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2017-10-28 23:10:07)
标签:

甘熙故居

甘氏家族陈列

绣楼

南京传统民居艺术展

甘熙

分类: 有关南京

    甘熙,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道光十九年进士。以知县签分广西。二十三年签分礼部仪制司,二十七年选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道员。他一生博学强记,勤事纂述,与同里金鳌、朱绪曾等一起收辑乡邦文献,证析异同,为文洋瞻典雅,切中事理。自朝章政典,民俗沿革,嘉言微行,随所覩(睹)记,录成巨帙曰日下杂录”。(甘熙撰《白下琐言》)同光以前私人写志之风已盛,如金鳌之《金陵待证录》,甘熙之《白下琐言》,而《白下琐言》尤负盛名。

    《白下琐言》的成书,前后达四十年左右的时光,书中除了记录嘉道年间甘熙所目睹耳闻的故实,“某水某山,夙所游钓,乃祖乃父,旧有闻知,地属乡井则闻见较真,时非久远则流传可据”,还有就是甘熙利用自己家中津逮楼已传三世的十余万卷藏书,与朱绪曾对前人的著述作了相应的考证。如指出南唐故宫西护龙河的位置在张府园裕民坊一带,正与今人建张府园小区时的发现相吻合;如记述焦竑的藏书楼名“五车楼”,为其它书所不载;如考三山、聚宝、通济三城门始建于杨吴,明初在旧址重建;如考证乌衣巷旧址在今剪子巷,谢公墩原址不在王安石半山园……

   此外,甘熙还著有《桐阴随笔》、《重修灵谷禅林志》、《栖霞寺志》等地方志书和《忠义孝悌祠传赞》、《寿石轩诗文集》、《金石题詠汇编》等文集。因其在家族中颇有名望,故其家族之宅被后人以“甘熙故居”命名至今。 

    甘熙幼年饱读津逮楼藏书,他并非只是纸上谈兵的书生,而是一位有见识有经验的地方官员,“于一方利病,尤所究心” “禁青龙诸山开采,濬(浚)秦淮支河”,甘熙均有论著。道光中期,南京发生水患,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开后湖(即今玄武湖)以通江,甘熙坚持不可这样,他经多方勘察、考证,认为如果通江,后果将不堪设想,他还特地撰写了《后湖水利考》来制止这件事。也是因为这件事,甘熙“洎至辇毂,获交当代名德”(甘熙撰《白下琐言》)(辇毂,即指侍奉皇帝左右)。甘熙还精通地学,善晓勘舆。1842年,甘熙在京任郎中时,奉诏为道光皇帝重选墓陵,又为孝和睿皇后选择陵地,咸丰二年(即1852年),甘熙再奉命复勘魏家峪,平安峪。忽中疾卒於京邸。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友恭堂后面的天井西侧,里面一圆洞门。圆洞门里面是南京民俗文化展示厅。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天井的西北角。从友恭堂出来,即是主人房。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天井东侧,门外是“津逮楼”前。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十五号三进。南捕厅15 的祖宅是由五落建筑组成,中间为正落,前后共有六进。大厅的后面便是内宅,由三至五进的两层小楼组成,每房甘家人各居一进。其中的第五进原是由甘家第九房甘元焕的后人居住,但因甘元焕后人甘曾沂无子,所以五房的甘贡三便“两房兼祧”。后来,甘贡三又将自己的次子甘涛过继给了九房,因此在当年,甘贡三所在的第五房人实际上是占居了两进的院落。为躲避战乱,津逮楼遗留下来的部分书籍也曾寄放于第五进的楼上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十五号三进现在做“甘氏家族陈列”用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从15号3进隔扇门一直看到最后一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15号3进室内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左侧房间内有石碑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甘福(1768—1834),字德基,号梦六,又号保彝,甘国栋之子。生平嗜学慕古,藏书极富。“福地好施善,予里人称孝义先生”,(陈作霖《可园文存》第十一卷》)官至按察司经历衔。因甘福在民间享有很好的口碑:惜老怜贫,乐善好施。道光十八年(1820)受旌表(甘熙撰《金陵忠义孝悌祠传赞》),并塑像祀于南京夫子庙大成殿。甘福嗜学慕古,藏书极富,他著有《钟秀录》、编有《津逮楼书目》。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甘家是文化世家。金陵甘氏在以“友恭”为纲的家训下造就、教化出一代又一代被当时邻里誉为学有所长、家风儒雅的后世子孙。甘国栋(17361808年),清代藏书家,字遴士,他以藏书知名,先后收藏图书数万卷。甘国栋长子甘福(17681834年),他惜老怜贫,乐善好施,乡人称其为“孝义先生”。他曾遍访吴越,搜集书籍十万余卷,并建成江南著名藏书楼“津逮楼”。 道光十八年(1838),甘福受旌表,并塑像祀于南京夫子庙大成殿。甘福弟遐年、延年,虽都以经商为业,却都注重自身修行,以孝事亲、乐于行善。甘福弟瑕年、延年、鹤年虽以经商为业,却都注重自身修行,以孝事亲,至甘煦、甘熙、甘炳亦为一代名士。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石碑侧门有“金陵友恭堂日”几个字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金陵孝子甘瑕年:甘国栋次子,乐于行善,生性至孝,是南京城内有名的大孝子。乡里修府志想记载其孝行而被婉拒。道光六年因其孝行旌表入祀。
       朝议大夫甘延年:甘国栋三子,平时乐于济人利物,热心于公益事业,曾筑石堤、治桥梁、修水利,为人称颂。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太平教谕甘煦:甘福长子,曾任太平教谕,道光十三年举人,后升任知县。从小就通涉九经诸史。
    方志学家甘熙:甘福次子。甘福之子甘熙(17981852年),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方志学家,一生经历丰富,著作等身,是金陵甘氏由商入仕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甘熙生于1797年,1838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与历史上有名的曾国藩,还有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榜进士。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藏书家,道光十九年进士。以知县签分广西。他一生博学强记,勤事纂述,与同里金鳌、朱绪曾等一起收辑乡邦文献,证析异同,为文洋瞻典雅,切中事理。甘熙一生博学强记,勤事纂述,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灵谷寺志》、《栖霞寺志》等地方志书和《金陵忠义孝悌祠传赞》、《寿石轩诗文集》。 
       清代知府甘炳:甘瑕年次子,过继给甘鹤年,天性至孝,善事父母。成年后,性格明决练达,通晓世物。
     地志学者甘元焕:甘延年次子,甘熙堂弟,清末南京著名的地志学者。平生著作颇丰,且曾两次应聘纂修府县志。
       民国商会会长甘仲琴:甘福曾孙,早年受过良好教育,还曾是南京著名的慈善机构崇善堂的负责人,1936年与张静江、茅以升等人共同发起并创办了中央商场。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早年,甘家的藏书之所为“桐阴小筑”和“保彝斋”。据桐城派学者马沅的《桐阴小筑记》云:“桐阴小筑者,梦六先生藏书处也。拓地半弓,排签万卷。池横碍步,疏落叶而泉通,山大如拳,拨蒙茸而路杂,地无他树,但种高梧,庭有余清,常垂新阴。”姚鼐、孙星衍、伍长华等名儒亦有题诗:“室可催成种树难,疏桐差易出檐端。不须早计思爱伐,只爱清阴覆座寒。”“炎曦满地红,桐影接天碧。”“书卷三千富,桐阴百尺高。”“流水小桥三径曲,碧梧修竹一窗凉。”
      随着甘家后裔的逐年增多,加之在历代藏书的基础上,又积年收藏了大量秘籍善本以及金石彝鼎,皆散存于家中各舍。道光十二年,甘家的藏书楼应运而生。楼曰“津逮”,典出《水经注·河水》:“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上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据甘熙《白下琐言》记载:‘津逮楼’和‘保彝斋’的匾额,皆程春海手笔。程春海是嘉庆进士,嘉道间与阮元并为儒林之冠。另有“丹徒张葆岩先生崟,为绘《吴越载书图》长卷,名流题咏殆遍,……阳城张古余、泾县朱兰坡两先生各撰序。”甘福于津逮楼落成之日,作七律有云:“为语儿孙勤世守,此中滋味最悠长”。其长子甘煦时在安徽太平教谕任上,亦作七律两首志喜。甘熙评曰:经史古籍“勤加搜访,宝若珠玑,悉为传经而计”。甘熙一语道出,为不辱先哲传承书香之垂训而建藏书楼的深意。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右侧的房间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在筑建藏书楼的过程中,尤能体现其家族所固有的友恭精神。甘福在主持家政期间,躬履友恭家训,处处表率诸弟。因此,兄弟四人均放弃了个人对仕途的追求,同心协力,以勤俭砥砺,共创家业,数十年如一日,为后人“以科举挂名朝籍”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除了经商有道,其人文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蕴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友恭精神,对家族产生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津逮楼,则是承载这厚重历史及其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史上,藏书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私家藏书楼皆遵循以藏为主的原则,如“天一阁”就规定:“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然而,甘家的津逮楼就已经对传统的“以藏为主”原则进行了改革。甘福虽制定严规:“至亲密友不得私自借书下楼,愿就读者听。违者以家法治。”但津逮楼已允许家族以外的人登楼阅览,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慕名而至。甘熙《白下琐言》记载:“陆心兰方伯,浙江仁和人,庚寅官江宁藩司。尝仿《宋名臣言行录》,纂辑《国朝名臣名儒嘉言懿行》,汇为一册,悉取予家津逮楼藏籍,以资搜讨”。甘勲为朱绪曾题《开有益斋读书志跋》:“先生辑《金陵诗徵》,亦假余家津逮楼书,瓻借往还,几于置驿。”甘氏不以所藏私子孙,而推惠于郡里士林。当代国学大师徐复观先生推崇曰:“甘福父子,有功士林”。
       甘福曾编成《津逮楼书目》十八卷。嘉庆进士朱存,时与姚鼐、李兆洛鼎足而三,同负江南儒林宿望。朱存撰《甘氏津逮楼藏书目录序》云:“余来金陵,博谘询,约举所知,抵寓公数人,如方伯唐六枳师,暨方茶山廉访、张古余观察,俱颇富,而土著殊寡,今乃得之甘君梦六翁之津逮楼。翁性喜书画,工赏鉴,于典籍尤癖嗜,凡市肆陈弃旁及穷乡僻壤,须蚀鼠啮之余,靡不珍重购归,躬为补缀。复节衣食,买舟游吴越间,觅善本,盖辛勤逾三十年,楼之藏经史子集积十万卷有奇,可谓笃矣。”又云:“好古如翁,而哲嗣畸人(甘煦)明经,又能矢精力钻研考录,此岂尚因仍侪浴哉!”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咸丰二年,甘熙在京病逝。咸丰三年,津逮楼又毁于兵燹。甘勲为光绪丙子举人,清末金陵方志学者、藏书家。诰授朝议大夫,覃恩四品封典尝戴蓝翎同知衔加一级候补知县。他与甘熙一样,著述颇丰。津逮楼遭遇兵燹后,甘勲将散落于家中各书舍的遗存藏书悉心进行整理,移于自己的“复庐书屋”。遂以“复庐”为号。但终未成功,深以不能复其旧观为憾。曾撰有《复庐日记》、《复庐诗文词集》、《复庐读书志》等书。甘熙的另一个堂弟甘炳,咸丰至光绪间,在浙江任知府,道员加三品衔。甘炳也曾试图建一座“小津逮楼”,并撰有《小津逮楼碑目》、《小津逮楼诗钞》等。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津逮楼除收藏历代秘籍善本,还收藏了大量甘氏自撰著述。据笔者考证,津逮楼仍有一定数量的旧藏尚存于世。第一,津逮楼在遭遇兵燹之前,其藏书不限于津逮楼一处,家中其他书舍均有存放;第二,甘氏曾在津逮楼建成之后,对其收藏的历代乡邦文献等进行过精心挑选、编辑、刊刻,广以流传;第三,甘家津逮楼被焚之后,在其“复庐”过程中,曾将津逮楼数万卷遗存进行过一番清理;第四,甘家在即将搬离故居时,曾处理过部分古籍旧藏,其中包括误售出门的绝世孤本《金石录》(现存于北京图书馆);第五,1951年,甘家又将所遗藏书悉数交由南京龙蟠里国学图书馆(现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前身)保存。现在南图古籍部仍有津逮楼的部分遗存可见。另有部分藏书则散落于民间收藏者手中。值得庆幸的是,甘家将津逮楼遗存藏书交给地方图书馆保存,此举不仅使津逮楼的遗存得到较好保护,更为金陵藏书界保留下一笔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15号3进与4进之间的天井。庭院两侧对称设置廊,在正面只有一个小门达该庭院,内眷要出行坐轿,只能从西侧廊内的边门通过备弄出入住宅。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在天井里往北看到友恭堂的后门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天井一角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15号4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4进、5进
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厅下层是家眷日常生活和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上层为卧室,活动室和娱乐室。最里面是家族里最小的女性住的地方,故又称绣楼。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楼外漂亮的雕花,精致的隔扇,楼上贴心的木栏杆。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甘仲琴18691939年),系甘福的曾孙,曾任南京总商会会长。甘仲琴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晚年,能保持民族气节,洁身自好1937年,日军逼近南京,甘仲琴不得不放弃南京的家业,带领全家逃往安徽和县避难1938年初,汪伪政权想利用甘仲琴在南京商界中的地位和威望,重振南京商业,烘托虚假繁荣稳定景象,以配合伪政府的成立。甘仲琴知道,如果回到南京,将会和从前一样,过上富足安逸的生活,并将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但是,让他当汉奸,他是万万做不到的。为防止敌伪上门逼迫,他毅然辞别家人,只带上小女儿,踏上前往重庆的路途。1939年,甘仲琴在重庆逝世,享年七十岁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15号4进展示的是甘家与戏曲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国粹守望者甘贡三。甘家素有“戏曲世家”之称,甘贡三是“戏曲世家”的核心人物。甘贡三即甘鑫(18891969),是友恭堂创立人甘国栋第三子甘延年的曾孙,早年毕业于政法大学经济科。他秉承先祖遗风,为人谦恭宽厚,深得邻里崇敬。甘老先生自幼钻研诗词、音律、书法、围棋、中医诸学,诗词书画、戏曲音乐无一不精,更精娴音律,民乐方面精于笙、箫、笛,弹拨乐器中擅三弦、琵琶,对昆曲尤为酷爱,曾延请昆曲老艺人谢昆泉学习昆曲。家中不仅有一个“传”字辈昆曲艺人组成的演出班子,还与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溥侗等在家中组织了昆曲“紫霞社”。这些昆曲演出活动,不仅吸引了梅兰芳、马连良、俞振飞、奚啸伯等国内京昆戏曲名家常来往于南京甘家,国民党军政要员张学良、朱培德、张道藩等和林散之、唐圭璋等文人雅士也趋之若鹜。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抗战爆发后,甘贡三举家前往重庆避难,留下三子甘律之留守家宅。一天,甘律之突然接到通知去见一个日本官,他以为一定凶多吉少。原来这个日本人非常喜欢中国京剧,有意到甘家欣赏甘律之表演京剧,来时发现了这所风格独特,建筑典雅的宅子,便下发了禁止破坏的命令。一九四六年,甘家成员重返南京。京剧保留住了甘家大宅,这也是一段历史意外。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甘贡三的笛子,可称一绝,人称“江南笛王”。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展示的戏服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甘家大院内长年绵竹之声悠扬,来往访客车水马龙不绝。在甘贡三的教导之下,其子女皆与京昆戏曲有缘,个个造诣颇深。长子甘南轩三十年代组织“新生社”。次子甘涛,1949年前,任中央广播电台音乐组组长,后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是杰出的二胡、京胡演奏家和指挥家。四子甘律之(法),工老生、小生、能操琴。长女甘长华、幼女甘纹轩,尤擅昆曲,曾得红豆馆主、尤彩云亲传。京剧社团“友艺集”就是其子甘南轩、甘涛、甘律之三兄弟于解放初期,在南京组成的一支极有名气的青年京剧票友队伍。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早年也曾居住于甘熙故居,向甘贡三先生学习京昆技艺,为她以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四十年代,严凤英流落南京街头。1951年,甘律之把南京的所有业余票社及业余京剧爱好者组织成立了“友艺集”,当时地点在太平南路安乐酒店。每天下午有清唱活动,有时是彩唱演出。严凤英在未回安庆前就经常到友艺集清唱京剧,演过“梅龙镇”及反串过“黄鹤楼”的张飞。也就是在友艺集,她和甘律之相识并相恋,订下了白首之盟。后来,票友们每日去甘家聚会,严凤英亦不时同去,甘贡三先生见儿媳新丧,又见凤英和律之兴趣相投,言谈举止也谦恭有礼,就让凤英和律之在甘府大院结婚。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南捕厅十五第五进住着家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称绣楼。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15号5进前的天井,东边的小门外是花园的回廊,回廊那边是“津逮楼”。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甘熙故居并非完全的徽派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筑风格,如整个建筑装饰简洁明快,朴素大方,高大且注重功能。以天井为中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的布置房屋。甘家前后用50 组,35个院落,每一个院落之间都有巷道连接;各空间的穿堂,走廊相通。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甘熙故居15、17、19 号建筑群里设置的备弄很通达。三组建筑组群在横向上,于门厅 隔墙开设侧门迚行连通,纵向通过备弄贯穿,女眷于门厅之处通过边门,进入备弄。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15
号的第五进, 装饰十分讲究。此属于内厅范围,供主人及内眷生活、起居之用,内厅下层是家眷日常生活和进行家务劳动的场所,上层为卧室。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里面是“南京传统民居艺术展”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明清时期,南京有很多来自安徽的工匠,比如朱元璋在南京建都时,聚居在老城南一带,他们也将徽派建筑的精华带到了南京。粉墙黛瓦马头墙,就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的风格。南京人性格中的包容、内敛、低调,让徽派建筑有了南京特色:比如屋顶多用小青瓦,以黑白灰色为主色调,室内多以青砖铺就,院落是砖石混砌,少有特别复杂的石雕和木雕。所以用青砖小瓦马头墙来概括南京民居特色更为精确。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从房屋规模上看,南京民居比徽派建筑小一号,大多数南京老建筑是三进院落,没有廊和厢房,只有少数是双侧厢房,显得紧凑,更讲究实用性。宅门低调可躲雨,比徽派建筑更简洁。
  南京老建筑虽然也是石库门,但大多数的石库门墙会向内退出一个屋檐的宽度,而不像徽派建筑中,石库门墙和两边的墙在一个平面上,“这显出了南京人的低调和智慧,门藏在屋檐下,没有那么显眼,而且下雨时门口可以躲雨。”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南京传统民居最大的特色是它的简洁、精细、沉稳、素雅、淡朴。例如宅门的门头装饰——门罩,皖南与苏浙一带传统民居的门罩(或门楼)枋柱结构都比较繁杂,向前伸出来的部分较多,都有瓦;南京民居一般没有门楼,只有门罩,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徽派建筑短,一般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微翘。
  南京传统民居一般都没有门楼,只有门罩,门罩外檐向前伸出的部分比徽派建筑短;门罩一般只有水磨砖、没有瓦,两翼微翘。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第二个“独特”是外墙,徽州民居、江浙民居是粉墙黛瓦花格窗、马头墙,而历史上南京民居相当多的是青砖斗子墙,清水墙,做工很精细,砖砖水磨,块块扁砌,对缝如丝,清水一色,显得素雅清静。此外,南京民居外墙几乎不开窗,至多有个二层“猫弓腰”的外窗。
  第三个“独特”是,南京传统民居大多数都有封火墙。与徽州民居相比,南京民居封火墙的墙檐没有翘角,包括屋脊脊尾也没有翘角。
  第四个独特是,北方民居的天井相对窄长,南方院落天井相对扁宽,而南京民居一般为多进穿堂四合院形式,天井近似方形,进深相对较深。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墙上是南京民居的砖雕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甘熙宅第模型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右侧的房间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有一些搜集的南京民居的砖雕及柱础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罗汉床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甘熙故居建筑组群的建筑在前堂后室的前后内外之间,用隔墙划界。15号主轴线六进的建筑 组群中的门厅与第四、第五进建筑是家族长幼的生活起居内厅,其后连接的一进为后厨,用一座中间辟门的院墙作分界,将前后巧妙地分隔开来,避免前后互相干扰。古时将妻子称为内人,以建筑组群特性来界定,内人的称谓与“女子居于内”的觃定相吻合。在封建社会,女性的活动场所主要是内厅,女性的活动,也被给予特殊的考虑和约束,幵通过建筑空间的组织表达出来,例如,门、堂分立,通道分设。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15号6进的前院,天井的西边。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15号6进的前院,天井的东边。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15号5进的背面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   15号6进是厨房,甘熙宅第的厨房及其他服务性用房:布置在住宅的末端或边落中,可通过后门或经过备弄通向街市。
南京甘熙故居(四)南捕厅15号3—6进厨房楹联:庖厨君子远;菽水妇人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