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志禅师(418--514),亦作保志、宝志公、志公或宝志大士。南北朝齐、梁时高僧,出生于句容县东阳镇(今属南京市栖霞区),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7岁随法俭和尚出家,到南京道林寺虔诚禅业,苦守古佛青灯50多年,为释门名僧。时值齐武帝施行暴政,众生苦痛,宝志为匡正时弊,巧施智谋,运用世间因果哲理,使齐武帝尤敬典礼,“永废锥刀”酷刑。
关于宝志禅师身世的传说。据说宝志禅师是被一位姓朱的女人领养的。当时,一位朱姓妇女去井边汲水,听见树上的老鹰的巢穴里面有婴儿在哭泣,于是就把婴儿抱下来抚养成人。所以宝志禅师的长相也被人们认为不同于常人,说他的脸部方正,而且手和脚都像鸟的爪子一样。
据说梁武帝之所以那么仁爱,都是因为宝志禅师运用了神通能力,让梁武帝看到了地狱当中那些人们各种苦不堪言的生活。宝志禅师告诉他,可以用钟声来缓解那些人们所受的灾难,于是梁武帝就下令所有的寺庙在敲钟的时候都要将钟声变得更加的舒缓。而且宝志禅师还让梁武帝看到先帝在地狱里面所受的苦难,并且告诉梁武王,这都是因为先帝之前不够仁政所导致,于是梁武帝就害怕自己也变成那样,改变了自己的严刑峻法,变得更加的爱民。
灵谷寺的前身是南朝梁代的宝公院。宝志和尚和梁武帝萧衍的交往甚多,他的佛学思想深得梁武帝的敬重。公元514年,高僧宝志圆寂后,被梁武帝安葬在钟山的独龙阜,并建了一座禅寺名为开善精舍,梁武帝之女永定公主在紫金山下独龙阜玩珠峰化资三十万修建了五层舍利塔安葬(志公塔)以纪念宝志。
宋为太平兴国寺,明初为蒋山寺。明初朱元璋为自己修建陵墓。将蒋山寺迁建到今天的所在地。朱元璋为寺庙赐名灵谷禅寺,并题写“天下第一禅林”的匾额。当年规模宏大的寺庙不幸在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只留下了烧不掉的无梁殿。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纪念北伐牺牲的将士,选定灵谷旧址为阵亡将士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把这里改名为灵谷公园。
灵谷寺志公殿前的底墒有一块叉形铸铁,名“飞来剪”,又名“双铁镇”。“飞来剪”各部位尺寸:这个X形器物长1.58米,中间宽0.45米,两端宽0.78米。高或厚:中间为0.30米,分枝部厚均为0.23米。枝端到叉底的长为0.45米。在器物的中段,有两条突出的平行轨,轨间宽0.25
米,两轨外侧各有一个贯穿的,直径为0.09米的洞。
据记载,飞来剪上原来铸有“天吴金”三字。相传此剪为东吴赤乌时,因山中有蛟龙,铸此剪以镇蛟龙,古又名“双铁镇”,其实是误传。朱元璋在称帝前曾自立为吴王,此铁正是那时所铸,故有“天吴金”三字。明初建灵谷寺,飞来剪是用来举重提物的工具。不过它究竟是干什么的俺还是不很清楚。
志公殿前有一块巨石,二条巨龙盘绕,人称蟠龙石,高2.4米,有传说飞来剪拿住蛟龙,此石镇住二龙,实际上这块巨石是块巨大的碑帽。我国古碑都有帽、身、座三部分,现在是身、座不知何处去,此地空余碑额头。
灵谷寺无梁殿前,有一个巨大的佚名龟趺,它仿佛一个亘古不变的巨兽,盘踞在此不知多少年。巨型龟趺用来驮碑的槽口如今空空如也,碑身已经不知所终。
专家在一次普查钟山文物资源的时候,在灵谷寺范围内找到了与石龟趺相匹配的一件古代遗物。这是一块民国初年前被一直弃置于灵谷寺东的水溪边的大石头,志公殿建成后,被移置于殿前,以资点缀。由于石头上刻有双龙相缠图案,民间传说其为古人镇锁蛟龙的“盘龙石”。
蟠龙石背面。经过对比石质的、年代的分析结果显示,它和巨型的龟趺属于同一时期;而两者的其尺寸--龟趺背宽2.5米,碑额宽2.34米,也基本相吻合。显然原来它们来自同一块碑。
经过对钟山地区的文献记载研究后,专家们倾向的意见是:佚名石碑极有可能是朱元璋本人迁建灵谷寺于现址时所立的“奉敕撰灵谷寺碑”。据介绍,灵谷寺原名蒋山寺,在钟山玩珠峰之阳也就是今明孝陵所在地,由于明太祖看中了寺基,欲在其地建设陵寝,洪武十四年迁建寺庙,并赐额“灵谷禅寺”,时任杭州府学教授的大学士徐一夔还奉命做《奉敕撰灵谷寺碑记》。佚名碑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留下的御制碑刻。
志公殿与宝公塔位于中山陵园灵谷寺景区松风阁西侧,志公殿位于宝公塔之南约80米处,两者南北呼应,相映生辉。
殿前建有天泉小桥
清朝初年的战火,使灵谷寺遭受严重的破坏,除无梁殿和宝公塔外,其余殿宇全部被毁。现在的志公殿始建于1934年,是造公墓时为保存一些宝志遗迹特地建造的。
1980年,真慈大和尚住持灵谷寺后,对灵谷寺进行了全面维修,重建了山门、大雄宝殿、祖堂、客堂、志公殿、藏经楼,新建了观音宝阁、玄奘院等建筑。
志公殿前廊
志公殿前柱楹联“灵谷开胜景,高僧有志公。”
志公殿是供奉宝志和尚画像的庙堂,也称“像堂”。
志公殿介绍
志公殿是供奉宝志和尚画像的庙堂,也称“像堂”。画像上有志公禅师及清如、澈如二胁侍像。
殿内正中没神龛,供奉着宝公结伽趺坐的雕像。殿内后墙上,左右各镶嵌着一块石碑(石碑碑送子观音和财神爷的塑像挡着),左碑是1941年汪伪时期重修灵谷寺宝公塔碑记,由吴廷燮撰文,段松年书写;右碑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礼部尚书刘仲质撰写的迁葬记。
神龛背面有一石碑,这么完好的三绝碑,应该是仿制品。
志公殿后门
志公殿后门有一条笔直的石子路
路的另一端是宝公塔
宝公塔是梁代名僧宝志的墓塔。宝志和尚与梁武帝交往甚密。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宝公仙逝。 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出资20万,在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下为其修建了一座5层石塔,塔底层置放宝公的肉身。
宝公塔最初建在南京钟山独龙阜,明初建孝陵时迁至灵谷寺,原在革命纪念馆(松风阁)后。建造阵亡将士公墓时,对这一古迹的处理颇感棘手,起初打算保留,并决定加以维修。但到
1934年06月,革命纪念馆、纪念塔都已建成,建筑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再次研究时认为,宝公塔作为一个佛教建筑置于革命纪念馆与纪念塔之间,毕竟不相宜,决定拆去。同年11月拆除宝公塔,拆卸下的石条即用来铺设了一条直达纪念塔的走道。1934年曾在其塔下的棺樽中挖得宝志的佛牙、舍利等物。宝公塔拆除后,1935年05月把宝志迁葬于纪念馆西侧今天的塔址,1981年进行了重修。
“文革”初“破四旧”,三绝碑首当其冲,一班“小将”把碑推倒后见其正面比较干净,便抬到一处公共自来水龙头下,权做搓衣板。十多年间楞是将位于碑正中的文字画像搓得踪迹全无,而边缘的文字却因少遭搓洗而残留下来。三绝碑最上方“净土指南”以及左右两边“十二时歌”最外侧的两行字清晰完好。而碑中“李赞颜书”已模糊不清,志公像更是踪迹全无。如此“周遭全、中间缺”的现象绝非捶拓过度所致。
改革开放之初,并无人知道这块已成了“搓衣板”的价值。1981年,一位对碑刻文物造诣很深的美籍华人来中山陵,无意间见到了这块石碑。他表示愿用同三绝碑重量等重的黄金来交换此碑。那时人们才如梦初醒: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国宝。于是将其小心嵌在志公墓前,并用铁栅栏围了一圈细心保护。而一块根据南京市博物馆馆藏拓片而复原的新三绝碑,也已经被重新立在志公殿后,与旧碑遥遥相对。
三绝碑上的部分文字

“三绝碑”,被视为国宝。此碑也四毁四刻,在第三次复刻时。乾隆皇帝也来凑热闹,在碑首题了“净土指南”四字。
三绝碑局部
宝公塔顶
宝公塔附近开的彼岸花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馆在第一公墓正北面,原是明初律堂旧址,清代复建为观音殿,清咸丰年间又毁。大殿重檐庑殿,绿色琉璃瓦,面阔连廊共11开间,红柱列绕,雕梁画栋,是古典建筑中最高规格形式。
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9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登楼远望,视野开阔,微风过处,松涛阵阵,真有“南富萧瑟松风起,细听山泉汩汩来”的美妙情景。
松风阁老照片。弧形墓墙后是松风阁,松风阁后面是灵谷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