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镇有一个百年古村落叫“桂花村',由于栽培桂花的悠久历史和巨大规模而得名。里面还有一个叫“财风兜”的湖,传说这里曾停靠过乾隆的龙船。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恰值中秋,正是桂花吐艳之际,龙船一过石门湾,一股幽香扑面而来,船越往南开,香味越浓,乾隆急命停船靠岸循香而来,在桂花树下大饮桂花酒,久久不肯回去,后命人在石门建立营盘,每次南巡必到桂花村一游。六次沿京杭大运河南下,均在石门住下。自杭州返京经石门,亦六次驻跸。
乾隆在石门过夜,留下了几件在我们桐乡历史上很有意思的故事。其中有一次,就是乾隆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就是1757年,他在石门营宫过夜,当时的桐乡县官,他要考虑皇帝来了,我们送点什么东西给他呢?皇帝什么东西都有,不缺,送什么好呢?就把我们桐乡的一位画家金廷标的画——十六阿罗汉册进献给乾隆,想不到乾隆很喜欢,很喜欢金廷标的画风,所以当乾隆到了杭州,回到北京的时候,又路过桐乡,又要过夜,他就把画家金廷标叫来,带到了北京,所以金廷标成了桐乡历史上唯一一个宫廷画师。而且乾隆特别喜欢他的画,金廷标每画一幅画,乾隆就要在画上题诗,题了很多很多诗。金廷标过世后,乾隆因为喜欢他的画,把他的画找出来,又在上面题诗。所以你现在去看,我们桐乡光绪时代的最后一部古代的《桐乡县志》,他的第一编是什么呢?就是乾隆皇帝的题诗。乾隆皇帝题的与桐乡有关的诗,其实就是题在金廷标画上的题画诗,作为桐乡县志最重要的第一编编在县志里。
还有一次,是乾隆第五次下江南的时候,在石门过夜。那是1780年,桐乡有一个当官的,金德舆。金德舆就是为了迎接乾隆下江南,他很早就已规划,动脑筋了,送皇帝什么呢?他就把我们这一带的风情、风俗,那些有趣的故事,搜集起来,请崇德的一位画家方兰坻,叫他画成画,请人题了诗题了词,编成了一部叫《太平欢乐图》,进献给乾隆。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拍皇帝的马屁。无非就是说,在你乾隆的统治、领导之下,我们这一带都是太平盛世。有一百幅画编进去,但你要知道,这100幅画现在看来是很重要的、乾隆时代我们江南水乡、我们这一带的民风、习俗,都给画下来了。所以现在这本《太平欢乐图》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看重,一再的翻印。

“南皋桥”老照片
以前运河湾的东、南两端还曾有两座著名的姐妹桥——东皋桥、南皋桥,建于明代,都是单孔石拱桥,上下有石阶,桥栏立石狮、刻对联,高比三层楼房,宽可行两辆轿车,远远望之如长虹卧波,气势非凡,为石门之标志性建筑。历代文人骚客多有咏叹,清李西铭《双桥晚泊》:“扁舟向晚泊,缆系柳月中。一棹春波绿,双桥夕阳红。人家依断岸,商舶乘长风。遥睇鸳鸯水,苍茫烟树东。”但遗憾的是两桥分别在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运河拓宽工程中被拆除。双桥之间的河塘,曾全是密密麻麻的水阁,店铺林立,老人们形容说像蜈蚣的脚一样伸出在运河的岸边。

“南皋桥”老照片

“南皋桥”老照片
南皋桥:古名通济桥,现名南高桥,位于桐乡市石门镇南部,明嘉靖二年(1523)建,最后一次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为单孔大型石拱桥,西侧石阶为34级、东为31级。桥栏两边各有石狮八只,桥柱刻有对联:“望一点含山西峙,遥看塔影小于针;按三条诸水南来,曲抱溪流清似玉。”1971年拆除。1972年石门运河段拓疏时已改建为大型混凝土公路桥。

“南皋桥”老照片
南高桥东南,有一个村庄叫元帅庙村,村里有一座三开间元帅庙。
这里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据传,元帅庙是一个非常贫苦的村庄。这个村庄上有一个心地十分善良,乐意帮助别人的人叫袁三。
不知道是何年,也不知道是谁家,惹恼了当地的城隍爷。城隍就派两个温鬼到该村前面的小河浜里放温虫,散布瘟疫,妄想毒死沿河的百姓。说来也巧,温鬼放温虫时说的话被袁三听到了。他想,天一亮,全村人就要来河边淘米,挑水,回家做饭。吃了这水做的早饭,村上的人就会死去。但是如果自己坐在河边,等人们来时自己再告诉他们,怕他们不相信。怎么办呢?袁三终于作出了牺牲自己,警示别人的决定。他们脱下自己的鞋子放在河边,然后跳进了河里。
天亮以后,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河边淘米,挑水,发现河边的鞋子和河里的尸体,捞上来一看,原来是袁三。只见他从头到脚,浑身上下乌黑乌黑。一位有经验的老农说:“只有吃了毒药的人才浑身乌黑,他肯定是中了毒,说明这河水里有毒。袁三是用自己的死,来提醒我们。”大家听了老人的话,才恍然大悟,都悲痛地流下了眼泪。
人们被袁三的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了,纷纷建议要为袁三塑像建庙。经过一段时间的募捐,建起了一座三开间的庙宇,并在庙中塑了一尊乌黑的袁三塑像。大家说他叫袁三,听起来象“元帅”。于是,这座庙就定名为元帅庙,这个村庄叫元帅庙村了。

远处的南高桥。俺觉得此“南高桥”的地理位置离石门镇城区稍远了一点,也没寻到一点店铺水阁的痕迹,所以此处并不是老照片上“南皋桥 ”的地理位置。

南高桥南岸有一个制作大型水泥构建的单位

大型龙门起重机,大吨位卡车。


桥上很少有车辆或行人经过

桥的东侧有白色网状钢构件,俺不认识。

现在的“南高桥”为1997年10月所建

“南高桥”的引桥,“南高桥”没有能直接上桥的行人阶梯,走到运河边的运河路要兜一个大圈。

在兜圈子时看到附近农户种植就许多桑树,桐乡是桑蚕之乡,有许多农户种桑养蚕。
石门不仅是一个孕育传说的古镇,在漫长的历史语境中,还是一个商业经济十分发达的江南小镇。宋元以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是江南著名的桑市。石门桑种曾经非常有名,可谓一种不折不扣的名牌产品。元朝的方澜在《石门夜泊》中写道:“桑径绿如沃,麦风寒不已。”可见蒙古人治下,当地已经遍植桑树。明王穉登《石门曲》:“采桑复采桑,蚕长桑叶齐。妾住石门东,郎住石门西。”很明显,采桑养蚕此时已是当地妇女们主要的农活。到了清朝,江南各地争买石门桑种,张燕昌《鸳鸯湖棹歌》:“夜泛轻航买女桑,三春乡市各纷忙。侬家接得石门种,十亩闲闲蔽草堂。”在这首诗歌下面,张自注:“桑以石门种为美,吾乡桑树多接种,枝叶尤茂。”关于桑的品种,康熙《石门县志》卷二记载有晚青桑等十二种之多。由于桑价便宜,“石门叶市甲于禾郡”(施钟成《玉溪杂咏》),桑市的规模那个时候已经超过了府城嘉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石门周遍乡村,采桑养蚕至今仍是农民主要的一大经济来源。

河对岸是加油站,给轮船加油的加油站。


现在东高桥的位置
东高桥:位于桐乡市石门镇东部。明成化十二年(1476)建,为单孔大型石拱桥,南坡石阶36级,北坡石阶34级。桥石柱上镌刻有对联:“接苕水自天目西来;迳玉溪入苏境东折。”后屡经重建、重修,最后一次于清同治十年(1871)重建。1971年拆除。1972年石门运河段拓疏时已改建为大型混凝土公路桥。

现在的“东高桥”

桥面不宽,刚好够两辆小车会车,大车不许走。

“东高桥”1998年建

桥的东面

桥的西面,远处的桥是“石门大桥”。


大运河里运输繁忙,现在已经看不到小船组成的船队了,运输船都是大号的。俺还看到运载集装箱的货船。


东高桥上,非机动车、行人都不多。

东高桥的两端都有阶梯直达桥下


从桥下走过时感觉非常好,空气新鲜、天气凉爽。

可以看风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