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张艳老师文章:有你们真好!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我们六实尊道贵德组有13人,除了徐凤梅老师,都是2024级国学班弟子。每周参与六实共修人数稳定在8人左右。第三轮最后一个月的第二次小组共修共有12位老师参加,其中一位是雪纯老师的朋友,这是参加人数最多、共修时间最长的一次活动。大家围绕先生讲解的《道德经》第14章“道态恍惚”展开深入分享和交流,每个人都感到收获很大。
先生对《道德经》第14章的讲解,为我们揭开了“道”的神秘面纱。“道”是虚无缥缈、超脱物质的存在,它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法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来感知。它无处不在,却又若存若亡,仿佛是一种难以捉摸的存在。先生强调,“道”是无法通过外在的强求来获取的,无论是偷、抢还是借,都无法得到“道”。只有当我们提高心力、增加智慧,真正明心见性,才能领悟到“道”的真谛。“道”的探寻需要我们用心去证悟,心要敞开、清澈。在人的思维层面,先生指出,浅思维只能让我们认识有形的物质层面,而这一层面所占的比例不到5%。若想真正认识到“无”、认识到“道”,就必须提升到深思维的层次。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深度。
在小组成员的分享环节,大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畅谈对“道”的理解和感悟,大家的分享真诚动人。雪纯老师从两个方面进行了真诚而真实地分享。一方面,她在家长学堂做义工的经历让她深刻领悟到家庭教育的本质。孩子并非是通过父母的管教而成长,而是父母的德行在潜移默化的感化孩子。孩子不是听父母怎么说,而是看父母怎么做。《道德经》中多次提到要“希言”“贵言”,要求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尽量少言或不言,微笑闭嘴,安住自己,以自身的修行来静待孩子的成长。当父母躁动不安时,就会产生焦虑和控制欲,这只会让孩子更加对抗。另一方面,雪纯老师谈到了印心的重要性。修行人不应关注别人的过错,否则就是在污染自己。我们要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内观自己,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做到修己不责人。
陈宇老师的分享让我们深受感动。她先曝光了自己在六实方面的不足,并进行自我批评,展现了书院人的真实品质。她决心以后更加认真的做好六实功课。她还分享了出差过程中身体出现的小插曲。可能是坐飞机受凉导致头疼不舒服,到了酒店时已经很晚,而酒店不能提供药物。她的同事在美团上一家家寻找购买,折腾到半夜才买到感冒药。陈宇老师吃了药后,依然头疼欲裂,又不忍心影响同事休息。于是,她从手机上找到《道德经》的电子版,聚精会神的地读。第二遍还没读完时,就睡着了,第二天早上醒来时,神奇地好了,就像没有生病一样。她非常感恩《道德经》,认为这是《道德经》创造的神奇力量和奇迹。然而,这背后的本质是陈宇老师的大爱,“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谓的奇迹其实就是符合大道规律的事,只是平常人难以理解罢了。
石美侠老师分享了她作为调解员与朋友去民政局做离婚调解的经历。她看到即将离婚的夫妻如同仇人般相对,心里感到十分可惜。她心想,如果有一方能走进书院,婚姻家庭就会和谐美好。她动念想把书院推荐给他们,但又想起先生的话,每个到彭城书院的人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需要机缘。在机缘未到的情况下,主动推荐反而会让别人产生不好的想法。她意识到即使自己认为好的东西,也不能强加给别人。只有当对方准备好,想要了解时,再给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石美侠老师的分享再次证实我们通过在书院学习,提升意识、改变认知的重要性。
张晔老师强调要关注自己的成长,不评判别人,让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成为道、成为光、成为无限的爱与无限的创造。她认为,当自己成为这样的存在时,周边的人自然会不请自来。
穆班长给大家分享了学用《道德经》的几点感悟。首先,在学用体会方面,他提到了两本手册——先生讲解的《道德经》文字版和《问道心得》,以及一部经书《道德经》。先生常说“学为明道,用为证道”,读不懂是正常的,学要放在前面,先为学日益。要先读、理解,用笨功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然后用所学指导行动。其次,在修道的感悟方面,他指出有道与无道之间隔着欲望,修心是一切的根本。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如何修心的方法:修心就是修念头,观察觉知修第一念。若第一念是正念最好,若不是正念,通过觉知修正第一念,让第二念是正念。要时常用《道德经》反思觉知自己,善始善终,始终不离根本,少走弯路。
穆班长还特别强调了在修身过程中“信”的作用。他强调1%的信和99%的信都不是足信,只有100%的信才是足信。通过在书院几年的学习,他现在的状态与初始状态完全不一样。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看到先生19年来弘道抱一、始终如一、知行合一。他对先生和书院是足信的,所以就老实听话实干,自己的生命状态也越来越好。最后,在做好自己方面,他提倡修自己、内观自己、向内求、向心求,不向物求、不向外求。用自己的改变去感化别人,自己是一切的根源。只有自己身心和谐了,才能和谐家庭、和谐企业、和谐社会。他呼吁我们每个人都从和谐自己的身心开始,修己而不责人,把《道德经》作为一面镜子,时时关照自己,而不是作为尺子去衡量别人。
訾钰涵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来书院之前的经历。当时她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是书院和先生接纳并改变了她。来书院之前,喜欢聊天、说个不停,无意中总是要求别人,爱抱怨。现在,她能及时觉知自己,少说多做,认识到没有不好的人和事,只有不好的心境和思维。遇事时能够谦卑处下不争,常怀感恩之心。她说只有内心美好,才能吸引美好。她表示要让自己成长为让别人信任的人,成为家中的定海神针。她的改变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虽然訾钰涵老师人在外地,但她的抱一精进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孙忠华老师,周文文老师等老师都做了分享。最后,徐凤梅老师作为我们的固定组长,从三个方面给大家分享。首先,她为雪纯老师的飞速成长点赞,称赞她年轻、漂亮、善良,且精进不已。接着,她分享了自己对大道的理解。大道是虚无缥缈的,五根无法感知,它是万物的总本源、总力量,总规律。随着学习的深入,她越来越相信因果规律,对一切人事物更加敬畏。先生说,有些人之所以不相信因果,是因为因果之间还需要“缘”。比如一颗苹果种子种下去,不一定会长出苹果树结出苹果,这要看因和果之间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只有因缘和合,果才会出现。凤梅老师还强调,知道与做到之间隔着十万八千里,这也是世上最远的距离。最后,凤梅老师随喜大家能够一起参加小组共修,她认为大家在一起就能创造了不起的成就。她指出,修行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事情变得顺遂,而是当事情来临时,我们能够接得住。平常就是道,平安就是福。
通过今天的小组共修活动,大家在分享和交流中相互启发、共同成长。我们深刻认识到,修行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心力和智慧,用心去感悟“道”的存在。同时,我们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自己的成长,不评判别人,用自己的改变去感化他人。我发自内心的说一句:有你们真好!让我们带着今晚的收获,继续在修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为家庭、社会和企业创造更多的和谐与美好。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3组成员、2014级国学班弟子 张艳。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