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从彭城到岭南的精神朝圣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一、朝圣之始:车厢里的修行
铁轨延伸的方向,不仅是地理坐标的转移,更是心灵维度的拓展。当徐州晚霞中的屋檐渐渐远去,港澳霓虹下的文化风景渐次展开,我们这群彭城弟子,完成了一场从传统到现代、从本土到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巡礼。这场旅行,表面上是脚步的移动,实质上是精神的返乡。
凌晨五点的绿皮车厢里,铁轨与车轮的撞击声如同远古的木鱼,在晨曦中敲击出清晰的节奏。我在下铺打坐,忽然领悟到《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的真谛。在这方寸之地的晨修中,车厢连接处成了最好的禅房,窗外渐明的天光是最好的经卷。孩童们齐唱的《七子之歌》在车厢内回荡,那清澈的嗓音将整个空间提升至一种神圣的维度。这一刻,我明白了修行不必在名山古刹,正如老子所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真正的道场就在当下,就在这摇晃的车厢里。
午餐时分,同修取出的点心不仅温暖了肠胃,更串联起了同门情谊。看着窗外飞逝的村庄、稻田、树木与山峦,我忽然懂得:这列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流动的道场,是“载营魄抱一”的实践场所。每一个共处的瞬间,每一次眼神的交汇,都在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精神之网,将我们这些朝圣者紧密相连。
二、东方之珠:传统与现代的共舞
踏入香港的第一缕阳光,就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气质。香港太空馆的穹顶下,数字技术将浩瀚宇宙呈现在眼前。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正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生动体现。在太平山顶俯瞰维港,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游轮在碧蓝的海面上划出优美的弧线,现代文明的壮美画卷在此展开。
紫金广场上的《歌唱祖国》合唱,让五星红旗在维港的微风中猎猎飘扬。这一刻,个人与国家的完美融合,产生出震撼心灵的力量。香港大学的参访更让我们看到:哥特式的尖顶与现代化的智华馆和谐共存,正如《道德经》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传统与现代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整体。
烈日下的星光大道,李小龙铜像前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位将中国功夫推向世界的文化使者,其精神正如水一般“善利万物而不争”。夜晚华灯下,对岸灯火勾勒出的城市轮廓,仿佛在诉说着香港这个特殊文化熔炉的故事——既有西方文明的印记,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根脉。
穿过港珠澳大桥,澳门以其独特的文化混响迎接我们。妈阁庙前,闽南风格的琉璃瓦与巴洛克式山墙和谐共处,五百年的香火延续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记忆。金莲花广场上,“盛世莲花”雕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象征着澳门回归后的繁荣与稳定。
澳门博物馆里的回归礼物特展,让人惊叹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北京人民政府的雕塑《盛世莲花》、北京市的雕漆盘《花好月圆》、上海水晶工艺品《申城庆归》、吉林省的木雕《长白情》、天津的迎屏《莲年有余》、河南的玉雕《九龙晷》、重庆的雕塑组合《峡江百年情思》、浙江竹编工艺品《沧海还珠》、香港的巨幅挂毯《繁荣的香港》、辽宁的玉雕《团圆》、广东省的水晶玉雕《九州同心》、安徽的九九归一《回归镜》等,每一件礼物都承载着特殊的情感与祝福。这种物质文化的表达,正是“大制不割”的完美诠释——看似各异的元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整体。
大三巴牌坊前的大合唱,将整个游学推向高潮。当《七子之歌》的旋律响彻广场,周围游客自发加入的场景,让我们亲身体验到文化认同的强大力量。这一刻,1999年回归时的激情穿越时空,在每个参与者心中激荡。澳门这座“上帝之城”,用它的多元与包容告诉我们“和其光,同其尘”才是文化自信的最高境界。
四、圣贤足迹:天下为公的胸怀
孙中山故居的参访,让我们得以近距离感受革命先行者的精神世界。“天下为公”的匾额下,中山先生当年伏案工作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道德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在孙中山先生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故居内简朴的摆设与丰富的藏书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伟业往往始于平凡,伟大的思想常常孕育于简朴。这种精神气质,与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教诲不谋而合。站在中山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们似乎触摸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脉搏,也更能理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深刻内涵。
五、归途沉思: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回程的列车上,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而心中的感悟却愈发清晰。这次游学让我们明白: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正如《道德经》所言“反者道之动”,文化的发展往往呈现出螺旋上升的态势。
此程“游览粤港澳,探访大岭南”主题游学活动,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文化自信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像水一样具有包容万物的胸怀。妈阁庙前的多元信仰共存,大三巴牌坊上的文化融合,都向我们展示着“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秘诀所在。
从彭城书院到港澳胜地,我们带着问题出发,满载感悟而归。这次游学让我们懂得:真正的大道,不在远方,而在脚下;不在他处,而在我们传承与创新的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将这些感悟带回日常学习生活,文化的种子必将在心田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会成长为参天大树。
六、结语:永恒的朝圣
游学虽已结束,但精神的朝圣永无止境。这次粤港澳之行,让我们在时空的交错中重新认识了自己,在文化的碰撞中深化了对传统的理解。《道德经》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最好的文化传承就应该像水一样,既能保持自己的本性,又能适应各种环境,滋养万物而不争。
作为彭城书院弟子,我们应当将这次游学的感悟转化为持续修行的动力。在经典诵读中体会智慧的深度;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的高度,;在文化交流中拓展视野的广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大道之行”的真谛,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从徐州到粤港澳,从传统到现代,这次游学绘就的精神地图,将永远指引我们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我们记住先生“任何时候都要拿到生命的正能量”的教诲,带着这份濠江赠予的觉悟回到彭城,在平凡的日子里继续这场永恒的朝圣。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9-1组成员、福德班班新闻组成员 张玉文。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7月8日。题图为作者与福德班同修在黄埔军校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