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岁寒亭 扇亭

(2017-12-05 12:46:58)
标签:

瞻园

北假山

岁寒亭

扇亭

石矶戏水

分类: 有关南京

   瞻园的空间布局瞻园地处市井,占地面积较小,其园内以假山居多,起到了分割空间的作用。山水,植物,小品之间互有交集,浑然一体。山水相辅相成,是园中的骨干。静妙堂是园中的主体建筑,将全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弥补了南北空间狭长的缺点,北部的视野宽阔而南部的景色生动,北静而南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瞻园中的小品多是依水而建,广阔的北池西边的假山上挺立着岁寒,扇面二亭;东岸更是由南至北建有观鱼亭,小轩,一笔虎碑,瞻园重建碑等诸多建筑。依次排开的建筑是池岸冗长却不显荒芜,点缀了北池的景色也增加了整体的层次感。而园北端的假山恰到好处的封住了北池,只留了一个狭窄的隘口供水流通。广阔的水池到此戛然而止,使得游客并不会审美疲劳而是焕然一新,隘口的石桥又起到了联通池岸与假山的作用,是景与景之间的联通更为便捷,加快了景物交替的节奏。坐落在园中的静妙堂分割了全园,而静妙堂并不孤立,它被花房,竹林院,花篮厅以及盆景四景成矩形包围。这四个副景与主景静妙堂遥相呼应,起到了衬托主景的作用。并且植被丛生,将整个中心部都点缀的生机盎然。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薇亭的南面就是北假山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薇亭的背面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在薇亭看北假山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北假山北边的小路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北假山往南的小路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顺着南边的小路可到“岁寒亭”和“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顺着北假山北边的小路向东走,可走近假山。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北假山坐落西瞻园北部,面积1100平方米,系明代园林遗存,由体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成。临水面壁,纵深山谷,谷上旱桥,桥长1.4米,宽1.18米。山顶平台保存完整,南面石壁下有低而平的石矶两层,名“石矶戏水”,其景面构图,叠石技巧,全国唯一孤例。矶上有“水镜石”,形似铜盘,聚满雨水时,犹如水镜。石矶环山绕水,依蹬道可曲折登山,山顶平台叠置三石屏。石屏采用壁状大块石,竖缝紧贴,平面略有凹凸,立面呈三叠状,石屏最高点高出水面9.5米,显得陡峭雄伟。是全园的制高点。西北角有普生泉,为南宋淳熙年间挖掘,光绪年间,秦淮断流,此泉未涸。西假山位于西瞻园西部边缘,从北逶迤向南,将北假山、南假山连成一体。假山以土为主,临池一侧用湖石驳岸。山上遍植女贞、松柏、枫、竹、梧桐、黄杨等树木。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假山旁边的观鱼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顺着薇亭的回廊走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回廊依地势高低起伏错落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北假山之东北角临池耸立峭壁假山峭壁下有池畔石径,游人行于其上向上仰视,顿觉石壁耸峭悬崖险峻,而低头俯视峭壁之倒影又反衬水池之深同时又打破了园墙的平淡呆板。其艺术处理可谓妙矣。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山体东北角的积水湾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山体的东西两侧各有一贴近水面的曲桥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山体西侧与西假山东侧石壁相连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设一曲折平桥,将东部大石矶与西侧山道相连。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西曲桥水边一湖石篆题 “娲石”。其意甚明,乃女娲炼石补天所遗之石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石壁下有低而平的石矶两层,名“石矶戏水”为瞻园十八景之一。其景面构图,叠石技巧,北假山下的石矶自然而生动,为我国江南一带古典园林中所存石矶的上品,也是全国古典园林中的孤例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其山脚东半为贴近水面宽大的石矶。石矶随山体平面向南伸出。此段石矶最南端伸出将近十米。这样宽大的湖石石矶十分少见。但重建以后的石矶外形毫无变化,但石矶上部山体亦随山势向南伸出。这样将石矶的宽度大大压缩了。宽大的石矶衬托着厚重的山石矶大约占去南侧山脚多一半的部分,石矶西部,山体平面向内有较大的曲折,此部分山脚则为绝壁自水中升起直达山体中部。而这一平面的体型变化,绝壁的塑造而颇显深邃。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石矶忽高忽低有凸有凹,中有悬洞,形态自然,矶上有块“水镜石”,形似铜盘,中聚雨滴,犹如“水镜”。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石上有“水镜”二字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北假山陡峭雄峙,其中盘龙、伏虎、三猿三个洞明代就已出名。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在石矶上看“静妙轩”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北假山东侧是回廊,那是观鱼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观鱼亭(其实说是水榭更确切)临水而建,与岁寒亭隔水相望,亭长5米,宽2.5米,面积12.5平方米,四角形。清幽典雅,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水边垂丝拂波,芳草萋萋,池中碧波荡漾,波光潋滟,锦鳞戏水,怡然遨游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清康有为女弟子萧娴题写的“观鱼”匾额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北假山西侧的西假山上有一方亭,名寒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岁寒亭坐落在园中的西甲山上,此亭紧依山石,周围植被丛生,有两条回廊由南至北贯穿。南至扇面亭,北至北假山。该亭大部分隐于草木之中,游人跋山涉水游进至此,稍有疲乏的心情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而从远处眺望,此亭又与周围山石,植被以及北池的池水紧密相容。形成一幅结构紧密的古典山水画面。在这幅画面里,有亭,有廊,有山,有水。虽有只有几十平方米的面积,却给人咫尺山林的感觉。充分的体现出江南古典园林特有的自然美,形式美。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西假山上的岁寒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岁寒亭位于瞻园西假山,亭旁遍植松竹梅岁寒三友,亭亦因此得名。亭前有梅花坞,清代诗人袁枚曾赋诗一首:“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以咏梅花坞。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徐达的十一世孙徐咏,曾邀请表兄陈木南至瞻园赏梅,那天正是“积雪初霁,瞻园红梅次第将放”,徐九公子和陈木南来到园中最高的铜亭上,望着那园中几百树梅花,都微微含着红萼,“天气昏暗了,那几百树梅花上都悬了羊角灯,磊磊落落,点将起来,就如千点明珠,高下照耀,越掩映着那梅花枝干横斜可爱”。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清文学家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中说到此坞,袁枚亦有吟诵梅花坞之诗句:“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要他花掩映,新置石屏风。”据说当年朱元璋和徐达最喜欢在此对弈。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岁寒亭是瞻园最大且最精巧之亭。亭长4.5米,宽4.5米,面积20.25平方米,方形,亭前遍植松、竹、梅,故名,亦称三友亭。亭前有梅花坞,植梅数十株,此为瞻园明清“十八景”之一。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岁寒亭”匾额为武中奇手书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两侧楹联:绿竹红梅先发属荣,青松翠柏后凋有志。为现代作家书画家俞律书写。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沿岁寒亭向南至西假山最高处,有一形同扇面而得名的“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现扇亭匾额由著名书法家赖少其题书

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原此处有铜亭一座,天冷可生火驱寒,犹如西方壁炉设置,更因铜为建筑材料传热散热效应高,取暖效果更胜一筹。南京瞻园(八)北假山 <wbr>岁寒亭 <wbr>扇亭   该亭系在明代所建“铜亭”遗址上建造,造型精美,匠心独运:亭下有一空洞,洞内可放置木炭,冬天木炭点燃后通过亭子的四根铜柱散热,会出现“亭外雪花飞舞,亭内温暖如春”的奇观。这种利用建筑构件取暖的方法,在我国园林建筑史上实属罕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