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秋日里的教育觉醒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秋风初起,彭城书院的明德操场上已有几分凉意。2005年9月6日早晨八点多钟,在近两百位家长热烈掌声中。汉风先生谦恭而微笑地走向讲台,像往常一样鞠躬向各位家长问好。
先生慈悲仁爱,谦和幽默,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他将《论语》中“因材施教”的思想与当下父母盲目跟风报辅导班的现象对照;将“学而不思则罔”与填鸭式教育对比;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与学习内驱力的培养相联系……在场家长时而惊叹,时而鼓掌,在这场古今对话中,许多人脸上浮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先生这句朴实无华的话,道破了教育的天机。这不是一句鸡汤式的口号,而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在焦虑驱动的教育竞争中,父母们往往将全部精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教育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映照;不是焦虑的转嫁,而是成长的同行。
《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教诲,在教育语境下获得了全新解读。父母自身的精神成长轨迹,才是孩子最真实的教育环境。一个不断学习的家长,自然会在家中营造出求知的氛围;一个内心充盈的家长,才能给予孩子安全的情感依托;一个有生命实践的家长,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范例。这种影响远胜于任何刻意为之的教育技巧。
反观当下愈演愈烈的教育内卷,其根源恰在于家长自身的焦虑与迷失。当我们把教育简化为分数与技能的竞争,当我们试图通过透支孩子的童年来换取未来的安全感,我们已然背离了教育的本真。《论语》中“君子不器”的提醒犹如晨钟暮鼓——教育的目标不是将人培养成某种工具,而是唤醒其内在的仁性与智慧。
讲座结束时,秋风依然送爽,但许多家长的目光已有所不同。他们带着一种新的觉悟走出书院——要打破教育的内卷困局,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加拼命地卷,而是勇敢地跳出漩涡,为回归教育的本质而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