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游学专题报道(下):周恩来故居与纪念馆
标签:
文化 |
分类: 游历情怀 |
初冬的淮安,风和日丽,运河微波荡漾间承载着千年文脉。彭城书院的师生们胸前飘扬着象征浩然正气的蓝色丝巾,踏着晨光开启了第二天的“踏访中国运河之都”主题游学的重要行程。上午,师生一行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周恩来纪念馆与故居,在伟人足迹中感悟家国情怀,而这趟旅程的灵魂,恰是那穿越时空的精神叩问——读书何为?立志何方?
车辆缓缓驶入周恩来纪念馆区域,建筑本身的匠心设计已暗藏深意:26米的馆宽,镌刻着总理二十六年执政生涯的鞠躬尽瘁;四根顶天立地的立柱,承载着他擘画“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四面精巧的“周”字窗棂,将伟人姓氏与建筑美学浑然相融,更暗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佳话。步入馆内,汉白玉总理雕像巍然矗立,总理手持书卷,目光温润而坚毅。书院弟子们自发整肃衣冠,深深鞠躬,那份敬畏与感恩,无需言语便已充盈厅堂,这是后辈对先贤最质朴的致敬。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习近平总书记的评价,恰是在场众人心境的写照。冰心先生亦曾赞叹:“周恩来总理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中国亘古以来赋予‘爱’最多,而且接受的‘爱’也最多的一位人物”。古朴典雅的纪念馆里仿佛回荡着总理那句振聋发聩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磨损的办公用品见证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操劳,书本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文章,让年轻弟子们真切读懂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深厚情谊。那份无儿无女却视天下子民为骨肉的大爱,那份废寝忘食只为家国安宁的赤诚,让每一位参观者热泪盈眶,热血满腔。
“以百姓心为心”,总理用一生诠释了《道德经》的这一核心要义。他订下的“十条家规”,从“晚辈不准专程探望”到“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条条彰显着“公烛无私光”的坦荡。他平掉淮安老家亲人坟墓交公耕种,临终前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向江河大地,真正做到了“无私”“后其身”“外其身”,最终实现了“死而不亡”的永恒。而他与邓颖超先生“互爱、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谅、互让、互慰”的“八互”婚姻,更将“不争”的国学智慧化为相濡以沫的生命实践,让志同道合的深情超越了儿女情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