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静妙堂

(2017-12-07 15:14:30)
标签:

瞻园

南假山

静妙堂

群玉峰

止鉴堂

分类: 有关南京
   瞻园西部的主体结构是静妙堂,在静妙堂南北各有水池,分别堆有湖石假山,其中南部假山为新叠,北部假山基本保留了明代原貌,园的西侧为土山,上建有扇亭与岁寒亭。园东侧有曲廊贯穿南北,曲廊北部终点于水池之东,建有一水榭。静妙堂东侧的曲廊起点为一百年古藤,树荫达十余方米,实为景观,景区的营构,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精粹之笔。所体现的景观、景点艺术水平之高下是决定这一园林价值的关键。而瞻园在园林景观的布局营构上确有其独到的一面。
   首先,位于瞻园中心的静妙堂一面依水,宛如水榭,并将全园分成两部分,南北各建一水池,以溪水相连,有聚有分,相映成趣。这正是印证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仿造自然的古典园林理论。再者静妙堂四周遍布林荫小道,简洁地将各处景点联系在一起。曲折蜿蜒的小道幽静无比,当人们从噪杂喧嚣的尘世进入其中是感到心情释然,放松无比,唤起人们回 归自然的感受。 
   瞻园的水景处理瞻园是一个以“山石取胜,理水为辅”的园林,其中的水城用于辅助,成为借景的资源。瞻园的水面有聚有分,北池较大,从池的东岸可以观赏到以北假山和岁寒亭为背景的整个池面,波光粼粼的水面与岿然不动的山体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全景动静结合,恬静又不失生动。山水之间得到了互补,良好的体现了园林山水的自然美。而南池则被一分为二,池北紧贴静妙堂水榭,南临南假山绝壁,两池之间有 步石相连,使整个南池分而不散。步石南假山山下的石径相连,立于步石则可观赏到南假山高耸的山峰,绝壁险峻。整个南池虽然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立于池旁可将一幅山水组成的美景一览无余。步石将水体分割成远近二重空间,增加了园景深度。扩大了游客的眼界,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布局手法。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一览阁西侧的小门向西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或从碑亭中小门出去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外面仍是回廊,沿回廊走。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就到了“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在“静妙堂”北,广庭阔地,倚梧桐树立着一太湖石,石娟秀玲珑,挺拔峭立,这就是“群玉峰”。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此峰石古朴俊雅,上部镌“群玉峰”三隶字,虽已年代久远,但仍能依稀看出。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群玉峰背面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静妙堂西侧靠西假山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山上有“岁寒亭”和“扇亭”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在静妙堂西侧,有一泓清溪沟通了南北两大水池,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西假山往北面东侧是北水池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再往北就看到北假山了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从静妙堂北边空地上西假山,跨过小溪上的石头,沿着小路登山。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扇亭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岁寒亭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从西假山往下看,对面碑亭处的回廊,往右边是盆景园,再往右就是静妙堂了。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北水池及北假山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静妙堂北面的空地中间有一鹅卵石拼花图案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很漂亮,有铜钱及蝙蝠图案。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群玉峰及回廊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回廊向南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圆洞门的院子里有百年紫藤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百年紫藤仅靠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瞻园静妙堂位于瞻园西南,坐北朝南,面对南假山,西靠西假山,北望北假山,是瞻园的主体历史建筑。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静妙堂北面的紫藤,看上去也有几百年了。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静妙堂北门口地下的鹅卵石拼花图案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静妙堂,是南方常见的两面临池的鸳鸯厅式建筑,南部的建筑格调清新淡雅,小巧玲珑,主要用于接待女客人。北部的建筑格调粗犷豪放,古色古香,主要用于接待 男宾。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静妙堂北门对联:垒石石岭峰潭清影静妙在自然千载匠心岩壑趣,仰天天浩荡云退翳消安之若素万家盂尝太平羹。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北门前的石件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进入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静妙堂内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静妙堂的楹柱上,曾有一幅气势恢宏的长联,为中山王徐达晚年所撰,在清代曾广为流传。楹联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这幅下联气势恢宏,对仗工整。静妙堂现存的这副长联,是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静妙堂内出售各种与瞻园有关的纪念品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静妙堂内中间的隔断是隔扇门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静妙堂东面。
静妙堂始建于明代,为三开间附有前廊的依山建筑,明代时,名为“止鉴堂”,是徐达晚年消闲的地方,清乾隆年间改为“绿野堂”。清江宁布政使李宗羲重建瞻园后,将此厅更名为“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堂上匾额由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书写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静妙堂南门两侧楹联颇为有趣:嘻水能益智,其乐无穷,潜蛟龙,藏宇宙,毕生妙想此淹留;噫石本多情,不言何憾,萦丘壑,绘烟霞,镇日静观同啸傲。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全部是落地隔扇门,好气派华丽。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面前檐圈棚顶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厅南建月台与坐栏,可观水池游鱼与南假山景色,有“静坐观众妙,得此状胜迹”之意。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静妙堂西侧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沿小路上西假山,然后上南假山。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置身“静妙堂”的南厅平台,但见南假山花木葱笼,瀑布飞泻;池水碧波粼粼,红鱼遨游。从山巅飞泻一条瀑布,如蛟龙出洞,似白练飞舞。飞瀑流泉顿使如玉似翠、清澈明净的池水绿涛滚滚、闪珠溅玉,好似玉龙翻江倒海,声震幽谷。嶙峋南山洞龛幽深,悬石重重,钟乳下垂,飞瀑流泉与奇峰异石珠联璧合,山水花木相互映衬,恍如人间仙境,更象一幅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这是建国后,由我国著名的造园大师刘敦桢设计并主建的,也是刘老生前的一部力作。假山由绝壁、危崖、山谷、水洞、瀑布、洞龛、步石等组成。由于在堆砌的过程中非常注意纹理和层次的变化,从正面看宛若天成一般。尽管南假山高不及10米,离静妙堂也不过22米远,但是巧夺天工的设计,使南假山和水池形成了“一卷代山,一勺代水”的艺术效果,让人有高山仰止,山谷深远,水源不尽的感觉,实为园林艺术的一大杰作。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南假山东侧是“花篮厅”及回廊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

南京瞻园(九)南假山 <wbr>静妙堂静妙堂东侧的圆洞门里有百年紫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