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秋叶
秋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753
  • 关注人气:1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2017-10-24 20:40:16)
标签:

甘熙故居

大板巷42号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南京云锦

韩熙载夜宴图

分类: 有关南京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南京市中山南路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46即甘熙宅第,总占地面14060平方米。是南京地区收藏、陈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风民俗,弘扬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门在全市的文物普查中,发现了“甘熙故居”,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甘家大院”这片古建筑群,并定为市级文保单位。
    1986年,为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南京传统民居,文物部门开始在甘熙故居内筹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1986年,筹建市民俗博物馆,将南捕厅19号前后三进及西偏院(一主一辅)的居民搬迁并修缮。
    1992年,南捕厅19号部分建筑得以修复, 1118,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
    1995年,江苏省政府列甘熙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被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南捕厅三组建筑经过一年的闭馆维修后,重新开放甘熙故居,“甘家大院”的俗称开始在民间口耳相传。
    2006年,甘熙故居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名为“甘熙宅第”。同年,甘熙宅第后期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除原来的南捕厅建筑,文物部门又修复了大板巷42、46号古建筑,复建了津逮楼和“小园”,增建了“小园”的长廊和水榭,并在保护范围内保留、修复了一栋优秀的民国建筑——听秋阁。
    2007年6月18日,甘熙宅第完整重现了历史原貌。
    20101月,为了全方位地展示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市文广新局决定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增设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立全国首家民俗、非遗“双博馆”。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南门西边的长廊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南门北边的回廊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南边回廊的中间亭的北面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边回廊的中间亭的南面紧靠着个二层小楼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二层小楼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走近二层小楼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2007南捕厅历史街区二期改造拆迁工程中有一个意外收获。一座建筑考究、位置隐秘的私家别院近日在大板巷42号古民居中现身,专家初步断定这就是甘家大院主人甘熙的起居室。解放后,虽然经过居民们的不断改造,但大宅子的旧貌还依稀可见。溜光的青石板、高高的马头墙、装饰着各种吉祥图案的门头、镂空雕花的木质窗棂、彩绘的房梁,无处不透露出老宅往昔的气派42号老宅整体保存完整,彩绘、窗棂、砖雕等各类历史遗存都还能找到,为文物部门的维修工作提供了“修旧如旧”的准确资料。在维修的过程中,所有后来搭建的部分将全部拆除,居民们擅自堵上的门窗通道都将在原位复原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甘熙故居建筑个性明显,位于南捕的宅第坐南朝北,位于大板巷的宅第坐东朝西,都是前后五进的大宅子。根据史料记载,大板巷42号的老宅是甘熙在道光十九年中进士后,自己建造和居住的。甘熙中进士后,在大板巷42号宅院另辟小院,垒假山,植枇杷,种花草,增建“文澜轩”,“寿石轩”等建筑,与南捕厅15号的“晓园”遥遥相对。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四十二号五进现在是“非遗综合展厅”,这座房屋较长,另一半在门洞里面。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42号5进与4进之间的天井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42号5进的另一半,门楣上是“胡家芝剪纸艺术馆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展厅内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竹刻艺术展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金陵竹刻艺术主要以扇骨和“臂搁”为主,尤以在竹子上雕刻“留青竹刻”著称。经过历史的演变发展,成为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承载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2009年6月金陵竹刻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金陵竹刻技艺传承了前人“薄地阳文”、“留青竹刻”的雕刻技法,与历史上的金陵竹刻派的雕刻技法完全是一脉相承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赵荣是金陵竹刻名家赵德桢的孙女,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级非遗金陵竹刻代表性传承人。她告诉记者,做竹刻不仅需要练习技艺,更需要人文修养。像金陵竹刻臂搁用竹刻把林黛玉、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刻制的惟妙惟肖,将人物与竹子融为一体,赋予竹子新的生命,更是让作品具有淡淡的书卷气,风雅绝俗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42号4进的房子没有5进的房子长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里面的古琴展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展厅内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展厅比较空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屋内柱楹联: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这里还是培训班的活动场所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墙上挂着中国十大名画《
韩熙载夜宴图》的仿制品。《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此画绘写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韩府夜宴过程,即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整幅作品线条遒劲流畅,工整精细,构图富有想象力。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展示的古琴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42号4进的西门与3进的东门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天井西边是42号3进东门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天井北面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天井南面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42号3进
原来应该是客厅,现在是“中国南京云锦织造艺术展”。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云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浓缩了中国丝织技艺的精华,有“寸锦寸金”之誉,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居古代三大名锦(云锦、宋锦和蜀锦)之首。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是中国古老的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于2006年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9年8月《地理标志产品云锦》国家标准在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南京云锦研究所被国家质检总局核批为首批地理标志使用企业,以及文化部批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绵工艺艺术之大成,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品贡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也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只有云锦还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技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老式提花木机织造。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屏风上匾额“友恭堂”,这里并不是“友恭堂”。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屋内柱楹联: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屏风楹联: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云锦在元、明、清王朝皇室御用龙袍、冕服,官吏士大夫阶层的贵妇衣装,以及民间宗室,喜庆、婚礼服饰等应用的范畴里,它是最华贵、最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它汇集了以丝质(材料、组织肌理美、色彩和谐美、纹样情愫美的装饰美化特征,以“质与纹”、“巧与艺”、“意与象”三者结合的内容与形式,达到科技与文艺,两者完善统一的形态美感。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两侧橱窗展示的云锦制品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42号3进屋顶结构讲究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42号3进的西面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42号3进的西面的天井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天井西边的门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门上的砖雕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走过天井的门是42号2进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42号2进的天井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南京甘熙故居(二)大板巷42号
42号2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