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2019-09-13 20:05:20)
标签:

大明寺

蜀冈

牌坊

石狮

天王殿

分类: 有关扬州
   大明寺位于古城扬州北郊,雄踞如卧龙般蜿蜒绵亘的蜀冈之上,蜀风风景区的中峰。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南直五》记载:蜀冈,(扬州)府城西北四里。绵亘四十余里,西接仪真、六合县界,东北抵茱萸湾,隔江与金陵相对。上有蜀井,相传地脉通蜀也。《志》云:自邵伯埭以南,地势皆高,冈阜连亘几数百里,淮之不能合于江也,势也。《图经》云:州城在蜀冈东南,城之东南北皆平地,沟浍交贯,惟蜀冈诸山,西接庐滁,凡北兵南侵扬州,率循山而南,据高为垒以临之。唐光启三年,杨行密以毕师铎之乱,自庐州援广陵,军于扬子,并西山以逼广陵,即蜀冈也。既而行密克扬州,蔡贼秦宗权遣其弟宗衡等与行密争扬州,抵城西,据广陵故寨,即行密旧屯处矣。周显德三年,克扬州。南唐将陆孟俊自泰州进攻扬州,屯于蜀冈。周将韩令坤惧而出走,会救至,乃复入城。盖据蜀冈则断周兵粮援之道,令坤所以惧而走也。《志》云:今郡城西北外,土高于城,敌若屯此恒,有窥伺之虑。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蜀冈被称之位扬州的龙脉之地。蜀冈东西雄踞,傲视江海。冈上茂林修竹,禅寺亭台,一派古意;冈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条蜿蜒曲折的路沿冈而行,时而起伏,时而隐没,给扬州这座水做的城市平添了山的豪迈气势。《扬州画舫录》中有记载,蜀冈之上,三峰凸起,西峰有五烈墓、司徒庙、胡、范二祠;中峰有万松岭、平山堂、大明寺诸胜;东峰有观音山、功德山等景——这是狭义上的蜀冈。西起六合,“其脉复过泰州及如皋赤岸而止,”这样的描述均不能给蜀冈一个最正确的概括,蜀冈它已不是地理位置上的名字,而是一个地标,一种象征。欧阳修、苏东坡、韩琦、鉴真、石涛、李北海……无数的身影出现在蜀冈之上,使人身游其间,神越千载。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蜀冈是扬州历史上最早的一个诸侯国建都之地,是扬州城市的发祥地,大明寺、平山堂、观音山等人文胜迹在此聚集。自春秋时期至南唐,蜀冈一直是扬州的所在地,“蜀冈三峰”自古以来为扬州第一名胜。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2500年前的一天,骄阳似火,万里无云,这片土地上迎来了一群外来客,他们在统领者的带领下,挥起手中的工具,在蜀冈之下开挖邗沟,在蜀冈之上建筑邗城。这个统领者便是吴王夫差。这一锹开挖下去的邗沟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运河,即大运河的发端,使扬州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而另一锹在蜀冈之上建筑的邗城,也成了扬州这座城市的原点。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夫差选择了这一块靠近长江、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的蜀冈之上建立邗城,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长远打算,他将吴文化引入了长江以北,加快了这一块区的开发;同时,也促使吴文化和中原文化进一步结合。西汉时期的吴王刘濞在邗城基础上进行扩建为广陵,在邗沟基础上开挖东至向海的运盐河,使吴国成为西汉初期各诸侯国中最富强的一个,也使扬州进入历史上的第一个经济繁荣期。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邗城的南沿在蜀冈南麓断崖上,断崖下即是长江,站在蜀冈上眺望长江,视野十分开阔。暮色之中,大江两岸,鲜花盛开,春意正浓。这是日落后的长江,经过了一天的潮涨潮落,终于等候到了夜晚的休憩时刻,暮霭沉沉,江水浩淼,波潮带动了镶嵌在静静水面上的星月倒影,形成无数道流光。这幅画面开阔而又壮观,绮丽而又奇异:明月和群星不再高拱在夜空,却成了流动在水上的精灵,它们从潮水中诞生,在流波中消融;来来去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场景感染着万物,也感染了一个人,即隋炀帝杨广,他站在蜀冈之上,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共星来。这首诗在描绘春江花月夜景色方面,具有开先河之功,潮水这一景象启示了后来的张若虚开拓出一个极为阔大的春江意境。总之,蜀冈这处高地让这位爱写诗的帝王流连忘返,后来在此修建行宫,称为迷楼,被后人改为鉴楼,所谓“鉴”者,“以史为鉴”的意思。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拾级而上,临近千年古刹,大明寺前是一座庄严典雅的牌楼。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大明寺是扬州最著名的古刹之一,始创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寺以年号命名故称大明寺。隋朝仁寿元年(601年),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下诏于全国建塔30座,以供养佛骨,该寺建“栖灵塔”,塔高九层,宏伟壮观,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故寺又称“栖灵寺”。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唐朝鉴真法师任大明寺住持,使大明寺成为中日佛教文物关系史上的重要古刹。唐会昌三年(843年),九层栖灵塔遭大火焚毁。后经僧人募化重建,但屡有圮废。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山门外西侧墙壁上为清代书法家王澍的“天下第五泉”五个大字。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中引用刘伯刍的话,将国内最宜煎茶的七处著名水源评定等次,列大明寺泉为第五,故有此刻。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北宋庆历年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建平山堂。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崇祯十二年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清康乾盛世,大明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巡游扬州时,慕名前来大明寺礼佛,见寺名“大明”二字心中不快,怕人们见寺名而追念大明王朝,故特赐名“法净寺”。咸丰年间寺毁,同治年间重建,大明寺一直称为法净寺。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清代瘦西湖名胜图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大明寺景区游览图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法净寺毁于战火之中。同治九年1870,重建法净寺。民国四年(1915),主持昌泉和程祯祥募资资金,召集工匠,全面修葺法净寺,36年(1947)告竣。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占领扬州,法净寺毁于战火之中。同治九年(1870),重建法净寺。民国四年(1915),主持昌泉和程祯祥募资资金,召集工匠,全面修葺法净寺,36年(1947)告竣。1949年后以后,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多次整修扩建这一南朝古刹。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19578月,法净寺列为江苏省文物单位。1958年,大明寺被列为江苏省保护单位。1963年,为唐代大鉴真圆寂1200周年,为迎接纪念盛会的召开,重整,修葺一新。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佛像贴金,大明寺焕然一新。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栖灵塔在唐会昌 三年(843年)时遭火灾焚毁。人们就在大明寺门前建造了一座“栖灵遗址”牌坊,以志纪念。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我们现在看到的牌楼,是 1949 2011 年间多次修缮后的结果。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寺前东院墙上也嵌着块一石碑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淮东第一观”五个大字,此碑石立于清雍正年间,由扬州知府高士钥提议,用宋代著名诗人秦少游赞颂大明寺景观的句意书刻,字由清代金坛书法家蒋衡书字。北宋时,扬州属淮南东路辖区,著名文学家苏辙(子由)与秦观(少游)畅游大明寺,作诗唱和。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东面的小门为景区出口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在大明寺牌坊前,有一株因伤断卧的圆柏。早在上世纪60年代,因受雷击,这棵古柏不幸倒下。但人们没有抛弃它,而是为它搭了一根“铁树干”,给予支撑。固定后,这棵圆柏树干呈卧龙状。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受伤圆柏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该树已有近400年的树龄了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牌坊前另一棵圆柏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牌坊为木质结构,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绿色琉璃瓦,飞檐翘角,檐下五跳斗拱,四根柱子柱脚四周均裹有夹柱石,柱子上部与次间额枋交接处均有云板穿柱,仿似华表柱。柱体朱红,楹盖为黑,恢弘气派。明间楼檐下匾额上,题书有用篆体书写的“栖灵遗址”4个大字,古朴优雅,匾额两边和两侧 次间的花板上均雕绘有白色莲花图案。整座牌坊,风韵古朴,巍峨轩昂,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牌楼前两侧的两只石狮为清代乾隆时重宁寺遗物,1961年移到这里。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造型雄健,正头,蹲身,直腰,前爪平伏,傲视远方。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1953年扬州新建渡江桥,为美化该桥,将重宁寺和江都县衙门前石狮移至桥南北两端。不久,不久桥南原重宁寺一石狮被车撞入古运河。1961年,扬州市长遣人打捞,随后将重宁寺两只石狮移置大明寺“栖灵遗址”牌楼前。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牌楼背面则题“丰乐名区”,因过去这里属大仪乡丰乐区而得名。两面题字皆为篆书,皆为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字体古雅质朴且凝重,结构工整字体雄美。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前面是山门殿。同一般寺庙有所不同的是大明寺的山门殿同时也兼作“天王殿”。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大明寺有60多棵古树榜上有名,其中圆柏古树20多棵,可谓是我市圆柏的集聚区。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圆柏是我国传统园林树种,幼龄树树冠呈整齐圆锥形,树形优美;大树干枝扭曲,姿态奇古,可独树成景,也可群植于草坪边缘作背景,或丛植于片林、树丛的边缘、建筑附近。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由于圆柏较耐阴、耐寒、耐热,对土壤要求不高,钙质土、中性土、微酸性土壤都能生长。圆柏是古代寺院和园林最爱种植的树种之一,因为此树四季常绿,寿命千古。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山门西侧的圆柏已经420多岁了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大明寺正门上额的“大明寺”三字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字体古风流溢。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进门首先看到正面供奉着弥勒佛坐像,两侧有一副对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此联为明太祖朱元璋所撰。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弥勒佛坐像,左手握布袋,右手持佛珠,据称他是释边牟尼的弟子阿逸多。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在大殿的东西两侧排列着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能护持国土;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能令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左手持宝珠,右手握龙,能够静眼观察,护持民众;北方多闻天王,左手按银鼠,右手持伞,能护持人民财富,多闻福德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刚才进来的门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弥勒的后面站像是韦驮,他左手擎须弥山,右手按“降魔杵”,护持释边牟尼讲经说法,因而被称为佛教上的护法神。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天王殿后门内东侧有一石刻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2011年1121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大明寺天王殿开始落架大修。一块民国初期的石碑重见天日。这块文字保存完好的石碑,详细记述了民国七年(1918年),修缮平山堂韦驮殿法堂梁栋时来自商铺以及个人所捐的善款。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这块石碑呈青黑色,长约80厘米,宽约50厘米,石碑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泥石灰,碑刻内容保存完好,字迹清晰,碑上刻着“平山堂韦驮殿法堂梁栋倾圮,蒙诸大善士捐资修建,廊貌一新,神人同感,兹谨将各善士台衔暨收支款目勒石记之用(永)垂不朽”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   碑文内容这样叙述:民国七年(1918年),大明寺住持皎然法师发起修建韦驮殿,向扬州乃至全国各界募化钱物,总计募得大洋七百三十八元,并详细公示了捐款单位及个人的名称及金额。如:食岸全体捐洋一百四十元,通泰场商六十元,中国银行二十元等。在开支方面也有详细的公示,如:付石灰青灰瓦木工计洋三百五十三元,付油漆匠工钱等五十一元等,总计支出大洋七百三十八元,收支相平。而这块石碑就是为了感恩善士们的义举而刻。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天王殿后门内西侧也有一石刻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2011年大明寺天王殿修缮功德碑记

扬州大明寺(一)牌坊、山门天王殿背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