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夏芳婷老师文章:莫道桑榆晚彩霞尚满天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2025年9月17日清晨,是我第一次去福德班听课。一夜秋雨,当我裹着一身淡淡的水汽来到书院楼下,浑身都浸着清透的凉,赶紧拾级而上。跨进大门就看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同迎宾老师站在一起,在她弯腰鞠躬的瞬间,就像有颗小太阳撞进心里,一声脆生生地“奶奶好”又好像被塞进了一块热乎乎的糖,暖意就从心底弥漫开来。
往前几步就到了签到台,只见一头银发的陈家善老师正一脸慈爱地站在台前,为每位签到者送上签到本,他是那样的温润祥和。轮到我时,我深深地弯腰鞠躬,献上我的敬意、尊重和感恩。这就是我们书院的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他们都在用行动诠释着何为无言之教、无为之益。
步入明伦堂,已然座无虚席,黑发银丝构成了最美的画卷,我快步走到播放台边,悄声问文莉老师能不能坐在她旁边,跟着她学习播放课件。她答曰 :可以。我欣喜地坐在了她的旁边。刚坐稳,曹桂莲老师从门外进来,待走近,我们没有约定地同时伸手击掌。曹老师说声:“来了。”我回声:“来了。”就这简短的话语却胜过万语千言,仿佛在外漂泊的游子,回家是必然的终点。就这样,从跨进书院大门到走进明伦堂,短短数分钟,心中泛起的美好、感动层层叠叠地往上涌,像涨潮般漫过心房……
九点整,先生信步走上讲台,品读毛主席诗词,引领大家在文字中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字句中感受伟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勇往直前的勇气和恢弘磅礴的气势。他的诗词犹如滚滚长江,奔流不息。第一首《菩萨蛮 黄鹤楼》,先生解读:该词创作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夕,正值中国革命处于危急关头。词中“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用长江与铁路纵横交错的景象,展现中国山河的雄浑,面对反动势力对革命力量的压迫,展现了毛泽东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的坚定意志。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忧患,又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勇气担当,这种永不言败的韧性,不就是老子讲得“柔弱胜刚强”吗?所以当大家遇到问题、难题不要硬碰硬、不妨低个头、绕个弯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第二首《西江月 井冈山》是一首井冈山黄洋界保卫战的赞歌,既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淡定自若,又有“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诙谐幽默,即便身处逆境依然豪情万丈。先生的解读妙趣横生,明伦堂里笑声阵阵、掌声不绝。
第三首《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这是1965年,毛主席72岁高龄时,重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看到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的巨大变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所作。上学时读这首词,只是觉得好、喜欢。今天听先生解读,才对它有了全新的理解。
第四首《采桑子 重阳》是毛泽东于1929年重阳节所作。先生说,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道尽了时光流转的无奈,却也以“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豪迈,打破了对岁月的怅惘。人生下半场从不是春光的落幕,而是另一段“胜似春光”的开始;是放下执念后的淡定从容;是舍弃功名利禄的追逐;是不为遗憾耿耿于心的释怀;是卸下心灵重负的自在;更是为热爱之事倾注心力的能力;是心中有爱的无我付出,是晨曦中的一段拳操舞;是午后暖阳中安静的读经;亦或是享受当下这阙词的魅力,让生命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
先生的解读荡气回肠,我们听得如痴如醉,不觉时近中午,又到结束时,先生祝福每一位长辈都要“福德双全、越活越俏、精满、气足、神丰”。而此刻,我的感悟也要停笔,我也给自己及长辈老师们奉上毛主席的一句“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祝福每一个长辈老师都能找到属于自己壮阔灿烂的风景。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组成员、2021级国学班弟子、古琴研修班弟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