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游学专题报道(上):淮安府署与漕运博物馆
标签:
文化 |
分类: 游历情怀 |
2025年11月8日上午10点,书院“踏访中国运河之都”国学之旅的车队缓缓驶入淮安老城核心区。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奔驰,我们终于抵达本次研学之旅的第一站——淮安府署。这座静静矗立的古建筑群,不仅是明清两代淮安府的行政中枢,更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府级官署之一,被史学界誉为“明清官署活化石”。
踏入府署大门,青瓦灰墙的院落层层递进,中轴对称的布局尽显封建官署的威严规整。仪门、大堂、二堂、内宅沿中轴线依次铺开,两侧辅以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房,以及书房、库房、捕厅等附属建筑,整套格局完整复刻了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运作体系。尤其是居中的“正堂”,梁架高耸、雕梁画栋,堂前月台宽大,当年知府升堂断案、处理政务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堂内陈列的公案、刑具、官袍等文物,无声诉说着古代吏治的严明与规制。
在庄严肃穆的正堂公堂,一副楹联映入眼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期,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游学师生还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心编排的古装情景剧。演员们身着明清官服,神情姿态惟妙惟肖——知府端坐公案之后,神态威严却不失亲和;衙役分列两侧,手持水火棍肃立,还原出古代升堂审案的经典场景。
剧情围绕淮安府署相关的历史典故展开,台词通俗生动,还巧妙融入了古代律法常识与地方民俗。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时而为剧情紧张,时而被演员们的精彩演绎逗得轻笑,原本只在书本中见过的“公堂”场景,此刻变得鲜活可感。
淮安府署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关联。这里曾是民族英雄关天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为官之地,诸多历史名人在此留下足迹;作为运河之都的行政核心,它还见证了淮安因京杭大运河而兴盛的繁华岁月,官署内的漕运相关文书、规制,更是研究古代运河管理体系的珍贵实物。漫步其间,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温润,回廊转角的碑刻、匾额镌刻着历代先贤的箴言,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国学文化与历史智慧,成为孩子们触摸历史、感悟传统的绝佳课堂。
走出淮安府署的朱漆大门,青瓦灰墙间的历史余韵仍在心头萦绕——公堂的威严、庭院的静谧、情景剧的鲜活,还有那些藏在砖缝碑刻里的故事,都让大家意犹未尽。孩子们还在三三两两热议着模拟断案的乐趣,师长们则交流着对古代吏治与运河文化的新感悟。脚下的青石板路仿佛还连着千年的文脉,而心中的期待早已飞向午后的旅程,盼着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解锁更多国学智慧与人文惊喜。
11月9日午后,参加此次游学的二百六十余名师生肩负溯源之托、怀揣问道之心,踏上“漕运文明探源之旅”的收官征程。他们于淮安这片浸润千年漕运风华的土地上,开启一场跨越古今的文明对话。师生们在史迹与典籍的交响中,解码“一个民族行走于水上的智慧”,汲取贯通千年的文明基因与精神魅力。
步入博物馆,3D巨幕之前,一艘古漕船劈波而来,瞬间将众人拽入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光影流转间,漕运两千五百余年的兴衰脉络徐徐铺展——从春秋伍子胥营漕以争霸的坚毅,到光绪朝漕运式微的沉郁;从贯通五大水系的工程奇迹,到联结黄、江、珠三大经济体系的商贸盛景;从“南粮北运”的国脉所系,到漕运城邦的文化勃兴。导游立于展陈前,声情并茂地勾勒明清鼎盛图景:“彼时此处‘帆樯如林,百货山积’,年运漕粮逾四百万石!这背后,是‘水闸分级调蓄’的工程巧思,是‘漕丁规制井然’的治理智慧,更与《周礼》‘以漕辅国’的治国哲思一脉相承,早已沉淀为滋养民族复兴的精神沃土!”
漕运以运河为骨,为华夏城市文明注入鲜活血脉。运河通而漕运兴,漕运兴则城邦旺。运河的开凿重构了滨河地域的自然肌理与生产格局,更直接催生了一批“因漕而兴、因运而盛”的都会重镇,淮安便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从码头纤道到市井街巷,从官署驿站到商埠会馆,漕运的基因早已融入城市的肌理,成为地域文明的鲜明标识。
回溯漕运发展史,实为一部华夏民族的奋进史诗。春秋战国肇始之初,诸侯争霸间,漕运已显后勤补给之重;秦汉一统之际,漕路渐通,初奠国家运输之基;魏晋南北朝乱世之中,漕运更承军需转运之责,维系王朝存续。及至隋炀,举全国之力开凿大运河,纵向贯通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漕运自此迈入“大运河时代”,开启贯通南北的文明华章。
隋堤杨柳依旧,盛唐气象自来。唐代完善漕运规制,律法严明,漕路畅通,为盛世繁华筑牢根基;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漕运勃兴,年漕运量屡创纪录,成就“清明上河”的市井繁华与“西湖歌舞”的人文盛景,成为唐宋盛世的鲜明注脚。元代改弦更张,以海运为主脉,联结江南经济重心与北方政治中心,奠定大都为核心的漕运体系。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臻于鼎盛——明代“漕运直达”,规模之宏远冠绝历代;清代承前启后,革故鼎新,使漕运成为维系帝国命脉、彰显治国功业的核心支柱,演绎出千年漕运的最后辉煌。
展陈末端,一艘历经沧桑的古漕船静静矗立,虽不复当年乘风破浪之姿,却镌刻着文明迭代的深刻印记。它不是“繁华落尽”的怅惘,而是文明传承的见证——从漕运兴起到式微,恰是华夏民族不断调适、与时俱进的缩影。正如汉风先生常向师生所嘱:“吾辈生于世间,当以‘生命大学’为修业之境,以传承文明为己任。生命能量之提升,在于顺道而行;顺道之要,在于行善积德、无我利他,将知行合一融于日常点滴。”此次研学所见的漕运智慧,正是“顺道而为”的千年实践,为这一理念写下生动注脚。
夕阳西垂,余晖洒满归途。车辆驶回徐州,这场研学之旅的余韵方才绵长。乐途分享环节,曾经藏于典籍中的智慧,此刻已化为师生掌心可触的史迹、心中可感的文脉,更融入彭城书院国学传承的精神血脉。当漕运的号子在历史深处远去,其承载的工程智慧、治理哲学与文明韧性,已然化作照亮民族未来征程的不灭灯光,指引着书院师生在传承中创新,在溯源中前行。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