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明寺(二)仙人旧馆

标签:
大明寺仙人旧馆欧公柳平山堂行春台 |






















“平山堂踞蜀冈巅。”《(乾隆)江南通志》:“府境平旷少山,惟西北蜀冈绵亘四十余里。”与堂相平的“江南诸山”主要指的是真州(今江苏仪征)、润州(今江苏镇江)、金陵(今江苏南京)域内较高的山峦。
平山堂的维修,是从欧阳修建造平山堂十六年以后开始的。根据南宋人楼钥写的《平山堂记》的记载,迨至南宋,平山堂在六十多年间得到了五次维修,平均十五年就重修一次,应该说受到的关注和维护相对较多。南宋末年,自宝祐四年起(1256)蒙古兵南侵,扬州作为“据淮东以窥江表”的重要据点,深受战乱破坏。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平山堂一带也当然是一片荒凉。张蕴斗《平山堂吊古》有句云:“隔江山色画图中,故址荒来与庙同。试评蜀味长泉变,欲唱欧词古柳空。往事茫茫增感慨,聊凭成卒指西东。”杜东《平山堂》曰:“平山堂下水云重,孤笛凄凉淡月中。不见龙蛇飞素壁,只余狐兔成离宫。仙翁已逐风流尽,世事俱随梦幻空。广武无人同此意,慨然只有泪临风。”说的都是南宋末年平山堂的荒废景象。
元代的扬州还算是一个人口稠密、较为繁华的城市。但是,和这样的物质经济基础不相匹配的是,元代的平山堂没有明确得到维修和保护的文献记录,也极少文人士大夫登临题咏之作。原因可能是元朝主要是少数民族主政中原,整个中原地区包括扬州在内,是以戏曲、歌舞等俗文化为代表的,而像欧阳修等在平山堂的宴乐觞咏,则是相对高雅的士大夫风采,只能成为“少数派”。再加上缺少推重欧、苏,喜好古物、崇尚风雅的“文章太守”来积极倡导、组织重修平山堂,平山堂在元代的衰落当然是毋庸置疑的。元末赵汸《题平山堂次黄先生韵》“虚堂眄平冈”,舒頔《平山堂》“平山山上构高堂,堂下青芜接大荒。堂废山空人不见,冷云秋草卧横冈”,描写的都是蜀冈萧条、山堂芜废的景况。
明朝中期的嘉靖、万历年间,是近六百年来扬州经济发展的肇盛期。嘉靖年间的



“折色开中”及后来“纲法”的盐法制度改革,极大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扬州成为全国南粮北运的中转地和盐品集散地,在这样的背景下,明代见于记载的唯一一次重修就发生在万历年间。李斗《扬州画舫录》载:“万历间,乌程吴平山领郡事重修,司李章邱、赵拱极为记。”吴平山,即吴秀,字越贤,号平山,乌程(在今浙江省德清县境内)十都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知九江府,巡按御史。后改知扬州,复五塘,建义仓,为民永利。从赵拱极《重修平山堂记》来看,吴秀重修平山堂的一个特别原因是自己的号与平山堂偶合,以为是有天合、有冥契,因此在“疏滞凿堙”“增城雉,缮完诸官廨、祠宇”“封台浚沼”等工程之后重建平山堂,以之为扬州官民游息之地。此时平山堂已被包在大明寺中。(姚希孟《游广陵记》云:“嵯峨台殿,突起目前者,大明寺也。入门有堂三楹,欧阳文忠公刺扬州时所创,题曰‘平山堂’。”)这次重修之后,游人与登临题咏之作渐多。袁宏道《集平山堂》、欧大任《文寿承见过同游平山堂得中字》、范风翼《秋日张惺初招陪陈郡侯游平山堂诗以纪之》、梅守箕《张诚甫招同乔春簏游蜀冈平山堂》、陆君弼《春日同社中诸君陪孙将军饮平山堂》等皆是。郑鄤《游平山堂》云:“仕女矜红艳,莺花带绿殷。烟侵归鸟宿,月待暮光阑。自昔衣冠旧,方春草木闲。繁华殊未改,幽意亦相关。”生动地描写了当时蜀冈上下的一派繁华。
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入侵,扬州惨遭屠城,一片荒废。刘城《将游平山堂沿郭一路触目交心》云:“木石渐成古,亭台遂作村。”清初,平山堂仍归属司徒庙,王士禄《平山堂》载,“只有司徒遗庙在,石幢松火照深龛。”据汪懋麟《平山堂记》的记载,康熙二年(1663),士人无状,又“变制为寺,而堂无复存焉矣”。



卢见曾任两淮盐司都转运使期间,“招集名流修葺平山堂,一时川沼呈秀,人物争妍,称最盛矣”。王定安《两淮盐法志》载,乾隆五十八年(1719),“曾燠立石恭摹御题欧阳修像于平山堂侧壁间”。嘉庆年间,平山堂虽然没有明确的重修记录,但通过两淮盐运使曾燠每每与幕僚宾客们宴集于平山堂的盛况来看,它应是得到了不断的修葺的。
平山堂前东侧的紫藤
咸丰三年(1853),平山堂又遭受了一次浩劫,毁于太平天国起义军“三进扬州”的战火之中。同治九年(1870)到同治十三年(1874)间,当时的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修了平山堂等一系列的名胜古迹。据蒋超伯《重建平山堂记》记载,这次重建的规模也很大,不仅重新修建了平山堂、平远楼(原名平楼)、洛春堂等建筑,还在平山堂后面加盖了谷林堂,重浚了第五泉,可以说造就了平山堂在清代晚期衰世中的最后辉煌。至清末,平山堂又荒废。黎汝谦《正月九日自汉口附轮舟至镇江买舟渡江达扬州》载,“维扬乱后瓦砾平,红楼翠模尽荒荆。二十四桥空夕浪,平山堂址乱秋茔。”
平山堂前西侧的紫藤。20世纪初,“扬州古迹自平山堂而外,如雷塘、萤苑、竹西亭、玉钩斜等处率皆颓废湮没,隐于荒烟蔓草间,惝恍迷离无从寻觅,惟栖灵寺内之平山堂岿然独存。”但是由于平山堂位居蜀冈高地,能够俯瞰扬城,加之兵来匪去,匪去兵来,住的都是城外的寺院,平山堂遂成兵家必争之地。到了1935年郁达夫游扬州时,平山堂一带一片萧杀,只留得旧日的轮廓。1937年日军侵华,年底扬州沦陷,日军烧杀抢掠奸,无恶不作,平山堂也遭到破坏。扬州解放时,由于年久失修及战乱破坏,平山堂遗迹已破旧不堪。刚解放时,平山堂一带还是军事区,人民解放军驻在那里。后来,随着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平山堂又一次焕发了青春。1980年,为了迎请鉴真大师像回故乡巡展,有关方面又斥资重新修建了蜀冈之上以平山堂为代表的古典建筑群,形成我们今天所见的平山堂的基本面貌。



前一篇: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后一篇:扬州大明寺(三)平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