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天性·植根基·润无声——彭城书院家长学堂的育人智慧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活动 |
书院每周六的家长学堂,始终以“童蒙养正、少年养志、幼儿养性”为脉络,为父母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孩子心灵与成长的桥梁。第73期家长学堂中,无论是视频分享的教育哲思,还是老师的专题讲解,都围绕着如何顺应孩子天性、扎根文化土壤、以“无为”之心滋养成长展开。恰如《道德经》所言“道法自然”,在看似不刻意的浸润中,为孩子的生命奠定坚实根基。
一、放下焦虑,在“不变”中锚定成长坐标
“不要焦虑,焦虑的都是小事,大事焦虑了也没用。”视频采访中这句直白的话,道破了当代父母育儿困境的核心。在飞速变化的时代,父母总试图为孩子规划出“完美路径”,却忘了每个时代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这一代孩子或许面临着信息过载的困扰,却也拥有更开阔的视野与更便捷的学习渠道。正如视频所强调,让孩子活在属于自己的时代,不为未来设限,才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那么,在瞬息万变中,什么是值得抓住的“不变”?答案藏在朴素的日常里:学好母语,在年幼时多读经典名著,让文化的基因融入血脉;睡好觉,让身体的能量自然流动——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恰恰是支撑孩子应对未知的基石。正如《道德经》中“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智慧,唯有守住这些根本,才能在纷繁中保持内在的安定,这既是对孩子的指引,也是对父母的警醒。
二、以故事为舟,载“无为”之教入童心
在视频采访中关于儿童教育的分享,生动诠释了《道德经》“不言之教”的真谛。访谈嘉宾谈及改编经典故事时,更注重传递包容的价值观:在“真假美猴王”的叙事中,不强调“打败”与“被打败”的极端,而是引导孩子接纳不同——当差异被尊重,世界方能趋向大同。这种价值观的传递,绝非生硬说教,而是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
“儿童教育的要点就是‘不着力’”,这正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育智慧。父母若能俯下身子,从孩子的认知出发沟通,用故事滋养心灵,用行动示范品格,孩子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养分。教育从来不是“用力”去塑造,而是“顺势”去引导,如同园丁浇灌土壤,而非直接拉扯枝叶,如此方能让生命自然生长。
三、幼儿养性,立民族之根方达世界之境
子慕老师在《幼儿养性的智慧》中强调:“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幼儿阶段是生命底色的奠定期,此时植入的文化基因,将决定孩子未来的精神根基。纵观历史,毛泽东、周恩来等政治家,鲁迅、胡适等文学家,李可染、徐悲鸿等艺术家,杨振宁、钱学森等科学家,无一不是在幼年诵读圣贤经典,以中华文化为根,再融合时代思潮,终成影响华夏乃至世界的著名人物。这恰恰印证了“只有把本民族的文化作为最基本的立足点,方能造就中西贯通的现代世界级精英”。
从脑科学角度看,3岁时儿童脑重已达成人85%,神经元突触密度达峰值,此时的无意识吸收如同“感光底片”,能将外界信息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7岁时大脑发育完成95%,思维模式与价值观趋于稳定。这正是“幼儿养性(0-6岁)、童蒙养正(6-13岁)、少年养志(13-18岁)、成年养德(18岁后)”的科学依据。在幼儿阶段,通过经典诵读、艺术熏陶、父母言行的示范,为孩子种下“亮天性、化秉性、去习性”的种子,便是抓住了成长的“敏感期”。
这些隐性的心灵、天赋与德能,虽无法用眼耳鼻舌直接感知,却能通过脑科学研究、成长敏感期规律与千年教育实践得以培育。正如《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幼儿教育便是这“毫末”与“累土”,唯有在此阶段扎稳民族文化之根,方能让孩子在未来成长为“造福人类”的栋梁。
彭城书院的家长学堂,始终在传递这样的信念:教育不是焦虑的投射,而是智慧的传承;不是刻意的塑造,而是自然的滋养;不是狭隘的固守,而是扎根民族之根后的开放与贯通。当父母放下焦虑,守住“不变”的根基,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教”,孩子便能如草木般向阳生长,既带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又拥有拥抱世界的胸怀——这便是最好的成长,也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