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金桂芝老师文章: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粒种子

(2025-08-09 11:32:37)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金桂芝老师文章:孩子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粒种子

母亲是爱孩子的。她们的眼睛里时常闪烁着一种光芒,那光芒里盛着期待、盛着骄傲,有时也盛着焦虑。母亲们将孩子搂在怀里,亲吻他们的额头,为他们准备一日三餐,送他们上学,接他们放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爱,无疑是真实的,但有时却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摸得着,却未必真正懂得那玻璃后面的灵魂。

有些母亲,爱得急切而盲目。她们为孩子规划好一切,从吃什么穿什么,到学什么做什么,无不精心安排。孩子稍有违逆,便觉得是辜负了自己的苦心。我曾见过一位母亲,在钢琴教室外对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厉声呵斥,只因为那孩子弹错了一个音符。孩子的眼睛低垂着,手指无意识地绞在一起,而母亲的声音却越来越高亢,引得路人侧目。这母亲自然是爱孩子的,她省吃俭用为孩子买钢琴,每周风雨无阻地送孩子上课,但她可曾俯下身来,问一问那小小的灵魂是否真的喜欢这黑白相间的琴键?

爱而不懂,犹如黑夜行舟,虽有灯塔在前,却不知暗礁何在。孩子的心事,往往藏在沉默里,躲在叛逆后,隐在眼泪中。母亲若只凭一腔热情去爱,却不用心去解读那些无声的信号,这爱终究是隔靴搔痒,触不到真正的痛处与欢欣。

懂孩子,需要放下成人的傲慢。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他们看重的东西,在成人眼里或许微不足道;他们恐惧的事物,在成人看来或许荒诞不经。一个母亲若不能蹲下来,以平视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便永远只能看到孩子的头顶,而看不见他们眼中的星辰大海。我认识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害怕抽水马桶的声音,每次如厕都战战兢兢。大多数成人会一笑置之,认为这是孩子气的表现,但这位母亲却认真对待,她与孩子一起研究马桶的工作原理,甚至拆开水箱让孩子看清里面的构造。恐惧源于未知,而理解消弭恐惧。这位母亲懂得,对孩子而言马桶的轰鸣可能如同巨兽的咆哮,而她的理解与陪伴,才是真正的爱的表达。

懂孩子,还需要静默的观察与耐心的等待。现代生活节奏匆忙,母亲们常常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要应付工作、家务等种种事务,难免心浮气躁。但孩子的成长恰如植物的生长,有其不可催促的节奏。我见过一位母亲,她的孩子三岁仍不开口说话,周围人都劝她带孩子去看医生,认为孩子可能有发育问题。但她注意到孩子虽然不言语,却能用肢体和表情准确表达需求,对音乐和节奏尤为敏感。她没有急于给孩子贴上发育迟缓的标签,而是每天花时间与孩子一起听音乐、打节拍。后来孩子不仅开口说话,而且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这位母亲的可贵之处,在于她没有被外界的标准所左右,而是真正观察并理解了自己孩子的独特性。

懂与爱的关系,恰似根与花的关系。无根之花,纵使绚烂,终将枯萎;有根无花,虽不夺目,却能长青。母亲对孩子的爱若想持久而深厚,必须先建立在对孩子的理解之上。这种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母亲放下预设,搁置评判,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孩子不是一张白纸,任由母亲描绘;而是一粒种子,内含独特的生命密码,需要适合的土壤与气候才能茁壮成长。

先懂再爱,意味着爱不是强加,而是呼应;不是塑造,而是陪伴。当一个母亲真正懂得她的孩子,她的爱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助力孩子飞翔的风。这样的爱,不会因为孩子的不完美而动摇,不会因为孩子的不听话而变质它是坚实的土地,让孩子在探索世界时有勇气出发,也有底气回归。

教育的本质,说到底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母亲与孩子最亲密的关系,终将随着孩子的成长而逐渐松解。唯有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爱,才能在这场告别中不留下遗憾与伤痕,而是化作孩子内心永恒的力量。先懂,再爱。这或许是母亲能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5组成员、中华智慧女子研修班学员 刘春燕。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