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陈宇老师文章:感恩“六实”感恩《道德经》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2024年7月1日加入第三轮“六实”活动,到现在整整一年了。参加“六实”共修后,开启了不一样的生活模式,最大的改变就是“六实”功课填补了我每天的空余时间,让我的生命不再空转。
参加“六实”刚开始那段时间,为了防止自己睡过头,错过每天早上和老师们一起共修的时间,用手机设置闹铃,提前十分钟进入共修会议室。自此,每一天的生活都是从静坐、唱歌、做拳操舞开始,利用其它时间抄《道德经》、读《问道心得》,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项“六实”功课,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很有意义。同时,在修“六实”过程中得到了太多的实证,收获了太多的能量,生命状态也越来越好。
首先是静坐。刚开始静坐时,不一会儿就腰酸、腿麻,浑身不得劲,老想动一动调整一下身体。眼睛闭上了,但脑子里都是乱七八糟的事情,跟放电影似的,心根本静不下来……后来听同修们分享,静坐刚开始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不要着急,慢慢就会好的。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经过近一年的坚持,现在心已经完全放空了,心随音乐也安静下来了。静能生慧,当心真正静下来,看待问题也不一样了,能够沉下心去思考问题,更好地解决问题。我还体悟到“静心、净心、尽心”的真谛。静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困扰;净心,才能有效地自我反省,时刻觉察贪欲之心、遏制非分之想;尽心,才能履职尽责,尽力担当作为。
其次是做拳操舞。十一节舞基本上能熟练地掌握,但在做九节拳时有些小困难,有一些动作跟不上,姿势不协调。我没有气馁,还是坚持每天跟着做。跟着视频念着大自在、大成功、大光明心诀,感觉能量更大了。每天早上共修后身体的汗毛孔都打开了,出了好多汗,浑身轻松,一整天都是能量满满的,工作起来也不感觉到累。这就是先生所说的“精满、气足、神丰”状态。
再者是抄经。这是我在书房里独享的乐事,每当我进入书房拿起笔一章又一章地抄经时,随着经文在笔尖流淌而出,我也被经文的能量深深地滋养着!最近一段时间,我听凌寒老师说,她抄经时播放静坐的音乐,能更好地让心静下来。于是我也按照凌寒老师的方法,在抄经时播放静坐的音乐。果真如此,我感觉比平时抄经心更静了,那一刻我忘却了时间,忘却了所有不快,那种感觉太殊胜了!抄经让我乐此不疲,生命没有空转,既滋养了我的心灵,又让我过得充实而又幸福。
还有,诵读经典。记得刚开始诵读《道德经》,读得磕磕巴巴,有些字还不认识,81章读下来需要用50分钟。即使这样我还是坚持每天读,因为先生说过“经典每读一遍,智慧便增长一分。”经过一年来坚持对《道德经》的诵读,我现在读起来已是朗朗上口,并且有很多章节还能背诵了。而最近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更加体悟到了《道德经》的无形能量。
上周我和同事出差,不知道是在飞机上受凉了还是吃东西没注意,下了飞机到达酒店的时候,我就开始头痛,并且上吐下泻,一下子瘫在床上了。我同事见状很担心,由于出门时也没备药,就去酒店前台求药。结果是酒店不提供药,怕出现问题会追究责任。
我们刚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也不知道哪里有药店,她就急忙在美团上找药。我感到非常抱歉,就说“和我一起出差给您带来了麻烦,太过意不去了”。同事说“当务之急就是要买到感冒药,您好好躺着咱俩可别客气。”她一家一家地打电话咨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一家能给配送的,她长舒了一口气。40分钟后感冒药送到了前台,她又快速下楼取药,当我吃完药后已经快深夜一点了。为了我的事折腾她大半夜,我就劝她赶快休息。同事为了方便照顾我,和衣而睡。
我服药后症状没有立刻缓解,头还是很炸裂的痛,我怕影响到她休息,就转过身尽量拉大两床之间的距离。先生常说“《道德经》的能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用恭敬心去连接,就能接通大道的能量。”于是我就拿出手机,从微信收藏中找到PDF版的《道德经》全文,然后开始全神贯注的默读,“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一章接一章的默读着,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读经上,慢慢地也忘却了头痛的苦恼,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早上7点左右醒来时,感觉头很轻松了,也不痛了,一点也不像有病的样子。同事担心我的身体,实在不行千万不能硬撑,我们就回去吧。我说完全好了,一点问题没有了。同事说“这是怎么回事?昨天晚上你病得那么重,睡一觉就全好了,太神奇了吧!”我也感觉特别神奇,以前我出现这种症状最快也得两三天才能好,这次却是六小时就恢复了!我感恩同事的不辞辛劳和悉心照顾。心里默默地感恩《道德经》给我无形能量的滋养,让我神奇地恢复常态!
第三轮“六实”共修即将结束,我会继续加入第四轮“六实”共修,继续追随大爱的先生修身证道,抱一、精进、老实、听话、实干,最终完成活好与走好的双重使命。我会一直在书院学用圣贤经典,提升智慧能量,担负“四和”的责任,为书院“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的公益事业添砖加瓦!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3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弟子 陈宇。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