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刘春燕老师文章:专心诵读是对心灵的“涤除玄览”

(2025-08-09 11:22:19)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刘春燕老师文章:专心诵读是对心灵的“涤除玄览”

翻开《道德经》,五千言玄奥深邃,常令初学者望而却步。然而,当我放下急于求成的“知解心”,转而以恭敬、沉静的态度反复诵读时,这部古老的经典竟向我开启了另一扇门扉——那是在唇齿开合、气息流转间,对“道”的另一种贴近与体悟。

诵读,首先是一场声音的修行。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韵律在口中自然流淌,其内在的节奏与回环往复,仿佛暗合了宇宙间某种恒常的律动。这韵律本身,便是一种超越逻辑语言的启示。它不急于被我完全理解,而是如清泉般浸润心田,在反复的吟诵中,绕过思维的壁垒,悄然滋养着直觉的土壤。我渐渐明白,有些智慧并非全然“想”出来的,而是在这声音的“场域”中,如种子般自然萌发、生长。诵读,让抽象的哲理变得可感可触,成为一种身心的共振。

诵读的过程,更是对“无为”精神的直接践行。老子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初诵时,常纠结于字义,执着于“懂”。然而,当我尝试放下这份执念,不再强求即刻的“得”,只是让声音如溪水般自然流淌,专注于唇齿间的触感、气息的起伏、字句的韵律时,一种奇妙的放松与清明油然而生。这恰如“上善若水”的启示——不争,故无尤。在“不求甚解”的诵读中,我反而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份宁静而强大的力量。诵读,成了放下自我、顺应自然的练习,让“无为”从概念变为一种当下的体验。

呼吸,是诵读与生命本源连接的桥梁。每一句的吐纳,都需与气息相配合。而《道德经》中,充满了对生命根本(“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和自然节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洞察。当深长的呼吸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样的经文相遇,仿佛在引导我回归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如婴儿般柔软、纯净。每一次专注的呼吸配合诵读,都是一次对内在生命能量的唤醒与调和,让我在喧嚣中触摸到那份源自“道”的宁静与和谐。

尤为深刻的是在诵读中体悟其辩证的智慧。当反复吟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时,声音的回响仿佛在模拟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轨迹。在抑扬顿挫间,我更能切身感受到“反者道之动”的深刻含义——没有绝对的好坏,对立双方总在转化。这种诵读中的体认,比单纯的阅读思考更能培养一种不偏执、圆融通达的思维方式。

诵读的间隙与余韵,亦是对“无”之妙用的体认。“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诵读发出的声音是“有”,而句读之间的停顿、诵读后的静默、心中升起的空明感,正是那至关重要的“无”。正是在这“无声”之处,文字的深意得以沉淀、发酵,心灵的空间得以拓展。这让我深刻领悟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形的声音带来启迪,而无声的留白与内心的虚空,才是容纳智慧、孕育觉悟的真正容器。

每一次诵读,都像是一次心灵的“涤除玄览”。专注的声音本身,便有一种净化作用,暂时屏蔽纷繁的杂念,让心湖渐趋澄澈。在持续的诵读中,古老的智慧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仿佛化作一股清泉,冲刷着心灵的尘埃(焦虑、浮躁、执着),带来片刻的宁静与洞见。跨越两千多年的时空,在唇齿开合间与老子“神交”,感受那份超越时代的深邃与慈悲。

诵读《道德经》,远非知识的获取,它是一场身心灵共赴的修行。在声音的韵律、呼吸的节奏、文字的启迪与静默的滋养中,我们得以贴近那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在纷扰的尘世中,寻回一份源自大道的宁静、智慧与力量。这唇齿间流淌的道韵,终将化为滋养生命的甘泉。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5组成员2020级国学班弟子、国学启蒙班助教 刘春燕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