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阅读(李佳梅):让历史的回响照进现实,让伟人的精神点亮童心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一场沉浸式的国学之旅,于9日晚回到书院而圆满收官!游学前一天晚上,先生为大家举行了“从《红楼梦》中的游学场景看书院研学游的价值和意义”专题讲座。当晚在立冬茶会现场我才明白过来,为什么每次家长课堂,在现场聆听与在录音里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原来在现场聆听先生的讲座,接收到的能量就是特别强,而且先生讲的道理当场就能立刻明白,智慧自然也增加得快。而我平时听到的录音和看到的图片,只是一种信息传达,感受当然不如现场强烈。
我有缘走进书院,是因为看到同学杨文雅妈妈的朋友圈,她转发了孩子在彭城书院启蒙班学习的照片。一开始我以为彭城书院是教毛笔字的或者是教绘画的,通过她我才了解到传统文化。来到家长学堂,我啥都不知道,整个人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上课伊始就要行上课礼,向华夏始祖轩辕黄帝和大成至圣先师孔子行三鞠躬礼。第一鞠躬,我眼泪唰地就掉了下来,三鞠躬下来眼泪唰唰地掉。我一直没明白是什么原因,直到这次游学聆听到先生赋能,我才第一次知道那是突如其来的情感涌动,是我的心灵与书院的连接感应。孔子和黄帝代表着我们文明的源头——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孔子则是影响千年的至圣先师。当我向他们鞠躬时,自然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从而链接到圣贤祖先的能量。
孩子进入书院几个月后,变化特别大。真后悔没有早知道书院,早知道我就让孩子在幼儿园时就进入书院了。她上了四年幼儿园,可没少花钱,其中还包含一年一万五千元的亲子课,但四年下来学到了什么?她只记得老师教的“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不读经典,真的白白浪费了孩子最黄金的四年。也真羡慕书院附属明德早教中心的孩子们,这么小年纪就接触中华经典和圣贤教育了。
孩子现在上四年级了,课本里有两篇文言文,下课时老师要求会背诵再放学,孩子是第一个背诵完的。晚上她回家给我说了这事,她说文言文看了两遍就会背诵了,像文言文、古诗背诵对她来说都太简单了。这就是孩子因在书院诵读经典才能拥有的良好记忆力及学习能力。我问她这是不是诵读经典的好处,她非常认可。我引导她说:“你每天坚持诵读,等你上了初中和高中,任何文言文对于你来说都很简单。那时候就更能看出从小读经典的优势了。”
上周二,我接孩子放学时遇见她的班主任,得知孩子最近进步非常大,学习也更好了,老师要家长继续鼓励她。我回答:“我并不知道她的学习状态,没有过问过孩子学习。”班主任惊讶地说“你没问过?”我表示我从来不过问。自从来了书院,我心态变得很平和,周围的人都在补课,我家孩子没有补过任何课程,延时课也没上,她的作业我也从来不过问。我相信先生的话“孩子不用管,全靠父母德行感。”
孩子班级的学霸家长在得知我家孩子几次考试超越了她的孩子时,就加了我微信问:“莫迪妈妈,你家孩子在哪里补的课?给我介绍一下,我想给孩子换个地方再补,这个补课地方效果不大了。”我回复说:“我们从没在外补过课,也不知道什么地方补课好。我们只上了彭城书院公益的免费国学课。”她说,她家孩子可没有时间背诵这些,孩子也不愿意去背诵这些。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背诵,是因为家长首先不接受。
书院带给我的变化也特别大。我是做服务行业的,在没来书院之前,有时候遇见一些客人,都能把我气得一夜睡不着,遇到各种问题都抱怨客户。但现在任何事情的发生,我都能平和对待,该怎么解决就怎么解决。有的客人让我修十遍八遍图片,我都很有耐心,保持不急躁、不怨人。上周和一个朋友电话聊了半个多小时,她说我最近给她的感觉是变化很大,一直处于正能量满满的状态。我并没有太大感觉,仔细想想还真是从进入书院开始变化的。有时候客人来店里会带小孩来,最近有好几个一两岁孩子的父母来我店里,都会让我带小孩子玩,让我抱着,只要放下来就喊“阿姨抱抱,阿姨抱抱。”哈哈!这可能就是我按照先生的教诲坚持修谦德,身上有了正能量吧,来书院以前可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两天的淮安游学,我家孩子意犹未尽。她说:“这么快就结束了?时间太短了,我都不想走,能再多游学两天就好了”。第一天来到吴承恩故居,待游览完,我也没看出名堂。只觉得他写了《西游记》,从他的故居可以看出他家里好有钱。小时候就看过电视剧《西游记》,现在也偶尔看过几次,但看的都是热闹——一直觉得一路除妖降魔,数孙悟空最厉害。直到先生在吴承恩故居门前给我们讲学,才让我得以明白:《西游记》里最厉害的是唐僧,他有一颗恒定的道心。《西游记》原来写的只是一个人,写的也从来不是神魔,而是人的成长,是心的历炼。先生说:“人生的真相,不过是一颗心的不同状态。”
孙悟空一个筋斗便是十万八千里,为何还要陪着唐僧一步步跋涉?因为真经不在西天,而在路途;觉悟不在终点,而在过程。这恰如我们的人生,目标固然重要,但真正的成长与蜕变,都发生在奔赴目标的每一个当下。所有外境的困扰、关系的纠葛、事业的瓶颈,无不是我们内心“妖魔鬼怪”的具象化。当我们明白了“心是一切根源”,便不会再怨天尤人,而是开始向内审视,认清一切外相皆是内心状态的映照。
唐僧,这个看似最柔弱的人,却是取经团队无可替代的灵魂。他手无缚鸡之力,却怀揣着一颗坚定不移的慈悲心。这份慈悲,就是“爱”的化身。它是对众生的悲悯,对信念的赤诚,对目标的至死不渝。孙悟空的金箍棒能扫平世间妖魔,却降伏不了心魔。是唐僧的慈悲,一次次感化了顽徒的戾气,为他解开了紧箍的束缚。这正揭示了“爱能破一切魔障”的真理。当我们被愤怒、焦虑、恐惧这些“心魔”所困时,外在的强力压制往往适得其反。唯有内在升起的爱与慈悲,如同温暖的阳光,能驱散阴霾,融化坚冰。
《西游记》,写的就是一场内在的降魔修行。如何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被“邪魔”侵扰?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取经团队之所以成功,不在于神通广大,而在于“一定要去西天”的那一念不曾动摇。这“念力”,就是初心,是愿力,是贯穿始终的生命主线。八十一难,是心的八十一相。妖魔鬼怪,皆由心起。原来每个“妖怪”都是修心的考题。心,是九九八十一难的起点,也是取经路的尽头。西游记,映照的是我们人心,所有外相的妖魔鬼怪,无非心魔的具象形态。一路的妖魔鬼怪,都是心魔的试炼。真正的力量不在别处,就在我们内心的光明与坚定里——用爱看清前路,用正气守护身心,抱一守心,一路精进,守住一念,一路向前。心是一切根源,爱是一切答案爱,能破一切魔障……
《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心灵史诗。它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内在的修行,所有的外部挑战,都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在的智慧与力量。“心魔由己,破障亦由己”。
先生在周恩来总理铜像东侧为大家做现场赋能,此时阳光为总理的雕像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仿佛诉说着周恩来总理的生平志向与对后来人的殷切期望,而小弟子们清澈的眼眸中,闪耀着无数颗待燃的火种。他仿佛正微笑着聆听这场关于“志向”的讲学——“为什么而读书?”先生为大家撒播下志向的种子。
先生开示:立志,并非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名垂青史的伟业。立志,是找到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奋斗的方向。“你的志向,可以是成为一名科学家,去探索宇宙的奥秘;可以是成为一名医生,去抚慰人间的疾苦;也可以是成为一名老师,将知识的火种传递下去。无论大小,关键在于,这个志向是否发自你的内心,是否能够让你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先生告诫我们,要教孩子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人无志,则不立。”唯有将个人的梦想与家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生命才会拥有磅礴不息的力量。先生期冀通过这次游学,让历史的回响照进现实,让伟人的精神点亮童心,让孩子们能像总理那样——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读书做圣贤,立志报家国。
讲学结束,孩子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他们的眼中,看到了闪烁的星光。这一刻在这尊不朽的总理铜像旁,先生引领我们共同完成的,不仅是一场历史的追忆,更是一次未来的播种。那一颗名为“志向”的种子,已悄然落入小弟子们的心田。它将在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下,生根、发芽,终将长成一片参天的森林,承接先辈的遗志,撑起明日之中华。
此刻,一颗名为“报效家国”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这,就是我们今天站在这里,聆听先生讲学最深刻的意义。游学完美落幕,但文化的旅程刚刚启航。愿小弟子们带着这份收获,在未来的道路上,承总理风范,薪火相传,立下报国鸿鹄之志。愿我们努力做奋斗者,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题图说明:汉风先生认在周恩来纪念馆铜像广场为大家做现场讲学。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国学启蒙少年养志1-2班小弟子周莫迪家长 李佳梅。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1月10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