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乡石门镇古称石门湾或称石门市,是桐乡市五大镇之一。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越国为了抵抗吴国曾在此垒石为门,吴亦结寨于此以拒越,故名石门。石门镇的地名也是由此而来的。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趁越王允常死,兴师伐越,允常子勾践奋起抗击。战斗中,阖闾被击伤手指,不久后死。子夫差立为吴王,誓雪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再度伐越。勾践大败,割地求和,江(钱塘江)西之地尽归吴国。勾践遂卧薪尝胆,励志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于公元前473年起兵,一鼓作气,长驱直入,一举灭了吴国,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而此时的桐乡一带恰好处于吴越之间,距越的都城会稽(今绍兴)200里,离吴的都城吴城(今苏州)180里,真可谓是“吴根越角”。两国争战,这里自然就成了两军对垒厮杀的战场,你退我进绞着拉锯的区域。血雨腥风的战争给桐乡这一片当时原始得还如同一张白纸的旷野上涂抹上了一层战火的色彩,石门、垒石弄、天荒荡、鹞子墩、纪目墩、千人坡、南长营、烽火楼……一个个地名,蕴含着几分战争的痕迹,也透露着几分血腥和野蛮,聚敛了千军万马的气势,铸就了铜墙铁壁的坚固。

垒石弄,一弄分两国。
后来,两边以此为界各建民居,慢慢便形成一条弄堂,取名垒石弄。
石门之名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吴越争战的产物。“尝垒石为门,为吴越两国之限”,兵锋既起,车马相逐,双方遂筑城划疆而治。越王在此垒石为门以防吴,吴王亦结寨屯兵于此以拒越,森严壁垒,针锋相对,俨然一派一触即发的态势,弥漫着浓重的战争气氛。如果说石门是吴越两国的边界,那么垒石弄就是边界的中心线,它处在镇中间,南北向,长不过百米,宽仅3尺,两旁砖墙相对,人们倚门而立,可侃侃而谈,也可窃窃私语,亲昵如同一家人。但在那时,却是形同水火、势不两立的两国。
现在有些壁砖已风化别落,湿残露缺。再后来道路改造,垒石弄西边的地方已经拆除方变成了寺弄路,垒石弄东边还剩下一些老房子,在最南端的房子的墙壁上面有块蓝色的地名牌“磊石弄”,似乎提醒人们曾经的沧桑。

这应该是垒石的位置
明朝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430年,桐乡从崇德县分离出来,独立设县。石门镇一分为二,隶属两县,两县父母官竟循此传说,以垒石弄为县界,自此直至清朝覆灭,一弄划两县的状态沿袭了近500年之久。垒石为门,结寨屯兵,当时是战争的需要,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到后代,风烟散尽,遗迹依稀,便成了文人雅士怀古思远的最好来由。

古代吴越疆界

“古吴越疆界”石碑

明代时,嘉兴知府钱荣曾写过一首诗:“苍茫白石锁寒塘,十里尘埋古战场。人物已非天自老,山河依旧世空忙。千年迹在湾流碧,一代兵销草木长。几度登临陪惆怅,西风吹泪洒荒凉。”清代郑镰有《玉湾怀古》诗:“春秋尚争地,吴越此分土。可怜一夫差,属镂杀良辅。不顾抉眼臣,遂亡伤指父。有仇不能报,此恨成千古。”在清代,“石门故垒”还被列为“桐溪八景”之一。邑人陈润的《石门故垒》写得最精彩:“古塞千年尚有基,断横残石草离离。风烟不散英雄气,犹如吴兵百战时。”

石门是京杭大运河嘉兴段上重要的一个点




京杭大运河在这里穿越镇区时,形成了著名的“石门湾”,所以石门有时又称“石湾”、“石门湾”,此湾形状似元宝,当地人又称“元宝湾”。

垒石弄如今成为当年吴越疆界遗迹的标志。1991年元月,当地文管会和石门镇镇政府在弄口运河畔立一“古吴越疆界”石碑以示纪念。

1976年7月16日石门镇在运河中举行水上大游行,此处是运河湾

以前寺弄口运河湾

70年代寺弄河埠
60年代寺弄口 吴蓬拍
由于石门镇旧时地处水陆交通要道,所以在距今一千三百多年的唐代就在此建立石门驿。负责过往官船的补给和接送,既是招待所又是邮局。南宋时于石门驿中设行幄,为皇帝往来之行宫。又设酒务、税务。元置巡检司,明设课税局,成为运河上军事要地和交通重镇。
据清代雍正时的《浙江通志》记载,石门驿为当时浙江六十八处驿站之一。石门驿平均纤夫五百九十四名(指每年摊派纤夫工资人数,不是驿站实有人数),驿马二十匹,马夫十名,经费计四千六百七十一两。
《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崇德县·石门塘”上说:“唐有石门驿”,“宋绍兴中,车驾往还,即驿基建行幄殿,又置榷酒务库于此”。宋代诗人陆游,曾在乾道五年(1169)六月十三日舟过石门,夜宿于此。朱熹的得意门生黄干,曾于嘉泰三年(1203)到这里任职,“监石门酒库”,住了两年多。就在此时,他的友人、诗人辛弃疾路过石门,在石门驿停留。流经石门的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交通要道,唐代诗人戴叔伦、徐凝,宋代诗人杨万里、叶绍翁等都有诗描写他们从运河途经崇德、石门的情况,其中有的可能就在石门驿住下。元代诗人张翥写有《次石门驿》诗:
投老复行役,江湖秋兴悲。
舣舟黄落处,欹枕黑暗时。
燕闰归何晚,鸥晴浴故迟。
不妨无事饮,聊使有情痴。

现在的石门湾

远看运河大桥

大桥像彩虹跨越两岸


石门大桥凌空飞渡在京杭大运河上,气派中有点霸道。


“石门大桥”四个字,集的是丰子恺的字。

大桥两端的引桥

石门大桥承载着重要的交通任务,尤其是夜里大货车不断地来往穿行。曾短时住在桥旁的旅店,深受其扰。

大桥东面远处是“东高桥”

运河南岸的老房子

运河北岸的运河路

石门大桥下的运河路

石门大桥下的运河路

大桥下

有步行阶梯上下大桥

桥下的空地被当做免费停车场或货物临时周转用

大运河自杭州经塘栖、崇德蜿蜒而来,至石门突然拐了120度的元宝弯折向东北,筑就了石门湾这块风水宝地。她既可藏龙卧虎,又可控扼东南,使石门频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依靠农民起义军打下江山,登基帝位。他一方面深信自家祖坟的风水好;另一方面又担心还有风水更好的地方,出现什么天上星宿下凡,抢走了他的帝位。所以,他委任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军师刘伯温察视全国,大肆破坏风水。
石门的元宝弯当然是块风水宝地,必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吃粪军师刘伯温发现元宝弯以北几十步另有一条小河,水清流急。原来这条小河汇聚了西溪(西圣埭港)、北溪(沈店桥港——含山塘)两路活水,穿越石门经九曲港流入白马塘,并可远通太湖。于是,刘伯温命人在运河元宝弯的弯底开挖了一条小河,与北面的小河连通,使石门元宝弯成了漏底元宝。这样,就把石门的风水彻底地破坏掉了。后来,乌镇和南浔的崛起,传说是石门的风水流到了那里。
刘伯温开挖小河破坏石门的风水,是皇帝的旨意,石门人不敢说半个不字。但是,聪慧的石门人马上就意识到开河以后必须造桥,故可以在桥名上做点文章,来补救石门风水的流失。石门人在小河出口处筑桥名曰“堰桥”,“堰”意挡水的堤坝,后再建东皋桥、南皋桥,固住“大元宝”的两角,风水才免流失。那条小河浜,就叫堰桥浜。
“堰桥”在石门大桥西边、运河的北岸。

七十年代末的堰桥

堰桥老照片
民间流传,石门的运河湾形似一个“大元宝”,传说明开国军师刘伯温发现后,在“大元宝”底部开挖一条小河,向北远通太湖,为的是破掉石门风水,稳定朱氏皇家龙脉。

“堰桥”前,石门的老商业街 。

堰桥背后(北面)的堰桥浜曲“泾”通幽,远连太湖苕溪。


堰桥两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