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阅读(纪董):独行伴己,众行共振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八月的风里藏着夏末的温润,也裹着共修的暖意——又到了写每月一信的日子,这一次,我想好好说说与六实功课相伴的日子。从正式加入14组“自在快乐组”开始第一轮共修,到把七项功课揉进日常的朝暮,再到从经典与同修中汲取力量,这些细碎的感触像串珠,慢慢串起了这阵子最踏实的成长。
一、入十四组:晚来一步,恰遇同频
我们2024级十来位同修是最后一批加入六实活动的,分在不同组,我在十四组。组里共13人:4位2024级伙伴,8位2025级同修,还有一位师姐——这样的组合,藏着不少巧处。
2025级的可可班长很亮眼。她虽入国学班晚,却是六实活动的“老熟人”,已跟着走了两轮,那熟门熟路的从容劲儿,早成了组里的定心丸。其余2025级同修也都是精进好手:有的常做主持,几句话就能烘热分享氛围;有的是新闻组的成员,笔下总把书院暖事儿记透亮。
更难得是组里的“暖意”:有师姐在,像添了份温润的稳;还有天南海北的同修,云南的风、广西的雨、上海的光,顺着他们的分享落在组里,各有亲和,凑在一处格外融。
这一个月共修,总觉得是被托举着成长。组长、辅导员、星评员默默引领,凌寒老师每周赋能像及时雨,连可可组长线上共修分享时随口点拨的话,都能记好久。我们各按节奏做功课,群里却总相互呼应:有人提醒“今天《道德经》打卡了吗,回头跟你对对”;有人发“拳操舞视频再发下,我先跟着比划”;有人推荐本周德音雅乐“这周唱起来”——这种“你在,我也在”的感觉,比独自琢磨暖多了。
现在才懂,所谓“自在快乐组”,从不是功课多轻松,而是有这群人在,连坚持都成了欢喜事。
二、六实功课:从试着做到离不开的日常
六实功课的七项内容,如今像每天要喝的水——刚开始是记得喝,现在是想喝。每一项都有自己的故事,倒也值得好好说说。
(一)读《道德经》:从45分钟到15分钟,读的是经,修的是心。最开始见《道德经》81章,总犯怵:“这么多,啥时候能读完?”以前总拆着读,一天8章、10章,读着读着就散了,从没完整过。真正沉下心读,反倒因一次“无聊”——上次审车等得慌,兜里正好有同修给的《道德经》小册,想着“反正没事,读就读”,竟用45分钟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合上书时没觉得累,只觉得心里不空了,连等车的烦躁都没了,那天还顺便打了坐,才算懂了“一气贯之”的意思。
后来凌寒老师说“读经要专心,坚持读完81章”,才慢慢改了习惯。休息时在家读,等人时在车上读,从磕磕绊绊到顺顺当当,现在15分钟就能读完81章。我没强求自己背,也不纠结“读没读懂”,就按老师说的“先完成,再精进”——反正读着读着,那些“上善若水”“致虚极,守静笃”的话,好像悄悄落在心里了。
(二)拳操舞:从赶时间到盼着跳,身体里的欢喜。拳操舞不难,难的是早起——我这作息的习性总拖后腿,早上醒时多半只剩三节操的时间,只好晚上补九节拳、十一节舞,实在忙了,就盼着周六周日:用上一小时的时间,把拳操舞做一遍。拳操舞的流畅,是因几次周日线下共修。可可组长会细致地给我们纠正每个动作的要领,还耐心讲解动作里藏的内涵;远岫老师教我们每套动作的心法,凌寒老师也在一旁笑着帮我们梳理节奏,说“别僵,就当身体在唱歌”。原来这舞不是做动作,是让身体松下来——现在跳时,胳膊抬得轻了,脚步也稳了,连偶尔早起赶上全程,都觉得这天格外亮堂。心里还偷偷存着个小念想:说不定哪天能当领舞呢?
(三)读《问道心得》:从看文字到用智慧,日子里的活教材。《问道心得》是真实用。里面的话不飘,全是能落在生活里的智慧:遇着同事闹别扭,想起“君子和而不同”,心里的争执劲儿就淡了;儿子这阵总说“想做的事太多,没件能成”,透着些浮躁。我想起《问道心得》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又念起先生“深挖一口井”的话,便跟他聊:“你看书院建档案,要整理19年的资料,哪是急得来的?不就是每天理一点、归一档,慢慢攒起来的?你想做的事也一样,不用贪多,每天啃一小块,比啥都强。”他倒真慢慢沉下心了。有朋友说“你现在说话不一样了,听着在理”,其实哪是我变了,是从《问道心得》里偷了巧——它教的不是怎么赢,是怎么顺:顺自己的脾气,顺他人的难处,顺事情的节奏。每天读个三章五章,像给心里装了本生活手册,每天翻一翻,就不慌了。
(四)静坐:不追入定,只喜静中生慧。我每天总留两段静坐的时间:早上30分钟到45分钟,中午饭后抽30分钟,加起来足够一小时。没追求过入定,就顺着思绪飘——有时想工作上的事,想着想着就有了头绪;有时念家里的人,念着念着就软了心;有时啥也不想,光听自己的呼吸,也觉得踏实。以前不静坐时爱站桩,能站近半小时,后来发现静坐更省劲儿:不用较劲,不用绷着,就松松坐着,让心自己整理。同事说我遇事不慌,其实哪是我稳,是静坐时攒下的静气——静了,就知道该往哪走了。
(五)德音雅乐:哼着歌,心就静了。每天三首德音雅乐,早成了生活里的背景音。起床时哼段《歌唱祖国》或《我爱你中国》,浑身都透着劲;开车时放首《扫心地》,节奏轻缓得让人心里松快,握着方向盘也更稳当;散步时随口哼《春有百花秋有月》,连脚步都像跟着调子轻了些,累意也减了几分。这些歌不吵,倒像清泉淌过心尖——《扫心地》让我记起“时时勤拂拭”,把杂念轻轻扫开;《春有百花秋有月》教我随遇而安,顺了时节的性子。听着听着,上班的烦、琐事的乱,就跟着调子慢慢散了。
(六)抄经:毛笔落纸时,心就沉了。抄经我总用毛笔,每天写一大张,够六七章经文;墨汁倒多了,就写两张,耗上一个半小时也不烦。不是为练字,是为收心——下班回家,吃完饭铺开纸,蘸墨、提笔,一笔一划写时,白天的杂事就都搁在纸外了。 墨香混着纸味,竟成了最好的放松剂。有时写得慢,心也不躁,反正抄经不是赶任务,是跟自己待一会儿。写完看着纸上的字,歪歪扭扭也欢喜,像看着自己慢慢沉下来的样子。
(七)实证感悟:在梳理中归心,在觉察中成长。每天做完前六项功课,总会留会儿时间写实证感悟——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捋一捋,再挨着《道德经》的理、六实功课的路琢磨琢磨,顺带复盘这一天:哪些事做对了,哪些没到位,心里有没有装着“四和”的谱。日常里总提醒自己两件要紧事:一是常清理心里的尘,把纠结、浮躁都扫扫,让心复归于净;二是站对自己的位置——做领导就有担当,做业务就踏实,做家长就温和,做同修就真诚,说到底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
三、修行之外:那些悄悄变了的日子
做六实功课八个月了,日子像被“筛”了一遍——留下的都是暖的、实的,连自己都跟着变了。最明显是孩子。我没强求他做功课,暑假里跟着我读《道德经》,看《问道心得》读完一篇感悟一篇。前阵子同事见他,说“这孩子比同龄人稳”——他知道做事要慢慢来,遇着事会先想想,顺着道做事。我知道,这是经典的光落在他身上了。
再就是自己。应酬少了,不是刻意躲,是更爱独处——周末休息时,把六实功课顺一遍:早上拳操舞,上午读经和问道心得,午后静坐,傍晚抄经,晚上运动完写感悟,比出去应酬踏实多了。还有戒烟,算来19个月了,以前总怕复吸,现在却笃定:《道德经》说“知止不殆”,不该做的事,就别碰。
更难得的是遇事儿不慌。以前心情不好总怪外界,现在学会内观:先把自己屏蔽起来,不看心灵鸡汤,就翻先生的打卡日志和老师们整理出来的先生言、读读《问道心得》或是听听书院公众号里面那些文章,文字像镜子,照见自己的急、自己的偏,照完就懂了:改自己,比怪别人管用。
四、与道同行:一群人,行稳致远
总觉得,能做六实功课是桩福气。常暗自思忖:若不是祖上有德,怎会遇着彭城书院?怎会听闻先生讲法?又怎会和这群同修一道,跟着古圣先贤学做人?
爷爷奶奶信基督教,周日去做礼拜;我如今跟着书院做六实功课、参加国学班活动,也像我的“礼拜”——无关形式,是打心底里的敬畏:敬畏经典的厚重,敬畏同修的热忱,更敬畏那个“慢慢变好”的自己。先生每日打卡做功课,全身心投入,我虽难及这般境界,但跟着他的节奏走,总没错。
《道德经》说“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如今朋友圈里都是同道中人,聊的是六实功课,论的是日常修持,这物以类聚的暖,比啥都珍贵。我们从没想过刻意影响谁,只守着管好自己的本分:把先生讲的神性品质“五个总是”揣进日常——总是微笑,总是感恩,总是敬畏,总是立德,总是清理;做完六实功课,便往“四和”里靠: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事业、和谐社会。就像螺旋般慢慢向上,自己立住了、变好了,身边人自然能跟着感受到松快,不知不觉一同向上走。
这八个月的成长说起来也简单:不过是把六实功课过成日常,把经典当成朋友,把同修当成光。往后的日子,还想这样走:不慌不躁,和14组的伙伴一起,在修行里找踏实,在踏实里长智慧。愿我们都能在经典里扎根,在共修里暖着,慢慢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4小组、2024级国学班弟子、第四届志愿者协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