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2019-09-28 09:27:49)
标签:

大明寺

第五泉

鹤冢

西园

御碑

   西苑芳圃,坐落于大明寺平山堂之西侧,为扬州巨富汪应庚于清雍正年间所建。乾隆五年,两淮灾荒,汪应庚独力捐赈,救活几十万饥民,乡民立汪应庚《赈荒功德碑》四石,惜今无存。后汪应庚不断增修御苑,至乾隆十六年,皇帝首次来扬时,芳圃已步步引人入胜。现园内屡经修葺,山明水秀,亭台楼阁,错落其间,相互掩映,令人襟怀爽畅,陶醉不已。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平山堂前西侧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从八角洞门出去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下台阶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下面是高墙花窗洞门,传过门洞旧到达西园的鹤冢。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山门殿北面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西侧花墙的门洞也可进入西园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沿山门殿北外墙走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花窗是园林的点睛之笔,在这里高墙上如没有花窗就好显得压抑,配上花窗立马觉得视野丰富,洞门和高墙都不单调了。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西园亦称“御苑”、芳圃,在大明寺西侧。园始建于乾隆元年(1736年),为郡人汪应庚所筑。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扬州大明寺西园,亦称“御苑 ”,是乾隆皇帝多次临幸之地。 四周丘陵起伏、山路环绕、竹木苍翠、绿树成荫,手法东部平旷、西部深邃,以水为主,内有楠木厅、柏木厅、船厅、天下帝王泉、梅亭、康熙碑亭、乾隆碑亭、石涛墓塔,无论水体的处理、山体的形态、厅房的布局、叠石的安排,均注意因地制宜,是一处极为精致的人文景观。同时,自然环境与建筑空间的交错处理也有步移景变的效果。其造园特色:一是将水分上下二池:下池面积广阔,湖光倒影;上池狭小,势如山涧的写真;二是假山以石为主,分为上山和下山:下山气势博大,上山则曲折婀娜。山中叠有石屋,形式多异。既叠有洞谷,宛转曲折; 又叠有悬崖,悬崖石柱。山南还叠有巨峰,状如拱云,横跨山涧、屋前、岩下、水池。绕山而行,生气盎然;三 是碑亭、井亭、水上建筑、墓园等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文化性,西园巧妙体现了“藏建筑于茂盛的山林之中”的意境。这种处理手法在中国园林中是罕见的。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刚才就是从那个有花窗的门出来的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花窗洞门的南面,西园一角,花墙外是山门殿前面。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鹤冢位于康熙御碑亭东侧黄石相垒的竹坛之上,依墙而筑。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清光绪十九年(1893)两淮副转运使徐星槎(从五品),修葺治平山堂以后,放了双只鹤在池水中,两鹤戏嬉,饮啄,自由自在。其中一鹤因患足疾毙命,另一只鹤巡绕哀鸣,竟绝食以殉。主僧星悟和尚深为感动,将双鹤瘗埋于平山堂西侧的第五泉景观东边的围墙边,谓“鹤冢”。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然后,星悟和尚求都察院河南道监察御史李郁华为鹤冢作序撰铭,现该石碑嵌于大明寺大雄宝殿的东廊内墙壁上,计175字,勒石50厘米、碑长160厘米。每字上下高6厘米左右、左右宽5厘米左右。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有长方形石碑立其中,上嵌草书“鹤冢”二字,白色底,绿色字。阴刻介绍鹤冢的碑文:清光绪十九年(公元一  八    九  三年)住持星悟和尚,在平山堂前鹤池内,放养白鹤一对。后雌鹤因足疾死亡,雄鹤见状,昼夜哀鸣,绝粒而死。星悟感其情,葬鹤于此,并立碑云:世之不义,愧斯禽。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上面是平山堂前的行春台,两边的花墙下有进入西园的洞门。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康熙皇帝(16541722),即清圣祖玄烨,清世祖福临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十八年以8岁登极继位,年号康熙,在位61年。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初由四大臣辅政,康熙八年(1669)亲政,铲除专权朝臣鳌拜;十二年,发兵平定“三藩之乱”,历时8载。其后,又出兵收复台湾及黑龙江流域失地,平定新疆及西藏地方叛乱,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清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在治理国家、发展经济、保护民生等方面亦取得很大成效,晚年称太平盛世。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始,康熙皇帝亲率车驾由午门出正阳门,开始了第一次南巡,此后,康熙又分别于二十八年(1689年)、三十八年(1699年)、四十二年(1703年)、四十四年(1705年)、四十六年(1707年)先后进行了5次南巡。其间,每次都要到东南大郡扬州及治河重地高邮、宝应、江都等州县。主要是视察治河工程。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康熙御碑亭位于第五泉南侧,为四角方亭,单檐,歇山屋顶,架空花脊,灰色小瓦覆盖,四面廊,廊内砖砌到顶。廊墙内外均涂白色,外设红色亭柱12根和坐栏,坐栏下有透空砖砌基础,地面铺设水磨青砖。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亭子在南、北、西三面设“∩”形门;在南、北墙上分别开设扇面形透空窗各两扇,一一对称;在西面墙上设透空窗两扇,可观“天下第五泉”等景色。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康熙御碑亭正面朝西。亭内御碑一方嵌于东壁,乃康熙帝所题杭州灵隐寺之五言诗。杭州之景何故立于扬州?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第二次南巡后从杭州回去路上,专门为灵隐寺写下一首诗,题目就叫《灵隐》———灵山含秀色,鹫岭起嵯峨。梵宇盘空出,香云绕地多。开襟对层碧,下马抚烟萝。羽卫闲来往,非同问法过。康熙写下《灵隐》后,把这首诗赏赐给了时任扬州知府的高承爵,表彰他一路护驾有功。后来,高承爵升了官,当上江苏按察使,专门在扬州大明寺里为皇帝赐的这首诗立了个碑。朝东的那面墙,就嵌着这块高155厘米,宽75厘米的诗碑。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西园四周山庄起伏,园中有水池。第五泉之东侧有一座黄石大假山拔地破水而出,高五丈有余,流水中步点石,通假山之底部。此山是1963年清乾隆年间叠石名家王庭余(扬州堡城人)的后裔扬州当代叠石家王老七利用园中旧石堆叠而成的佳作。
此黄石假山造形如狮于盘山图,山中叠有石屋两间,左室洞谷,右室悬崖,岩山倒挂。南麓叠有园门,飞峰横跨山涧,山顶一峰,构思精美怡人。

黄石大假山,壁立如削,其上群峰突兀,甚至有猴子观山之景,其下洞曲临水,峰石基础植入水中,高达12米,乃扬州叠石名家王老七遗作。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黄山石与湖山石不同,外形上有楞有角。用这样的石材叠石成山,要表现的意境是:“险、峻、奇、变”。扬州个园的秋山,大明寺西园第五泉池塘边的假山系黄山石叠石的经典之作。经典在何处?其一曰挑。石头要挑出去,挑得愈远,难度愈大,水平也愈高。其二曰飘。在挑出去的石头上面顶端再放一块石头,好像飘在上面一样。挑出去很远就很困难了,再在上面放一块大石头,就是难上加难。用今天的物理学、力学的方法来计算,犹如神话一般。今天的领导没有哪一个敢批准同意这样的施工方案,因为这样太不安全了,太危险了。但是,这样的叠石假山就屹立在我们面前,它们在扬州已经一点不走样地至少屹立250年了。其三曰挂。在挑出去的石头下面再挂一块石头。在大明寺西园的假山上,挂的手法的运用较多。黄石假山上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挂下来的石头有七、八处。短的约三、四十厘米,长的约有一米左右。大部分是单挂下来,但是有一处挑出来的石头上面飘了一块,下面又挂了一块。2005年广陵书社出版的《扬州名寺》一书对这座假山是这样来描写的:“池东叠以黄石假山,怪石峥嶙,气势搏大。夕阳西照,蔚为壮观。水池四周,随形点缀各式山石,为砥、为屿、为岩,千姿百态,相映成趣,在扬州园林中独树一帜。”大明寺的黄山叠石因为不准游客入内,不知道山洞内的详细,从外面观察,险峰并峙参差林立,峡谷深邃曲折蜿蜒,山洞上下明灭可见。石洞内肯定另有一番天地。这两处叠石在一番小天地中成就了一个大世界扬州个园秋山和大明寺西园两处黄山石叠石,在“挑、飘、挂、空”的技法运用上,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是中国园林黄山石叠石的巅峰之作,也是当代中国园林黄山石叠石的代表之作。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猴子观山(网络下载图片)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近看猴子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西园最南边的“听石山房”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黄石假山西侧,由蹬道顺坡而下,可到达船厅。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扬州人爱喝茶。喝茶先得种茶。扬州种茶历史悠久。五代毛文锡《茶谱》中称“扬州禅智寺,隋之故宫,寺旁蜀岗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蒙顶,是四川峨嵋蒙山之顶,山顶之茶是唐珍品,白居易曾作诗云“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当时蜀岗茶还作为贡品进贡,至今蜀岗有茶树五百亩,其茶以芽尖鲜嫩,条索紧密,汤色明亮,清香浓重为宇内称道。扬州不仅茶叶好,而且讲究泡制,首先是水,最好的冲茶水当为五泉水。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唐代状元张又新写《煎茶水记》,说唐代宗时李秀卿出任湖州刺史路经维扬,逢陆羽,李早闻陆之大名,十分倾慕,相聚甚欢。当他们的船泊于扬子江边准备吃饭时,李秀卿说,“陆君善于别茶天下闻名,而扬子江南零水又殊绝,难得今日二妙千载一遇,岂能错过?”陆羽欣然应允,于是李秀卿令谨慎可靠的军士携瓶操舟,深入扬子江南零取水,陆羽准备好茶具相候。不一会,水取来了,陆羽以杓扬其水,说:“这是扬子江中水不假,但不是南零水,而是近岸之水。”军士说“我划船深入,而且有百人做证”。陆羽不言语,让他端起盆,把水倒入另一盆中,倒及一半时,又以杓扬之,说
“以下都是南零水了”。兵士惊吓不已,跪地请罪。原来他最初确实是在南零取的水,可惜近岸时,舟荡水泼了一半,于是就近以江水加满。李秀卿和宾客都大为惊叹,恳请陆羽口授天下之水的优劣,陆羽说:扬子江江南零水第七,惠山水第二,虎丘水第五,丹阳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陆羽之后的刘伯刍也是位学识渊博者,把江淮最宜于烹茶的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吴淞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扬州蜀岗中峰大明寺水名列第五。北宋欧阳修守扬州时,曾品尝该泉水,并在井上建“美泉亭”,还撰《大明寺泉水记》,称赞泉水之美。苏东坡守扬州时曾记道:
“大明寺塔院西廊井与下院蜀井的水,以塔院为胜。”真是: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过去此处一直有塔井和下院井之说,明代大明寺僧沧溟曾掘地得井,嘉靖中叶,巡盐御史徐九皋书“第五泉”三字,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人称此为下院井。水岛上一井,是乾隆二年汪应庚开凿山池种莲花而得,并于井上建环亭,著名书法家,吏部王澍书“天下第五泉”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第五泉位于大明寺内乾隆御碑亭南,嘉靖年间巡盐御史徐九皋于井旁立石,碑高二米,上书“第五泉”。三个大宇,青石红字,字形丰腴壮丽,古时人称此为“下院蜀井”。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第五泉石井栏上阴刻有“第五泉”三字和“光绪二年八月吉日敬立”字样。井周边用小青砖铺底,呈六边形,西侧有长方形石碑,宽0.8米,高2.1米。上刻(阴刻)
“第五泉”三个大字,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巡盐御史余姚徐九皋所书。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第五泉石井旁西侧有石门及下山小路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大明寺西苑梅林之南有一小池,称“上池”池边六角尖顶的风亭,名“待月亭”。待月亭在第五泉北侧。间面南悬黑底、白字“待月亭”匾额,为扬州著名书法家魏之祯所书。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亭为六角重檐,小瓦竖脊,攒尖顶,面南设一小门,东与黄石假山山洞相通,周边设八边形观景窗4个,亭内设圆石桌1张、圆石凳4张。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待月亭背面是悬崖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西园为原塔院西廊井旧址。清乾隆元年(1736)汪应庚筑,乾隆十六年始修。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火。同治年间(18621874),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修。清末曾有修缮。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拨款维修大明寺时,同时整理西园。19634月,在池中岛屿迁建市区壶园船厅一座,在井亭上复建“坐井观天”之美泉亭;亭旁叠山,上嵌王澍题“天下第五泉”石额;维修康熙碑亭、乾隆碑亭、待月亭;同时收集园内散乱黄石,在康熙碑亭西侧临水处,由扬州叠石世家王老七在云根据地形和景观,堆叠大型黄石假山,整理沿池黄石池岸小品。后因“文化大革命”暂停。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王老七遵循叠石要点,避免碎乱忌讳。所叠黄石假山气韵生动,奇雄异幻,秀丽多姿。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其特点是:“真山似假则名,假山似真则绝,叠石散碎则假,峰多纹乱则碎。”此山由北至南,山势由低到高,且中空外奇,外部森严石壁,并点缀石步、石坡、石濑、石矶,千姿百态,相映成趣。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下山的小路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西苑芳圃”是为迎清乾隆帝南巡而修建,又名西园、御苑、芳圃,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园利用蜀岗的自然丘陵,加以人工的奇妙点缀,形成四周山岭环抱,在造园艺术上别具一格。岭间古木参天,沿水种竹,富有浓郁的山林野趣。乾隆数度南巡,“御苑”亦日臻完善,以其寺庙园林的独特风韵,跻身于扬州的大型园林之中。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平山堂图志》对她作了这样的描述:“园在蜀岗高处,而池水沦涟,广逾数十亩。池四面皆岗阜,遍植松、杉、榆、柳、海桐、鸭脚之属。蔓以,带以梅竹。夭桃文杏,相间映发。池之北为北楼,楼左为御碑亭。楼前为瀑突泉,高五丈余,如惊涛飞雪。东有屋如画舫浮池上。临池为曲室数楹,修廊小阁,别具幽邃之致。园中瀑突泉二,以拟济南稍泉林之胜。……”可惜园毁于咸丰间兵火。晚清虽有增修,可是到民国时,已是“惟余古木藤萝,荒池怪石,使怀古者增无穷感喟”之境。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解放后进行了三次大修。1963年,重新叠石堆山,新筑井亭,从城内移建船厅于此;1979年又从城里移建了楠木厅和柏木厅,还新建了山亭,环园铺设了石径,石径缘池而转,池周地势高、洼、深、悬,石径贯空在绿树翠竹、亭馆之间,或隐或现,人行其间,如人重山复水之中,野趣横生,风韵已不减当年。在山水的布局上,相形度势,景色十分自然,给人以青山绿水、山明水秀之感。在广阔的水面上散布着大小不等的岛屿,岛与水连,水绕岛环,把有限的空间构成一幅生动优美的湖山画轴。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1915年初,两淮盐运使姚煜从法净寺僧人之请,募银千余,费时三月,重修平山堂,惠及梵刹、禅寮,皆“修洁华好,一新耳目”,汪时鸿作记。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王景琦楷书的汪时鸿《重修平山堂记》碑身高大宏伟,碑文略有残损。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重修平山堂记》:登平山遥望江南诸山,回视一平山培塿耳。自八百余年前,欧阳公守扬州筑斯室始,而平山堂号称名胜满天下,非八百余年来长名胜不销歇也。扬州繁盛冲达之区,天下无事,则士夫耽风雅,乐嘉宾,日觞咏于其间,以及舟车往来,争揽名胜。一旦有事,必被兵,则以名胜为用武之地,至变而芜秽荆榛,甚至变而丘墟。灰烬毁之者屡屡,亦兴而复之屡屡。前人既书不一书已,不在识远,但识于近。即如辛亥近今三五年中,事尚幸不至泰甚,然而芜秽丘墟,均在不免。平山堂名胜两字,几于道路间缄口不谭,游人之踪迹亦几于绝。山僧愀然皇皇然,力图所以兴复,而迟之久未果。日者大欢喜而来,合十谓老人曰:“平山堂落成有日,敢请为文以纪之。”老人诧甚,询所以。则以平山堂既复旧观,对且以平山堂内外处处尽复旧观。对费何出,则出大檀越运使公之功德,并诸檀越之功德,亦其功德也。因言新岁某日,运使公蹑平山之巅,憩兹堂良久,俯仰陈迹,慨叹欷歔。僧人捧帙以时进,陈述历来兴复之所由。运使公曰:“噫嘻,有是哉!彼一时,此一时,彼时之盐务何若,此时之盐务何若。无已,勉蠲微簿,以俟来者。且愿大奚以偿,毋宁得尺得寸,不定多寡,可乎?”未几,共集得捐银一千四百元,铜钱二百千文。爰亟檄委兴工,就款估计,毋使溢,毋稍靡,毋或缓值中和,节经如讫,清利月杪((mio)落成,为时不过三阅月,举凡堂宇、祠庑、楼阁、园亭,以迄梵蒂刹、禅寮,靡不修洁华好,一新耳目。自后游人络绎,文酒高会,顾而乐之,儅叩佛家所谓皆大欢喜,非耶?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   老人因之有感矣。昔浙人金公为扬州守,重建平山堂落成,迁江宁驿传道以去。今运使公亦浙人,适重修平山堂落成,量移东粤。不知今之视昔,同不同,为何如?又孜志载,昔平山堂沦为浮屠殿宇者十数稔,金公乃从汪舍人之请以重建。今运使公莅平山堂,因僧人之请以重修,而假手于不文之老人汪某纪其事,不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其同不同,又为何如?他日运使公由东粤重回首,知万松苍翠在望,定不减于杨柳春风。而吾家桃花潭水间,亦先后具有微缘若此。抑今日者山僧此举,迥异畴昔浮屠氏之所为,殆释而近于儒者,名教亦与有功焉,可纪也。稿纸裁就,会运使公以重修平山堂记见属,即伸纸濡墨缮写以上,并署名一一于纸尾。运使公谓谁?海宁姚公煜文敷也。董是役者谁?颍上陈君寿仁乐山也。文记之者谁?七六老人旌德汪时鸿次翁也。书石者谁?江都王景琦蓉湘也。山僧其谁?则法净寺住持肇林皎如者。不可以不记。岁次旃蒙单閼之塞余月  民国汪时鸿 重修平山堂记   扬州萧云龙镌字。 
扬州大明寺(八)第五泉鹤冢碑的背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