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郑敏老师文章:让经文从笔尖流入生活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先生在6月11日的实修感悟中说“一语不能践,万卷皆是空”。这句话揭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强调若不能将知识付诸实践,即便饱读万卷诗书,也终是空洞无用。先生一直强调,“知道”必须转化为“做到”,知识才能转化为力量。在做到的过程中,老天会给我们出很多考题,所以修道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危难,就像唐僧取经,一路不停的遇到妖魔鬼怪,唯有保持一颗如如不动的道心,方能感召各种善缘,感化各种人才,降魔除怪,实现心中的志向。
书院的六实是“实学实干、实修实证、实话实说”的简称。“六实”以《道德经》学用为核心,通过诵读经典《道德经》、做拳操舞、唱爱国歌曲、静坐、抄经、写每日实修感悟等方式,内修自心,外化于行,从而达到增能长慧,以及“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事业、和谐社会”的“四和”目标。
一、起始阶段:当知识堆砌撞上生活南墙
初入书院,我带着知识分子的傲慢与焦虑踏入六实共修,将“诵读千遍其义自见”曲解为机械打卡,强迫自己每日凌晨5点起床共修,在陪伴孩子时仍盘算“实修分数”。这种“伪精进”如同《道德经》所言“为学日益”,却未解“为道日损”的真义——当夫君抱怨家务繁重、儿子哭诉“妈妈心里只有共修”时,我竟将家庭责任视为“修行考验”。直至2024年10月20日第七轮道德经共修结束时上吐下泻,才惊觉身体在倒逼我反思:“若不能在柴米油盐中修心,万卷经书终是空中楼阁。”
彼时的我,如同《问道心得》中描述的“目盲耳聋”状态:虽每日诵读“上善若水”,却不懂水的“处下不争”是接纳而非逃避。直到向东老师赠予“为道日损”书法作品时,那意味深长的眼神,我才照见自己满身的“精进”实为逃避责任的借口。就像唐僧取经前需破除“我执”,我在伪精进中撞破的南墙,恰是生命觉醒的第一道关卡。
二、担当阶段:从知识搬运工到生命践行者
2024年6月,我担任第72期国学启蒙班幼儿养性3班主班老师后,40个孩子的课堂曾让我累到身心俱疲。赵娜老师的点醒,让我顿悟《道德经》“柔弱胜刚强”的真意:教育不是强硬管教,而是如水流般柔性引导。六实共修教师团队复盘时取得共识:我们的执教状态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心态作祟,只有将所有的相看做是内心的投射,才能练就一颗如如不动的心。这或许就是历事炼心吧。于是徐艳菊老师倾情编排《感恩父母》手语舞。最让我动容的是周文文老师,她自称“没文化”,却让所带小组成为“全勤标杆”,大家用行动诠释“知行合一”是“用生命温暖生命”。
我将“处下不争”用在工作中:主动承包办公室卫生、把评优机会让给同事,曾经紧张的人际关系竟如“春风化冰”。当我不再抱怨“考题太难”,而是以“反求诸己”清单梳理焦虑,那些曾以为无法逾越的关卡,竟化作“历事炼心”的道场。
三、升华阶段:谦小组共修的能量共振
“六实12组是我的娘家”,这句感悟源于2024年6月16日加入团队的瞬间。这个以2025极国学班同修为主力的“谦下不争”组,用行动诠释《道德经》“善利万物而不争”:陈菁老师发心捐赠老家土地给书院;侯瑞华老师每日提醒引领小组成员;周恒芹老师、陈辉翠老师每周带孩子从新沂、邳州赶来;2025年1月黄梅问禅之旅中,12组有13位家人同行;我们在张娟老师房间静坐,体悟“自胜者强”不是战胜他人,而是让个体微光彼此映照。
刘伟老师说:“岁月以相同方式经过每个人,每个人却以不同方式经过岁月”。而12组的“不同”在于将“百步之内必有解药”活成实证:朱广杰老师用培养北大女儿的经验助力教学;刘龙秀老师以专业表格赋能班级管理;我在团队中学会“观云般看待念头生灭”的静坐智慧。当同修们在我焦虑时发来“喝太极米浆了吗”的问候,我终于明白:六实共修不是独行,而是“一群人走得远”的能量共生。
四、突破阶段:毕业行进中的生命突围
2025年4月开始,我们国学班弟子进入毕业课题撰写,期间夫君意外骨折住院、女儿面临中考、儿子一年级的多重压力袭来,我在《问道心得》“打开生命众妙之门”“痛苦拓展生命维度”的启示下,学会用“致虚极,守静笃”的静坐驱散疲惫,在医院陪护时撰写论文,在送儿子路上背诵《道德经》……当女儿看到我在医院边照顾她爸爸边改论文,便主动将英语口语练习录成音频与我互勉。最神奇的是论文答辩结束当日,夫君恰好康复出院——这场持续50天的生命考验,竟以“论文完美收官、家人平安团聚”划上句点。
答辩现场,刘培老师突然念出“感恩郑敏老师”时,我才惊觉团队的温暖早已超越工作:冯仰芝老师、刘培老师、刘龙秀老师改了不知多少遍的问卷;朱广杰老师和陈菁老师不知校对多少遍的论文;魏彩蝶老师孕中期熬夜统一格式;侯瑞华老师送来的肉夹馍……这些细节恰如《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让我在担当中明白:心量不是被苦难压大的,而是在“反求诸己”中主动扩容的。“书院给我们的不仅是智慧,更是穿越风雨的伞”,那些曾以为“熬不过去”的黑夜,早已化作照亮前路的星河。
结语:一语能践处,万卷皆成真
从2024年2月僵坐书院的“心门紧闭”,到2025年6月笑看团队魏彩蝶老师新生命诞生的“心亮眼明”,六实共修的365天让我懂得:《道德经》不是书架上的典籍,而是灶台边的米浆、课堂上的童声、病房里的键盘声。
目前很喜欢静坐与抄经,修自己的定力。先生说,每遇大事有静气。事缓则圆,人缓则安。心平可愈三千急,心静可通万事理,事缓则心静,心静则智慧生,智慧生则能量聚,能量聚则静于变。我终于与先生所言“一语能践,万卷非空”共振——原来真正的修行,是让每句经文从笔尖流入生活,让每个清晨的静坐化作照亮他人的光。这束光,正从彭城书院洒向五洲四海。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 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2组成员、2024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启蒙班主班教师、立志班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