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2017-10-26 22:59:17)
标签:

甘熙故居

友恭堂

江宁甘氏友恭堂记

王芑孙

南邦巨族

分类: 有关南京
     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有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建筑的布局严格按照封建社会的宗法观念及家族制度而布置,讲究子孙满堂、数代同堂,致使宅第的规模庞大、等级森严,各类用房的位置、装修、面积、造型都具有统一的等级规定。
    甘熙故居位于南捕厅的宅地坐南朝北,位于大板巷的宅地坐东朝西。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左、中、右三条轴线为一组的对称形式,由北向南分置门厅、轿厅、后厅和后堂五进,各厅都有不同的使用功能。各进建筑多以墙垣隔成院落,整个故居内共有大小天井35个,且有假山、树木点缀,建筑装饰精细考究。
     甘熙故居的布局严谨对称、主次分明、中高边低、前低后高、循序渐进,步步推向高潮。每落位于主轴线上的明间较两侧的开间略大,而整个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间。正落沿纵深轴线布置的各种用房按顺序排列是:一进门厅,二进轿厅,三进正厅,四、五进为内厅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长辈和统治整个家族的人物居住与生活用房,正落中轴线贯通,左右边落的处理有较大的差异。相对正落而言,边落没有直接对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进入这个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须通过正落的入口,这种布局体现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门户的观念,基于这种原因,在边落中不设正厅,保证了家庭中主要的礼仪接待活动都必须在正落中进行。布置在边落中的建筑无论在开间的面宽和总的间数等各方面都较正落为小,正落与边落间有通长的备弄。一般情况下,边落中各进的平面与正落不完全相同。边落中轴线是不完全贯通的,各进厅堂要经过备弄和天井才能进入。大宅布局上强调中央轴线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在大板巷42号3进北侧有一间“佛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家中设佛堂可方便女眷念经拜佛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路的东侧尽头有一个佛像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佛堂门锁着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顺着回廊往东走,在“寿石轩”的西边有一小房间。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像一个小客厅,不知以前在甘家是做什么用的。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沿着回廊继续往前走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寿石轩南面的回廊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有一较大的假山石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寿石轩北边有一小门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从这个小门进去,不仅可以去寿石轩还可去小书房(私塾)。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寿石轩背面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从寿轩东边小门进去是南捕厅15号6进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沿着回廊继续往前走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南捕厅巷15号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居住在南捕厅的甘氏乃名门望族,其先祖甘宁乃是三国时大名鼎鼎的将军,后来甘宁的后代们就在长江之滨扎下根,一代代繁衍生息,并成为金陵最早的土著。明代末年,甘氏的一支迁居到内城,但仍过着平民的日子。乾隆年间,甘氏后人甘福平步青云,官至布政使司都事和按察使司,甘家面貌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清嘉庆年间,甘氏家族人丁兴旺,甘福在其南捕厅的旧宅基础上加以扩建,建成了多进穿堂的“九十九间半”巨宅。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甘熙精研风水勘舆之术。其故居朝向上坐南朝北,一是跟经商有关,而《论衡·诘术》中的“图宅术”:商家门不宜南向,因商为金,南方为火,火克金为凶,而北方为水,金生水相生则吉,朝向上的“悖异”与风水有关。另外《百家姓》中甘姓后注“渤海”,甘氏源出于此。建筑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捕厅;南捕厅是一个与缉捕工作有关的地方。据史书记载,清代南京城内有南捕通判衙署和北捕通判衙署,分别简称南捕厅和北捕厅,两个专门从事缉捕工作的衙署。东起府西街(今为中山南路)西接绫庄巷的南捕厅负责辖区内陆上的缉捕工作,位于府北土街口的(今中山东路、洪武路口的旧称)北捕厅则负责水上缉捕工作。这在当时也可算得上是两个很有权力的衙门了。但这两个名噪一时的捕厅同样不能逃脱世间浮沉变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原先南捕厅的建筑物毁于硝烟弥漫的太平天国。1872年重建,清末实行新政时,又在此设立警察局取代了捕厅工作,但到了抗战前夕,浮浮沉沉的南捕厅旧址房屋已经荡然无存,但以此命名的老街巷地名却保存了下来,沿用至今。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在多进大院中第一进,轿厅与门厅布置在一起,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轿的地方。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屏门: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甘家迁至南捕厅之前,以此为家训,其典出于《礼记·檀弓下》,意思是施行庄敬之教,使人知礼节,以达到人与人之间恭让、忠信的目的。今南捕厅15号第一进名“施敬”。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门厅两侧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第二进即为友恭堂,这里是族中长辈接待宾客、议事、举行婚丧节庆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的天井,东面是“梨园雅韵”。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天井西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通过这个边门,穿过位于主轴线建筑群与西侧四进建筑群之间的备弄,可以抵达内厅,这个通道就是专为女眷设计的。这样的备弄设计, 是礼制中内外、男尊女卑,长幼有序,在建筑上的具体实施。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门厅的后门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天井南面是“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明朝末年,一支甘氏族人离开祖居地小丹阳甘村,进入城内,开始以务农,经营田产为生,至乾嘉之际,南京丝织业大盛,甘国栋(遴士)率子行商,经营“剪绒、江绸、贡缎、棉纱、布帛”,经过几十年、两代人的努力,家境逐渐殷实。入城以后,甘家先居东花园,东花园在苑家桥(今白鹭洲)。嘉庆初年,甘国栋在时称府西大街的南捕厅买下一块宅基地,开始营建房屋,嘉庆已末(1799年)正式迁居于此,并取堂名曰“友恭堂”。同年甘国栋去世,其长子甘福开始主持家政。他率弟遐年、延年、鹤年同心协力,勤俭砥砺,在嘉庆十七年前后,开始在南捕厅旧宅的基础上加以扩建,一举奠定了甘熙宅第的规模。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正门两侧抱柱楹联:德尚圣贤炎凉世事三更梦 志存淡薄风雨人生一部书。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甘家迁来南捕厅之后,在原家训“施敬”的基础上,衍生出这一新的家训,即“凡此亲族兄弟,诸父子侄,皆出天伦一本之源,所当敦睦敬爱不衰”。
       “友恭”二字源于“三字经”。原文为“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友恭”的意思是家族之中、兄弟之间应上友下恭,兄应爱其弟,弟则敬其兄,延及父子长幼之间同样如此,这样便能父慈子孝、兄弟和睦,从而产生家族凝聚力。“友恭”源自儒家伦理思想文化,大厅中悬挂的“友恭堂”匾额和“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堂联上下呼应,点出“友恭”的真正内涵。“友恭”二字既是南捕厅甘氏的堂名,又是甘氏族人历代遵循的家训。数百年来,“友恭”精神被甘氏家族历代奉为治家教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友恭堂”。此堂是南捕厅甘氏的堂号,也是整个宅第、家族的共同称谓。“友恭”的根本是儒家的“孝”,两百多年来,“友恭”精神被甘氏家族历代先祖奉为治家、处世的灵魂和准则。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大厅内高悬褐底金子的“友恭堂”大匾;中堂悬挂“立德齐古,藏书教子孙”对联;抱柱上分别挂有“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友恭堂”不仅仅是甘熙宅第中的一栋建筑物,它还是这座大宅院的灵魂,是家族精神的象征。当年,这里是族中长辈议事、接待宾客,举行婚丧、节令、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据甘氏后人讲述,在岁时祭祖之时,堂内高悬各代祖先大幅遗像,下置香案供桌和祭品,所用的器物皆有“甘氏友恭堂”的款识。族人按金、水、木、火、土的排辈,分批叩拜,各人神情严肃庄重。没有取得功名的子孙,祭祖时只能在友恭堂外的露天院中叩拜,只有取得功名的子孙,夫妻方可入堂双双拜祖。这则传说,一是反映出祖辈教化激励子孙奋发上进有方;二是说明了“友恭堂”在甘氏子孙心目中突出的精神地位。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屋内柱楹联:“德雨信风,仁山智水;礼门义路,贤士达人”。里面的对联:“孝义传家政,诗书裕后昆。”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甘氏后人捐赠的友恭堂祭器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甘熙宅第的主人是被称为“南邦巨族”、“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金陵甘氏家动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宁、甘卓等都为战功显赫的名将,几百年来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为家训,世代书香,诗礼传家,自清代以来成为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的文化世家。
    甘熙宅第中曾有“武丁旧学,典午名家”的门联。它道出了金陵甘氏的两位始祖。 “武丁旧学”指的是甘姓始祖甘盘。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一位叫作甘盘的学者。后来武丁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这位被后世推崇为贤相的甘盘,便是甘氏的始祖。《姓纂》、《姓谱》等书都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故甘氏后人尊甘盘为甘姓的始祖。“典午名家”指的是东晋大将甘卓,“典午”是司马的隐语,原指司马之官职,后因晋帝姓司马,所以用“典午”暗指晋朝。公元322年,湖北梁州刺史甘卓因不肯反叛,为王敦所害,后王敦谋反事败,晋元帝司马睿始知其忠义,便追封其为“骠骑将军”,谥曰“敬”,后人称之为“于湖敬侯”。甘卓死后,归葬甘墓岗,甘氏族人亦举家东迁,并在甘卓墓旁围墓而居、守墓尽孝。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甘氏家族的“友恭”精神,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家族血脉,成为全家族的道德准则。甘国栋的六个孙子,皆为不俗君子。其中,甘熙,道光十九年进士,清末著名方志学家、藏书家,著有《白下琐言》等;甘炘,生平善举远播,赈济贫弱而不留名;甘炳。官至绍兴知府,为官清廉,与民亲善。甘鳌,助父治理家政,乐善好施,召集族人赈济贫穷;甘勲,尊母之愿,为赈河南旱灾,捐银千两。到甘国栋第五代孙甘拱三家风依然如故,盛誉犹存,友恭精神代代相传,历百年不衰。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大厅供接待宾客、婚丧大典之用。三开间,开间的宽度由中央向两侧递减,即中间较宽。大厅入口各间为通长落地扇门,可全部开启。大厅内壁设板壁(也称屏门),以避免视线直通内院,板壁上悬挂字画、对联、匾额,与室内的家具共同组成了大厅内丰富多彩的空间。大厅前后左右都是走廊,走廊还可以与侧面的备弄相连,这种布局使服务人员的往来行走不致干扰大厅中的活动。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江宁甘氏友恭堂记》石碑拓片,石碑成书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冬月。由长洲人(今苏州)王芑孙撰写,金陵刘文奎镌刻而成。碑文字体遒劲工整,清晰可辨。全文五百余字,这篇碑记讲述了甘国栋教子有方,作堂名曰“友恭”事迹以及“友恭”二字的精髓。
       2001年夏天,甘熙宅第保护工程一期搬迁,住在南捕厅15号的一对老夫妇收拾东西时,意外发现了衣橱背后竟然有两块题碑石,上面的题字是“江宁甘氏友恭堂记”, 这两块“友恭堂碑”的发现,证实了“友恭堂”的存在。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王芑孙并为甘氏友恭堂撰写的《江宁甘氏友恭堂记》。王芑孙(1755-1817),字念丰、沤波,号惕甫、铁夫、云房,又号楞伽山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召试举人,官华亭教谕。工书逼刘墉,不期而合.吴门自明季以来,书家用笔皆以清秀俊逸见长,至芑孙,始以道厚浑古,之,著《碑版广例》《楞伽山房集》《渊雅堂集》等.他身材瘦削,性傲放,从不谀媚公卿权势,文人多以狂士视之,但他对南京甘方栋(字遴士)父子却是由衷地赞誉,并为甘氏友恭堂撰写579字的《江宁甘氏友恭堂记》。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甘熙宅第友恭堂是主人进行重大活动的场所,内部构造最精巧,装饰最华贵,连厅内上端的梁架都进行了雕花工艺加工。整个大厅又高又正又宽敞,屋宇轩昂,充分显示了主人的财富、气势和地位。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友恭堂前卷棚顶,木雕精致。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友恭堂背面
南京甘熙故居(三)南捕厅15号1进友恭堂友恭堂后面对联:礼门义路家规矩,智水仁山古画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