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李远岫老师文章:在减法中体悟生命的丰盈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本周我们六实第三小组共修的主题是“断舍离”。当看到这三个字时,不禁想起衣柜里那些许久未穿的衣物。这件连衣裙是打折时冲动买下的,标签还在;那件外套是三年前流行的款式,如今已显陈旧;角落里的那件大衣还是二十六年前姐姐蜜月旅行送我的礼物。虽然早已瘦小却一直舍不得丢弃……我的衣柜如同一个记忆的仓库,塞满了不再适用的物品。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断舍离”与老子《道德经》智慧的深刻共鸣——我们拥有的越多,反而越感到匮乏;我们学会舍弃,生命却因此丰盈。
“断舍离”这一概念由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包含“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三层含义。”乍一看,这是一种整理术,实则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学。而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早已揭示了类似的智慧。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大道至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无为而无不为”……断舍离的理念与老子所言遥相呼应,共同指向一种更为本质的生活方式:通过减法获得加法,通过舍弃实现拥有,通过空无体验丰盈。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说知识与智慧的辩证关系。求学的过程是不断积累,而求道的过程却是不断减损。现代社会中,我们疯狂积累物品、信息、人际关系,仿佛数量等同于质量。我的一位朋友是典型的“购物狂”,家中堆满未拆封的商品,每次促销都忍不住“囤货”,结果经常导致部分物品过期被扔。直到一次搬家,高昂的搬运费和整理时间让她痛下决心断舍离。当她捐出大量的物品后,惊奇地发现生活反而轻松了——找东西不再费时,打扫变得简单,心态也莫名平静。这正是“为道日损”的现实践行:减损不必要的物品,获得的却是空间的通透与心灵的清明。老子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添加,而在于剥离,剥离那些遮蔽本真的虚饰与执着。
断舍离的智慧是我们在这物质过剩时代重新思考“足够”的定义。感恩不是对拥有的盲目满足,而是在清晰辨别基础上的珍惜。每次整理物品时,我会对即将告别的东西表达感谢:“谢谢你曾服务过我,现在请去需要你的地方。”这种仪式感让舍弃变得庄严而非草率。同时,对保留的物品也更懂得珍惜——每件都是精挑细选、真心喜爱的。由此形成的正向循环:越感恩越知足,越知足越轻松,越轻松越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随着“六实”的深入修行,我知道断舍离不仅是对物质的清理,也是“念思”修行的指南。世俗中我们习惯性地收集着各种情绪包袱:未消解的怨怼、无谓的攀比、对完美的苛求……它们堆积在心灵的角落,让生命变得沉重而浑浊。我开始学习对思绪进行“断舍离”——断绝那些消耗能量的负面念头,舍离“必须”的思维枷锁,脱离对他人评判的过度在意。就像整理衣柜时要问“这件物品是否让我心动”,整理心念时也要问“这个想法是否滋养我的生命”。
老子云“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正是提醒我们要时常清扫心灵的明镜。当我尝试放下“要活得精彩”的执念时,反而在平凡中看见了诗意;当我停止纠结“别人怎么看我”时,内在的自信如清泉自然涌现。这种精神的断舍离不是冷漠的割舍,而是带着觉知与感恩的释放。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断舍离”教会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于仓库里堆满什么,而在于心灵中放下什么;不在于紧握多少,而在于感恩多少。当我们停止用物品定义自己,反而能更真实地与自己相遇;当我们清空不必要的占有,反而能更充分地体验存在本身的美好。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3组成员、2020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古琴研修班弟子、新闻中心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