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历经千年风云,曾经香火鼎盛的南朝众多寺庙,保留下来的已很稀少。在这些寺庙中,与灵隐寺齐名的南朝古寺——福严寺就名闻中外。
福严寺环境幽雅,寺前甬道,松柏成荫,寺后小山,修篁滴翠。松涛阵阵,竹韵悠悠!净无纤尘,景色奇秀!令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纵观全寺,前有朱垣围饶,后有绿水护寺,静穆庄严,佛氛纯正,步入寺院,顿感远离尘俗,心神飘逸,所以历来是人们游览寻访的胜迹。 福严寺历经数个朝代,留下了不少文物古玩,在福严寺留下的文物中,“福严七宝”最为出名。这就是绉云石、石补钟、阴阳镜、释迦玉佛、马皮鼓、五百罗汉、玉晖金铣匾。

“钟楼”的位于“五百罗汉堂”北面,“天王殿”东面。

钟楼

钟楼内存放着“石补钟”和“阴阳镜”

“钟楼”下面是“地藏殿”供奉着地藏菩萨像

对联: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藏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亦称大地藏菩萨、地藏王菩萨、持地藏菩萨、悲愿金刚、悲愍金刚、与愿金刚。安徽九华山是其应化道场。依经典所载,地藏菩萨受释尊付嘱,出现于释尊入灭后至弥勒佛出世的无佛时代,誓愿济度教化六道一切众生后,自身方成佛道,且又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愿,故被称为“大愿菩萨”。

地藏菩萨像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谛听”。“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
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道。
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
“谛听”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形态别致,想象丰富,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广泛纳为收藏。
从造型看“谛听”,它的独角其一,是象征着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为“天线”之用;其二、能起到护身保险之用,它的犬耳能听宇宙之音频、传递给信者分辨是非。
它的龙身示为吉祥如意,它的虎头表示智勇,有困难勇往直前,决不退让,它的狮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办任何事坚持就是胜利,它的麒麟足视为四平八稳,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为善为宝。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唐朝来华求法的地藏比丘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这位出身新罗王族的僧人所在的安徽九华山也被视为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并因此成为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千百年来香火鼎盛。
唐代的中国佛教,正如日丽中天,吸引了日韩等国不少僧人来华求法。当时的朝鲜半岛分为三个国家,即新罗、高句丽、百济。有新罗王子金乔觉(696-794),生而相貌奇特,顶骨耸出特高。力大可敌十人。心地慈善,颖悟异常。金乔觉出家名地藏比丘,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地藏比丘在各地游化数年后,於开元末年来到安徽省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本名九子山,唐李白到九子山,见九峰如华,所以后来又名九华山。地藏比丘在此深山的盆地里结庐苦修,过着渴饮涧水,饥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虫伤螫。
深山苦修的地藏比丘,若干年后被当地士绅诸葛节游山时发现。见此和尚住石洞茅蓬,破锅残粒中渗有白土,生活异常清苦。得知是新罗王族远来中国求法,诸葛长者发心倡议为他修建道场。九华山主姓闵;家财甚富。建寺必请闵公布施山地,闵公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问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盖地足矣”。据载,地藏显神通力,袈裟一披,盖尽九华,於是闵公将整个九华山全部布施供养。闵公为地藏护法,其子也随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为地藏的侍者。现在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闵公父子。
寺院建成后,各方来参学者甚众,新罗国也有不少人来亲近供养。九华山高且深,寺众增多,生活即发生问题,煮饭还要渗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细腻,俗称观音土),一些人饿得皮骨相连,故当时称之为“枯槁众”。寺中大众只是一心为求佛法,而完全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在九华山的影响甚大,后来新罗国王得悉,即派人送粮食供养。
地藏比丘一直领导此精进苦行的道场,至唐开元廿六年七月三十日入灭,世寿九十九岁。大家都直觉到:地藏比丘实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是地藏菩萨来中国的应化,所以大家称之为地藏菩萨,而九华山即成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了。特别是每年七月三十日,九华山香火尤其鼎盛。地藏菩萨自有他特殊的因缘感应,才能得到民间一致的信仰。

阴阳镜直径1.73米,重达560公斤,是一面特大圆铜镜,清朝康熙年间铸造,制作精巧。传说能照见阴司地府,所以叫做阴阳镜。


诺大的阴阳镜表面平滑,这么多年过去了未见明显绣损,实属难得。

顺着楼梯上楼

楼上墙壁有花窗环绕四周


石补钟放在正中央,楼板中间有一空洞,空洞边有一圈木栏杆,大钟悬在空洞之上。石补钟外有玻璃罩着,反光,看不清。
石补钟高2.1米,直径1.4米,重约8千斤,是罕见的巨型铜钟,该钟为名僧费隐禅师所建,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据清县志记载,在铸造时突感铜水不足,费隐禅师急抛青石四块,铜钟方成。


石补钟也甚有特色。该钟造型古朴庄重,钟钮上的双照龙、钟顶花纹和钟股上三尊大小佛像,皆精美无比。钟体外壁铸刻着楷书、阳文的钟铭和《金刚经》、《大悲咒》、《心经》等,约一万字,字迹清秀遒劲。钟体内壁,镶嵌着大青石四块,石補钟的名字亦由此而来。据光绪《石门县志》记载:“福严寺住持通容(即费隐)募铸大钟,溶时铜汁不足,通容投以石,钟遂成,声尤清远,四方来观音咸诧为奇迹。”的确,这钟音响效果好,尾声长,撞击时十里方圆都可听到钟声。这钟为铸造学、声学、材料学等方面貌一新提供了可借鉴的实物。
钟上的字依然清晰可见



“鼓楼”位于“钟楼”对面,“天王殿”的西边。

鼓楼下面是“文殊殿”

文殊殿供奉有文殊菩萨像
对联:文殊师利勇猛智,福严天中妙高峰。

文殊菩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为诸佛之母,列众菩萨之首,是智慧的化身,经常协同释迦佛宣讲佛法。呈金色童子形,喻意天真纯洁;身骑勇猛之狮,表示菩萨智慧威猛;身坐莲花台,寓意清净。

据《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所记载:文殊菩萨是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之子。
后来诣仙人处,求出家法,却无酬对者,乃皈依佛,出家学道,住首楞严三昧,行稀有难事,佛涅槃后四百五千岁时至雪山,为五百仙宣畅演说十二部经,后还本生地,在尼拘楼陀树下入涅槃。
依照佛教典籍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在《放钵经》中,佛陀也说:今我得以成佛,都是文殊菩萨的恩德!过去无数诸佛,也都是文殊师利弟子,未来当成佛者,也都是文殊菩萨威神力所致。就好像世间的小孩有父母一样,文殊菩萨是一切众生在佛道中的父母。
文殊菩萨常与普贤菩萨同侍释迦牟尼佛,是释迦牟尼佛所有菩萨弟子中的上首,所以又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菩萨形象则为仗剑骑狮之像,代表着其法门的锐利,以右手执金刚宝剑,断一切众生的烦恼,以无畏的狮子吼震醒沉迷的众生,这是文殊菩萨的基本形象。
而这里文殊菩萨手拿青莲花。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

精美的供台

文殊菩萨背后是财神

这里供奉的应该是文财神。
财帛星君:他的外形很富态,是一个面白长髭的长者,身穿锦衣系玉带,左手捧着一只金元宝,右手拿着写上“招财进宝”的卷轴,面似富家翁。相传他是天上的太白星,属于金神,他在天上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所以,很多求财的人,对他都非常尊敬,有些甚至日夜上香供奉。
这位财神爷右手拿了一支笔,不知为什么。

马皮鼓制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距今已300多年。鼓面直径2米,为国内罕见之大鼓,相传由马皮制成,一说由犀牛皮制成。击鼓时,声若雷鸣,浑厚辽远。


原鼓由于时间久远已散,1994年重修时,发现一条木板上记有制作年代和匠人姓名的字迹:康熙十三年七月吉日,福严寺制法鼓一面,新安匠人胡敬甫邦仁、胡玉之德成敬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