赏大明寺时,得知新建的栖灵塔欲请玉佛供奉,当即表示赠送5尊玉佛。玉佛于1996429日由上海港运抵大明寺。5尊玉佛为1座卧佛、4座坐佛,那座卧佛则放在卧佛殿内。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殿内靠后居中位置,设有一座石榻,上卧一尊释迦牟尼玉佛。玉佛长5.8米,重18吨,造形优雅,神态雍容。为缅甸仰光市市长吴哥礼1996年所赠。可惜平常不开放,只能在网上下载一张图片。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与栖灵塔的东侧是“诫台”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南面是栖灵塔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站在栖灵塔北边往南看,西北方向有广场、藏经楼。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正北向是卧佛殿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东北向是诫台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卧佛殿后面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密严院,好像还没投入使用。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维摩楼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维摩楼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
维摩楼
扬州大明寺(十八)弘佛亭、卧佛殿维摩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