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园西部的主体结构是静妙堂,在静妙堂南北各有水池,分别堆有湖石假山,其中南部假山为新叠,北部假山基本保留了明代原貌,园的西侧为土山,上建有扇亭与岁寒亭。园东侧有曲廊贯穿南北,曲廊北部终点于水池之东,建有一水榭。静妙堂东侧的曲廊起点为一百年古藤,树荫达十余方米,实为景观,景区的营构,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精粹之笔。所体现的景观、景点艺术水平之高下是决定这一园林价值的关键。而瞻园在园林景观的布局营构上确有其独到的一面。
首先,位于瞻园中心的静妙堂一面依水,宛如水榭,并将全园分成两部分,南北各建一水池,以溪水相连,有聚有分,相映成趣。这正是印证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仿造自然的古典园林理论。再者静妙堂四周遍布林荫小道,简洁地将各处景点联系在一起。曲折蜿蜒的小道幽静无比,当人们从噪杂喧嚣的尘世进入其中是感到心情释然,放松无比,唤起人们回
归自然的感受。
瞻园的水景处理瞻园是一个以“山石取胜,理水为辅”的园林,其中的水城用于辅助,成为借景的资源。瞻园的水面有聚有分,北池较大,从池的东岸可以观赏到以北假山和岁寒亭为背景的整个池面,波光粼粼的水面与岿然不动的山体形成
了鲜明的对比,使得全景动静结合,恬静又不失生动。山水之间得到了互补,良好的体现了园林山水的自然美。而南池则被一分为二,池北紧贴静妙堂水榭,南临南假山绝壁,两池之间有
步石相连,使整个南池分而不散。步石南假山山下的石径相连,立于步石则可观赏到南假山高耸的山峰,绝壁险峻。整个南池虽然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立于池旁可将一幅山水组成的美景一览无余。步石将水体分割成远近二重空间,增加了园景深度。扩大了游客的眼界,是典型的以小见大的布局手法。
一览阁西侧的小门向西
或从碑亭中小门出去
在“静妙堂”北,广庭阔地,倚梧桐树立着一太湖石,石娟秀玲珑,挺拔峭立,这就是“群玉峰”。

此峰石古朴俊雅,上部镌“群玉峰”三隶字,虽已年代久远,但仍能依稀看出。
群玉峰背面
静妙堂西侧靠西假山
山上有“岁寒亭”和“扇亭”

在静妙堂西侧,有一泓清溪沟通了南北两大水池,使南北两个格调鲜明的空间有聚有分,相互联系。

西假山往北面东侧是北水池
静妙堂北面的空地中间有一鹅卵石拼花图案
很漂亮,有铜钱及蝙蝠图案。
群玉峰及回廊
回廊向南
瞻园静妙堂位于瞻园西南,坐北朝南,面对南假山,西靠西假山,北望北假山,是瞻园的主体历史建筑。
静妙堂北面的紫藤,看上去也有几百年了。
静妙堂北门口地下的鹅卵石拼花图案
静妙堂,是南方常见的两面临池的鸳鸯厅式建筑,南部的建筑格调清新淡雅,小巧玲珑,主要用于接待女客人。北部的建筑格调粗犷豪放,古色古香,主要用于接待
男宾。
静妙堂北门对联:垒石石岭峰潭清影静妙在自然千载匠心岩壑趣,仰天天浩荡云退翳消安之若素万家盂尝太平羹。
北门前的石件
进入静妙堂

静妙堂内
静妙堂的楹柱上,曾有一幅气势恢宏的长联,为中山王徐达晚年所撰,在清代曾广为流传。楹联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下联;“小苑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这幅下联气势恢宏,对仗工整。静妙堂现存的这副长联,是由张爱萍将军题写的。
静妙堂内出售各种与瞻园有关的纪念品


静妙堂内中间的隔断是隔扇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