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刘育德老师文章:从陀螺状态到从容境界

(2025-10-29 09:16:22)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刘育德老师文章:从陀螺状态到从容境界

开学的这两个月处于高速旋转的状态,其实不是这两个月,只要上班都是这样的状态。现在的教材越来越难,考试的题目也越来越难,一堆堆作业,一件件事情,一桩桩矛盾纠纷,都需要老师去处理,常常让人焦头烂额。恰巧我家夫君外出学习一段时间,孩子的作业辅导,家务劳动都是我自己亲力亲为。周末也一直处于忙碌状态。周六上午上启蒙班的课程,下午送孩子上英语。周日孩子上立志班,我上午参加一个心理沙龙,下午再去上子衿学堂。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像陀螺一样的旋转的生活让我身心俱疲,这段时间常常凌晨3、4点就醒了。甚至有一次还做梦梦到被家长举报。

在家庭中孩子是弱小的,家长的情绪会不自觉地转嫁给孩子。就像踢猫效应一样,坏情绪就在我和孩子之间流转。她写作业,一会儿问这题,一会问那题,我总是被她打断。每天写完作业打完卡10点多了。所以特别急躁与焦虑。心疼她睡得这么晚,又气她作业写得慢。自己的焦虑、恐惧的情绪一股脑地如洪水般一涌而出。批评、指责不由自主地向她袭来。六实打卡做得不好,也会让我有心理压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堵在心里,像是压着块石头。

细心智慧的小燕老师看到我状态不好,给我发了几段文字。这几段文字像一束光,给黑暗中的我带来些许温暖,引导我看清前行的方向。她先是对我的状态予以理解,并给予以下几点建议,现想把这些富有智慧的文字分享给大家:

先生说“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是智慧不够、能量不足、德行不厚”,你的困惑恰恰是成长的契机,我们可以试着从这几点慢慢梳理:

一、先接纳你对孩子的烦躁、对时间不够用的焦虑,其实是内心真实的信号,不必因此苛责自己。就像《道德经》里说“道法自然”,先接纳当下“一团乱”的状态——接纳自己会有分身乏术的时候,接纳孩子写作业慢是成长的正常节奏,接纳学修有时难以“百分百投入”。当你不再和“问题”对抗,焦虑就会少一半,反而能腾出心力看清关键。

二、学做减法,给生活“留白”先生提到“事情不都需要做完,事情做不完的”,您说“想给自己做减法”,这正是智慧的开始。可以试着给学修和生活做“优先级排序”,首先把所有想做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全部,这是先生说过的致虚极的方法,写出来不是让都完成,而是清空大脑,放下焦虑 ,把自己抽离出来,把事情观想到自己前面):1、核心必做:比如每天固定10分钟静坐(不必强求30分钟)、诵读《道德经》选段(不必执着全文),把“六实”从“必须全做到”调整为“做精核心项”。2、可推迟、授权:比如部分共修若实在难以兼顾,可暂时调整频率;孩子的学习安排也能适当“松绑”,比如周六下午留半天让她自由玩耍,你也能趁机喘口气。放下“比较心”:不必因“别人能挤出时间”而内耗,每个人的生活节奏不同,你的“尽力”本就独一无二,无需用他人的标准衡量自己。

三、在“陪伴”中找平衡,把学修融入生活你说“真正陪伴孩子玩的时间好像一点都没有”,其实学修和陪孩子未必是“对立面”。比如:孩子问数学题时,试着把“烦躁”换成“耐心回应”,这本身就是“身心合一”的践行;周末带她读经时,结束后多留10分钟和她一起玩个小游戏,让她感受到“妈妈的陪伴不只是学习”,哪怕是骑着车在路上就可以和孩子互动聊天唱歌。自己抄经、静坐时,也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现在需要一点自己的时间,就像你玩玩具时不想被打扰一样”,慢慢培养彼此的“边界感”。如果孩子不配合就先陪伴她,因为孩子有效期就十年。

四、不必急着“解决所有问题”,允许“慢慢来”不要求自己把所有事情处理完,也处理不完。另外问题解决有几种方法,其中一种是‘不去解决,任由之’”,这里的“任由之”不是放弃,而是“尽人事,听天命”的坦然。如果暂时做不到“六实都扎实”,就先做好“一实”;如果周末安排太满,就先调整一周;如果还是会烦躁,就允许自己“烦躁了再慢慢平静”。学用《道德经》本就是“日积月累的蜕变”,不必期待“立刻变好”。当下的每一次“觉知”——觉知到自己的焦虑、觉知到需要减法、觉知到对孩子的亏欠,都是在为“格局和境界的提升”打基础 。

此外小燕老师还分享了她在疫情期间自己带两个娃还要备考的经历。有一天她想到如果自己老了,孩子们都忙自己的,家里反而冷清,她自己就当是穿越回来的,好好珍惜和孩子们一起的时光。看着小燕老师发来的文字,内心特别感恩,特别佩服。

我试着按照小燕老师说的,接纳了自己的焦虑状态,静下心来梳理,与自己对话。把孩子观想到眼前,我看到一个驼着背戴着眼镜的瘦弱女孩伏案写作业,旁边的妈妈一直在摧她,指责她。想到这个画面泪水止不住地流。当下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伤害,意识到自己的过分。我将先生常讲的“孩子不用管,全凭父母德行感”,《道德经》中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用来觉知和鼓舞自己,而之前学习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全都抛诸脑后。

  《问道心得中说“一个只被内心底层的恐惧、埋怨、妒忌、焦虑等情绪捆绑的人,是无法真正活出自己的——不论内在修行多久,不论外表做得多完美,我们都是在迷途中来回打转。”而我之前就是那个被焦虑和恐惧裹挟的迷途中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慢慢试着去理解孩子,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总是批评指责的妈妈,而是一个能理解她、包容她,和她一起共同迎接挑战的妈妈。

台湾有位作家曾说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是啊,父母是有时效性的,趁着孩子还小,我们该好好珍惜与他们此生的缘分。

现代社会教育内卷严重,人的攀比心也日益增长,这时就需要父母要有智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人与人之间就是有高低、长短、善恶、美丑的差异,这些差异,以及所有的发生都是来成就我们的伟大的。带着一颗平常心,带着一颗发现美的心,带着一颗成长的心去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先生常说:“遇到所有的事,百分之百的接受,百分之百的感恩,百分之百的祝福。”何况面对的是最亲爱的孩子呢!“最有效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行不言之教,做好自己!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3组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2024级国学班班弟子、启蒙班主班老师 刘育德。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10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