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610年,隋炀帝大兴土木,筑通江南运河。运河从嘉兴出境,经桐乡到石门,转个120度的大弯。石门湾乃江浙通衢,地滨江南大运河,可南极杭州,北通江、湖,故交通繁忙,往来官员甚多。在水运时代,石门湾作为大运河杭州段重要的军事和经济重镇,风光无限,宋室南渡以后更是繁盛到了极点。
石门最繁华的时期当是南宋,康王赵构车驾常往返于石门道中,绍兴中(1131-1162)改石门驿为行幄殿,即皇家行宫,作为驻跸之所。
石门最繁华的地段是寺弄。这和接待寺有关。这个沿用至今的名称来自一位封王的宋宗室成员。此人后来在石门以北七华里的地方出家为僧,法名慧梵。据说这位王爷眼睁睁看着大宋只剩半壁河山,伤心透顶而又无可奈何,遂弃绝了赵构,弃绝了尘世,遁入空门。出家的地方就在普慈寺。这是一所唐代的寺院,在石门以北七里路的地方。今既有九千岁王爷在此出家,凡上卸任往来官员,不论品位,都须文官落轿,武将下马,弃舟步行前往普寺朝见已出家的王爷。但慧梵既入空门,皈依佛法,当然讨厌这种官场应酬。为了保持佛门清静,也为免去朝见官员步行七里之劳。就在绍兴
(1131 — 1162) 年间,慧梵和尚在石门湾建了座寺院,内建头三门、哼吟二门、戏台、大佛殿,房建客房会客厅,传命往来官员只要将自己名帖投于这寺院中即可离去,不必再到普寺朝见。这座寺院成了慧梵和尚没在石门湾专为接待官员的机构。故名接待寺。并且成为当时很有名望的一座寺院。
接待寺位于石门湾北岸市中心,山门紧靠运河,进出门是一条甬道,两边是广场。慧梵和尚园寂后,寺院接待往来官员的职能也逐渐消失。明清时又改建为关帝庙,但人们仍习称其为接待寺
( 寺中戏台甚为著名,每当庙会节日,常有名优登台远近数十里乡民都赶来烧香看戏。 )
寺前甬道两侧后来开了很多商店,变成一条开阔的大街,成为石门湾最热闹的商贾云集之区。石门人把一切街道都称作弄,故接待寺前的这条大街就被称作寺弄了。只听名字的外地客人还以为寺弄只是一条小巷呢。现在,寺庙和戏台经兵灾变乱,早巳毁弃无遗,但接待寺和寺弄一直作为地名沿用至今。

如今的寺弄路

如今的寺弄路

寺弄路上看到的“丰子恺纪念馆”指示牌

寺弄路上看到的“丰子恺纪念馆”指示牌

寺弄路南头就是大运河

该三叉路口见证了历史变迁

京杭大运河,遗产区界桩。

至今大运河的交通运输仍然繁忙,船只仍然习惯在运河湾停留。

寺弄路南端东面的墙上有“垒石弄”的牌子,运河边有“古吴越疆界”碑。

工农桥也在石门湾

“工农桥”是北河港与运河交接处的一座桥


工农桥2011年修建

马家桥

仔细辨认才看出“马家桥”三个字,好像是60年代建的,看不清楚,抱歉!

马家桥处于一个丁字形的河道上

以前的马家桥

马家桥(照片来自网络)

一只小船飞快地从马家桥下穿过。

丁字河道口,南边,远处白色的桥是“工农桥”,再往前就是大运河。

忽然另一只小船闯入画面

很快它就拐入西边河道,消失在远处。

马家桥北边的“木杨桥”

马家桥两岸还保存着原生态建筑

马家桥两岸还保存着原生态建筑

马家桥两岸还保存着原生态建筑

马家桥两岸还保存着原生态建筑

马家桥 是水泥拱桥,桥身两边各有四个圆孔。

马家桥南头的小巷“马介弄”

“马介弄”似乎应该叫“马家弄”(拼音),应该与“马家桥”有关,可惜差不到任何资料。

马家桥北头的小巷

“棉纱弄”,丰子恺故居就在此弄。

石门有着无数条溪港小河,都朝着运河汇聚,而小镇人家,便住在这溪港缠绕着,似乎每家都临水,都能看见景致美好的小河。


马家桥边上的人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