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2019-07-22 12:36:58)
标签:

南京清凉山

魏紫熙艺术馆

李剑晨艺术馆

南唐

避暑行宫

   清凉山公园内清静幽雅,树木葱翠,飞鸟成群,鸣声不绝,让游客心旷神怡。秋天到了,清凉山的名字与秋季天然的吻合,感觉很清凉,不愧是避暑胜地。古木参天,林木郁郁葱葱,满眼望去都是树木花草,看起来让人很是舒服。树木极其茂盛,大多都是参天大树,树木粗壮得一个人都无法合围。山上还有很多植物,每一种植物的边上都会有一块石头,刻着它们的名字。尤其是在银杏谷,更能感觉银杏是活化石。在清凉寺左侧有一条竹林小道,顺着小道向上走不远处,就可以看到黄灿灿的银杏树,非常高大,是那么粗壮的一片银杏林,银杏已经落了一地,而落在地上的银杏叶,满地金黄色,倒是另一番美态,更是特别地好看,很适合游人拍照留念,立马会让人遥想当年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的李煜也在清凉山上避暑的状态。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清凉山在南京城西,山因寺而得名。作为南唐首刹,鼎盛时期的清凉大道场是南京佛教传统文化、清凉山精英文化、金陵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清凉问佛”更是流传久远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同时,清凉山也是南京避暑佳地。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杨吴顺义四年(924年),此处建起了一座兴教寺。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在金陵称帝,建国南唐,复姓李,改名昪,随即将兴教寺扩建成石城清凉禅寺,也称清凉禅院,迎请高僧文益禅师前来住持。“石城清凉禅寺”这个名称,“石城”自是由其与石头城相近而得名,也有古籍记载寺址就在六朝石头城的旧址上;“清凉”则说明当时此山之中夏日清凉的特点已为人们所欣赏,也暗示着佛教能使奔竞于红尘之中的浮躁人心清凉下来。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寺后石头山顶建有暑风楼,是南唐中主、后主的避暑行宫;行宫内有不受暑亭,又名翠微亭。中主李璟时,石头清凉禅寺已简称清凉寺;后主李煜复改寺院名为清凉大道场。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唐三代君主先后都在城西的石头山中置建有避暑行宫。中主李璟在位时,就常到城西清凉山中朝香礼佛。李后主在皇帝任上时,南唐已走向衰势。面对北方日渐强盛的周朝和代之而起的宋朝,巨大的压力使李后主感到透不过气,但他又无治国能力,改变不了这种局面,故只好借朝山礼佛来为国家求得安稳。为皇子时,李煜就与清凉寺文益禅师朝夕相处,听他讲述佛法。文益圆寂3年后,李煜方才登基为帝。此时已无能与他谈得来的佛学大师,他只好去城西的皇家清凉寺中礼佛忏悔。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李煜即位以后大兴土木,在城西清凉山修建了一座避暑行宫。每当炎热夏天来到时,他便将朝中许多的烦心大事搁下,携心爱的小周后在事先建好的行宫纳凉填词,除此之外,他在这里还从事礼佛。因大周后娥皇患病时,耐不住寂寞的后主便与其妹妹(即后来的小周后)混到了一起,后来扶正的小周后和李煜觉得心中有愧对不起大周后,上香礼佛忏悔时,小周后竟将自己的额头都磕肿了。而李后主也因对佛祖磕头而额成“赘瘤”。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唐保大年间,中主李璟在清凉寺后山顶建清凉台,台上筑暑风楼,作避暑行宫,行宫内有不受暑亭,又名翠微亭。相传,后主李煜多篇千古绝唱均诞生于避暑行宫。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清凉台上,登楼远眺,江天一线,风帆如画。众多文人墨客曾来此驻足,欣赏清凉山上的绝美之境。北宋年间王安石年年都要游清凉山,登暑风楼。隐居西湖、“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也寻踪而来,清凉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不禁作诗盛赞翠微亭:“渺渺江天北雁飞,石城秋色送僧归。长干古寺径行少,为到清凉看翠微。”苏轼与清凉寺长老关系很好,在他贬官经过金陵之际,一再写诗唱和。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宋初年,翠微亭已不存。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复建成一面亭,格局过小,时人有“景大亭小”之语。淳祐九年(1249年),淮西总领陈绮将其扩建成二十四楹的四面亭,遂成清凉山顶登临观景最佳处。陈绮的朋友、资政殿学士吴渊作文记其事,称“翠微之景,实甲于天下”。山下长江银涛雪浪,烟帆渔歌,奔腾入海,昼夜不息。再加上清凉山中的云霭出入,烟霞明灭,朝暮四时,千变万化,都是翠微亭中可以观赏的景致。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景定二年(1261年),马光祖在清凉寺后重建了不受暑亭。明初重修之后的清凉寺、清凉台,更成为南京城内的名胜。到明代中后期,陈沂《金陵世纪》云:“翠微亭石城登临最嘉处,今不存矣。”清初余宾硕《金陵览古》清凉台:“台踞山巅……上有翠微亭,南唐时所建。又有不受暑亭,李后主避暑处也,今废矣。”清康熙五年(1666年),龚贤归隐虎踞关半亩园,离清凉台近在咫尺。此时龚贤所见,估计只是台基遗址。清乾隆年间,乾隆下江南,忽然想到了翠微亭。当时此亭已毁,两江总督尹继善奉命在清凉山北峰之巅复建,乾隆御题“翠微”额,亭中立一碑,翠微亭从此成了御碑亭。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魏紫熙艺术馆2002年投资兴建,20054月对外开放,建筑面积840平方米。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魏紫熙,原名显文,河南遂平人。作为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其早年专攻山水,上世纪5070年代,主攻人物画。他的火红年代人物画造型精工典雅、线条沉稳厚实,色块墨色并重,题材寓意深长。不仅人景并茂,意境神髓,而且极具新意,时代气息浓厚,在重振中国人物画上有着重要贡献。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魏紫熙(19152002)男,原名显文,19151月生于河南遂平,1934年毕业于开封河南艺师。任教于河南中、小学 1938年后,于河南、湖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1946年主办《河南民报》之《美育》副刊 1949年后,相继于南京文工团、南京美术工厂、江苏省美术工作室工作。历任江苏国画院画师,兼徐州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人大代表。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魏紫熙艺术馆整个建筑犹如一幅即将展开的中国画长卷,蕴藏着魏老对祖国锦绣山河的深情。展馆由生平简介室、展馆接待室、第一和第二展厅组成。在展馆右侧的水池,一弘池水喷涌而出,墙面上的四副浮雕镌刻着魏老的人物山水画线描精品。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魏紫熙为“新金陵画派”创始人之一,与傅抱石、亚明等一起筹备创建了江苏省国画院,是我国杰出的山水画大师。一层展馆中有一张魏老生前所用过的画桌,桌上的绘画用品也都是魏老所使用过的,按照他的习惯所摆放。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李剑晨艺术馆2002年投资兴建,20041226日对外开放,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展馆分上下两层,一层为李老生平简介厅、展馆接待室、艺术教研室以及可供参观者购买李老作品复制品的画廊;二楼主展厅面积260平方米,展示李老各个时期的作品,也不定期的为一些美术工作者提供一个展示作品的平台。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李剑晨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教育家,高徒遍布世界各地: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戴念慈(原建设部副部长)、陈其宽(美国著名建筑师)、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两院院士)、齐康和钟训正(东南大学名教授、院士)、潘谷西(东南大学教授)、李霖灿(台湾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吴承砚(台湾著名画家)、修泽兰(台湾著名建筑师)等均是他得的意门生,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学生、军人、工人、农民、儿童师从其学艺。其一生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为发展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水彩画并将其推向国际水彩画坛,20世纪80年代初,李剑晨亲自组建并领导了“江苏省水彩画研究会”,广泛团结中国水彩画家,自筹经费,在国内外举办了五十多次水彩画展,同时举办学术研讨会,与20多个国家的水彩画会共同创建了“国际水彩画联盟”,举办世界水彩画大展。并与“美国水彩画会”等五大洲多个最具影响的水彩画会建立了友好的学术关系,使中国水彩画在国际水彩画坛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受到广泛赞扬。他还领导撰写了《中国水彩画史》,填补了美术史上的这一空白。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李剑晨艺术馆采用民国建筑风格,中西结合,古朴大方。正对大门是一个露天水池和一座水波造型的七彩玻璃雕塑。水池、雕塑体现着“水”、“彩”的光影变幻,体现李剑晨“光明透彻”的做人准则。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李剑晨艺术硕果累累,出版画集、论著十余种。他于50年代所作《水彩画技法》一书中,创造性地提出水彩画的水分、时间、色彩三要素和干画法、湿画法两种基本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习水彩画的基本问题,成为几代人的美术范本,在香港再版多达1 2次,印数20万册,在东南亚和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同时,他还精心编写了《英国水彩画选》,介绍了英国1 9世纪初期22位著名画家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典型作品,对于作家和作品作了介绍和分析。20世纪80年代又完成了《水彩画创作技法》。他的理论对推动我国水彩画的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其荣获一等奖的水彩画《晨——人民英雄纪念碑》,被前苏联《星火》杂志刊为封面。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郑州、武汉、香港、台湾等地举行过数十次个人画展。数百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周恩来纪念馆、朱德纪念馆、江苏省美术馆、河南省博物馆及美国、日本、印尼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博物馆、展览馆收藏。91岁高龄之际,成为台湾邀请的第一位大陆画家,赴台举行了个人画展,轰动宝岛,陈立夫亲自为其展览题名。台湾各界纷纷称其为“国宝级大师”。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耕耘历程中,李剑晨始终不渝地探索着一条融会中外、贯通古今的艺术道路,他那些中西绘画作品,虽然形式不同,画法有异,却都洋溢着共同的精神气质;鲜明的时代气息,浓郁的中国民族情韵,强烈的个人风格;画风浑厚雄健、富丽灵动、淳朴清新。这一切来源于他的爱国豪情和人格力量,得力于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濡染,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体现出一个真正立足于中华大地而又面向世界的艺术家的广阔胸襟。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李剑晨先生的水彩画以娴熟的西画技法结合中国风土生活及东方色彩情调,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讲究意境隽永,用笔洒脱,用色于浑厚中见清新,构图于稳健中有变化,对题材的开拓也颇为着力。无论画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地方风情、建设新姿,均根据立意触情的需要,采用不同笔法,如《宁静的小巷》以简练的笔触,创造出江南水乡特有的静谧气氛;《东海风云》用奔放的水色浑成,渲染出海天风云激荡的雄伟旋律;《龙门石窟》以积水沉淀法营造出斑驳陆离的古代文明;《壮丽的天坛》则用浓重的暖色调烘托出中国古建筑的壮观。每一幅画,都是一曲水色一体的交响乐,都是一首动人心魄的抒情诗。他的水彩画作品量大面广,画遍祖国大好河山,记载了中国五十多年来建设中的许多珍贵场景。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李剑晨先生的中国画也别具一格。他以传统笔墨的精髓为基础,融合西画之色彩与结构,讲求章法的变化与意境的雄深。他的格言是:“继承不泥于古,创新不离于源”。他认为,在艺术创作中,色彩就是力量。他有意识地在中国画的色彩运用方面进行突破性的探索,终于达到富丽中见典雅、丰富中显纯净的境地。人物画如《岳飞》、《山鬼》、《李清照》,花鸟画如《雄鹰》、《小黑豆》、《冰清玉洁》,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不仅笔力雄健,设色考究,而且章法严谨,意蕴深厚,神采飞扬。他为中国画注入了时代的活力。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在现代画坛,李剑晨的水彩画和中国画广为人知,很少人知道他其实最初 [1]  是一个专门学画油画的。1936年,他创作的油画《收获》代表河南省参加了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收获》就悬挂在展厅中央位置,左侧是潘玉良的油画《起舞的少女》右侧是徐悲鸿的《奔马》,可以看出当时其油画水平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面;1943年创作的《流浪儿》,在重庆参加了全国美展,面对国破家亡,不少观众在画前流下了泪水;解放后,陈列于南京博物院的油画《平英团》、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油画《忠王东征》、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油画《抢修上海机场》等作品,都是"洋为中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力作;《文成公主》、《蔡文姬》等作品更是受到人们交口称赞;李剑晨的油画在继承西欧古典艺术严谨而完美的造型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印象派对光色的研究成果,采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运用西画技法表现东方文化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创新,特别运用油画技法,创作了大量的中国古典人物,如《李师师》、《贵妃出浴》、《戚继光》、《文成公主》等,用油画画中国古装人物,其难度是相当大的,这是一项无论中西,前无古人的艺术创造,为中国油画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李剑晨大师在五十年代所著《水彩画技法》一书中,创造性的提出水彩画的水份、时间、色彩三要素和干画法、湿画法两种基本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习水彩画的基本问题,成为几代人的美术范本,再版多达十二次印数20万册,畅销国内外。同时,他还精心编写了《英国水彩画选》,介绍了英国十九世纪初期22位著名画家的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方法的典型作品,对于作家和作品作了介绍和分析。80年代又完成了《水彩画创作技法》。他的理论体系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水彩画技法奠定了基础,为推动我国水彩画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世纪同龄人李剑晨先生,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美术教育家。李剑晨的水彩画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造就了一个时代的水彩画群体,推动了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水彩画进入国际水彩画坛,被海内外誉为“中国水彩画的开山大师”、“中国水彩画之父”。同时他也擅长中国画和油画,被称为“国画大师”“油画巨匠”“美术教育泰斗”。他从事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已近80年,为我国建筑和美术事业培养了几代人才,桃李满天下,佳作迭出,著作丰盈,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望。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李剑晨一生爱国忧民,“一二·九”运动时就以笔作战,年青时多次为赈灾义卖作品。当国内抗日战争烽火初起,远在欧洲游学的他立即放弃国外的学业事业,毅然归国支持抗战。95岁之际,将毕生精品佳作70幅赠河南省政府,受到家乡政府表彰,在河南博物馆专辟“李剑晨大师艺术陈列厅”,并设立“李剑晨艺术基金”,奖励有志美术的青年;20072,河南省博物院设立“李剑晨艺术馆”。百岁华诞之际,再次将其120幅毕生精品佳作全部捐赠给江苏省政府,并设“李剑晨水彩画基金”,江苏省美术馆特设“李剑晨大师艺术陈列厅”,20041226日,根据李先生生前愿望,又向南京市政府捐赠佳作80幅,设立“李剑晨艺术基金”,并在南京清凉山公园建成“李剑晨艺术馆”,作为中国水彩画和各类美术研究、展示和普及的基地。老人一生专注于教书、育人、做学问,生活简朴清淡,为人正直坦荡,品格高尚,被各界誉为“德高、艺高、寿高”的“三高老人”。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前面是清凉山公园银杏谷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在公园西北角的主峰东坡,由三百多株银杏树组成的南京城内规模最大、种植最密的银杏谷,由于银杏谷处于清凉山公园内山体的一处平地,落叶较多的时候,整个银杏林铺满黄色的银杏叶,像一张天然的地毯。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银杏谷”景观石高1.6米,宽1.5米,上有著名的银杏书画家忆君先生书写的“银杏谷”三字。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整个银杏谷有300多株银杏树,这些银杏树龄在60年左右,平均高度为20米,树干直径50厘米左右。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清凉山公园的这些银杏栽种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银杏谷处于清凉山公园内山体的一处平地,落叶较多的时候,整个银杏林都铺满银杏叶,像一张黄色的地毯。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一个被称为“兰亭”的凉亭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南京清凉山(四)李剑晨、魏紫熙艺术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