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李小燕老师文章:在人生转向处遇见丰盈

(2025-10-29 09:05:37)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李小燕老师文章:在人生转向处遇见丰盈

 今晚整理屋子时翻到老大的成长册,泛黄纸页上满是幼时的涂鸦与亲子手工,书柜里那些书的扉页还留着我逐字逐句读过的痕迹——这些都记录着那十二年的亲子共读时光。从他半岁时打掉我手中的书,到一岁出头奶声奶气说“妈妈讲故事”,再到后来他长成能与我探讨书中世界的少年,像一帧帧温暖的影像,在指尖流淌的时光里愈发清晰。这场始于偶然的坚持,本是想让我的声音成为他成长的背景音,却没想到,这颗“阅读种子”不仅在他心里生了根,也在我后来的人生选择里,悄悄发了芽。

人生的许多转向,往往藏在看似平淡的选择里。十八年前,我曾站在职业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矿大教职的稳定与体面,一边是徐工设计师岗位的挑战与未知。那时的我,骨子里带着一股对“创造”的执拗——比起站在讲台上传授已有的知识,我更想亲手将图纸上的线条变成能推动工业运转的机械。旁人不解,说我放着“铁饭碗”不端,偏要去工厂里“熬日子”,可我知道,内心对“深耕专业”的渴望,才是指引方向的灯。

 在徐工的十年,是我人生中最“扎实”的时光。每天清晨走进车间,耳边是机器的轰鸣,眼前是待调试的设备,桌上是改了又改的设计图纸。同事总说我“拼命”,连午休时间都在对着图纸演算,可我却乐在其中——当自己设计的零件成功装配,当一项项专利证书寄到手中,那种“创造价值”的成就感,是任何荣誉都替代不了的。那时的徐工,有着严格到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每天雷打不动的“大家休息一下,打扫卫生了”的话,不仅是对环境的要求,更是对“严谨做事”的提醒。起初我也曾抱怨过繁琐,可如今回头看,正是那些年在图纸上的反复推敲、在现场调试中的一次次试错,锤炼出我踏实做事的性子,也让“居危思进”的理念,刻进了骨子里。

 转折发生在老二出生后。看着襁褓中柔软的小生命,再想起老大成长中那些因加班错过的家长会、因忙碌缺席的亲子活动,我心里忽然有了答案——比起图纸上的成就,孩子成长的陪伴,同样不可辜负。当我提出辞职时,身边满是反对的声音:同事说我“屈才”,十年十六项专利的积累,本该在行业里再攀高峰;家人说我“冒险”,放弃稳定的收入与光鲜的职业,去做一名“全职太太”,太不值得。可我知道,人生从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职业的价值在于创造,母亲的价值在于陪伴,这两者之间,从没有高低之分。

 辞职后的日子,没有想象中的“失落”,反而多了几分从容。我开始组织读书会,把从前读专业书籍的时间,分给了成长书籍;再到我结缘书院,在《论语》《道德经》的字句里,寻得心灵的滋养。起初,我也会有“落差感”——看到徐工视频号上专访昔日同事,看着她们成为领域里的佼佼者,心里难免会闪过“如果当初”的念头;看到阅兵式前徐工机械的忙碌身影,那些在工厂里奋斗的日子,又会涌上心头。可每当这时,老大递来的一杯热茶、老二奶声奶气的一句“妈妈抱”,总能让我瞬间清醒:那些“如果”,不过是对过去的执念,而当下的陪伴,才是最真实的幸福。

 亲子共读的习惯,在辞职后有了新的延续。每天晚上,我会给老二讲睡前故事,老大则坐在一旁看书,偶尔还会接过我的话茬,给妹妹补充故事里的细节。看着两个孩子在书香里成长,我忽然明白,当年坚持给老大读书,种下的不仅是“阅读的种子”,更是“陪伴的种子”。这种陪伴,不是牺牲,而是双向的滋养——孩子们在我的声音里感受温暖,我在他们的成长里,遇见更柔软的自己。

 随着与经典的接触越来越深,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价值”的定义。从前在徐工,我以为“优秀”就是专利加身、职位晋升;辞职后,我才发现,“优秀”也可以是孩子眼里的好妈妈、书院里的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先生曾对我说:“我们不要追求出类拔萃,而是要追求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里的困惑。原来人生从不是一条单向的“上升赛道”,不是只有“向前冲”才叫成功,学会“转向”,找到契合当下心境的生活,同样是一种智慧。

《道德经》里“上善若水”的智慧,渐渐成了我生活的指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它不会因为山石的阻挡而停滞,反而会顺势而为,找到新的流向。我想,我的人生大概也是如此:在徐工时,像水一样“深耕”,在专业领域里滋养自己的能力;辞职后,像水一样“包容”,在陪伴与经典中滋养自己的心灵。那些曾让我困惑的“高开低走”,不过是用世俗的标准衡量人生;而真正的人生智慧,是懂得“知足之足,知止不殆”——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脚步,转向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如今,整理完屋子,看着窗明几净的客厅,想着天暖时可以邀先生与同修来家中小坐,共修共进,心里满是安宁。书柜里的书,有的是给孩子们读的童话,有的是自己读的经典,还有几本专业书籍,它们静静躺在那里,像是不同人生阶段的印记。偶尔翻开一本,指尖划过熟悉的字迹,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在工厂里熬夜画图的自己、在灯下给孩子讲故事的自己、在书院里与同修探讨经典的自己——每一个“自己”,都是时光的馈赠,都是顺应本心的选择。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没有回头路的旅行,可我觉得,人生更像一片不断流淌的河,重要的不是永远朝着一个方向奔涌,而是在每一个转弯处,都能守住内心的热爱与从容。从徐工设计师到全职妈妈,从职场女性到经典学习者,我的人生没有沿着预设的“优秀轨迹”前行,却在每一次转向里,遇见了更丰盈的自己。正如《道德经》所言“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世俗的高低,不困于他人的评价,只守着内心的热爱与安宁,把每一段时光都过得踏实而温暖,这便是我所理解的,最好的人生境界。

 往后的日子,或许还会有新的转向,还会有新的困惑,但我知道,只要守住内心的“道”,像水一样顺势而为,像当年坚持亲子共读一样坚持热爱,就一定能在时光里,收获属于自己的“春华秋实”。毕竟,人生最珍贵的,从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标准答案”,而是活成自己心里的“自在模样”。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3组成员、2020级国学班弟子、新闻中心文字组组长 李小燕。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