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别推荐陈家善老师文章:书院六年修行记(外二篇)

(2025-06-19 21:12:04)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特别推荐陈家善老师文章:书院六年修行记(外二篇)

一、行善积德的书院人

了凡先生在《了凡四训》中刻下的“命由我作”,在书院化作流动的盛宴。廊下的功德箱宛如《道德经》所言“橐籥”,总在月末清点时生出惊喜:不知哪位大德悄然续上桶装水票无名氏为讲堂换上影频更有人默默交纳书院夏日里昂贵的电费……最动人的是新同修报到时,案头总会出现精美的经书——这种超越物质的给予,将善意传向远方。甲辰之年,见非遗手工组杨美玲老师带领巧手们编织花瓶敬献于老子像下经常看到陈淑兰、陈加蓉姐妹俩提前到书院打扫卫生,清理垃圾,净化环境,美化心灵更有穿着红马甲的义工,在签到台、在门前躬身迎接同修们的到来。              

二、墨香里的时空折叠     

汉风先生在讲台上和蔼可亲,掷地有声的话语,总将我们引入“书经即修心”的秘境。六年抄就的经卷堆叠成时光之塔:从《大学》“明明德”的小楷,到道德经金刚经了凡四训千字文朱子家训……应无所住的行书顿悟,直至百米长卷上《问道心得》的工整小楷,如星河铺展。有的同修小楷在抄到“致虚极守静笃”时,忽然洇开泪痕——原来长期失眠的他,在第一百个抄经夜听见了自己的呼吸与大地脉搏共振。书法研修组刘昌盛老师砺练有成,行书洒脱。“上善若水利而不争”这些经卷何止是文字?分明是穿越千年的心印,在雪浪纸上与我们血脉相认。           

三、共修场域的集体觉醒     

十八周年庆典上,三百双手展卷的刹那,时空仿佛被篆香定格:张彬老师的行书如黄河奔涌李瑾老居士的隶书似江南细雨刘昌盛老师的狂草若塞北罡风,却在“道法自然”处汇成水墨交响……这让我想起惊蛰茶会那晚,当众人举盏齐诵“居善地,心善渊”时,窗外玉兰应声而绽。廿四节气茶修已成流动的道场,立春的普洱氤氲着“生生之谓易”的哲思霜降的老白茶沉淀着“归根曰静”的智慧。癸卯大雪茶叙,见九岁小同修将香茗糕点分予众人,忽然了悟《庄子》“薪尽火传”的真意。 

整理六载“善日录”,在书院十八周年钟声里,忽然懂得《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的深意——当我们把“善”字写到第一千遍时,那横竖撇捺间流淌的,早已不是笔墨,而是让九州星月同辉的心光。

 戏韵茶香悟自然(外一篇)

 晨起推窗,小满的日光已裹着麦香漫进书院。檐角悬着的铜铃轻响,应和着教室里萧庆元教授中气十足的嗓音:人生如戏台,生旦净末丑,各安其位方能成戏——京剧的规矩、越剧的柔婉、评剧的烟火气,哪个不是照着天地节律来的?投影幕上闪过《锁麟囊》的水袖、《梁祝》的折扇老教授忽然抚掌笑道:豫剧《程婴救孤》里那句天地之间有杆秤,倒合着《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的章句。满室会心笑声惊起窗外石榴树上的麻雀,扑棱棱掠过青瓦飞走了。

课后踏上公交,玻璃窗将正午的日光滤成流动的金箔。地铁穿行地底时,怀里的《道德经》贴着心跳微微发烫。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四字在脑海中忽明忽暗,恰似隧道壁灯明明灭灭。待到婵之茗茶庄的竹帘前,正遇穿灰布衫的李文献老师捧着紫砂壶迎出来,壶嘴袅袅气混着檐下新摘的艾草香。

申时茶修初启,海拔1800米的生普洱在青瓷盏中舒展,月光白的茶汤里浮沉着苍山云雾。主理人焚起崖柏香,诵读声便随香线攀上房梁: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窗棂外梧桐叶沙沙作响,恍惚间竟似昆曲笛韵。李老师轻叩茶案接道:年轻时读这章总想追索的模样,如今倒觉着,就像评剧《花为媒》里张五可观花,见得草木枯荣本天真,便是见道了。满座恍然,茶烟里的面容都浸着温润的光。

暮色初临时分,茶庄檐角挂起竹丝灯笼。归途地铁穿梭如银鱼,方才李老师演示黄梅戏《天仙配》身段的模样犹在眼前——云手推转间,七仙女的水袖竟与茶道凤凰三点头的注水手势殊途同归。手机震动,书院同修发来晨间讲座的速记照片,张教授板书上的戏如人生四字墨迹未干,映着茶席间《道德经》泛黄的笺注,忽然懂得老子所谓周行而不殆的深意。

小满物致于此得盈,归家推窗,见弦月已斜挂东南。案头普洱余温尚存,恍惚听得戏韵茶香在夜风里细语:天地大戏场,且作个知进退、守静笃的角儿罢。

槐颂道韵(外二篇)

窗外的槐花又开了。细碎的白瓣跌进砚台,在墨汁里洇出一圈圈涟漪,恍惚间又见母亲踮着小脚打槐花。竹竿轻轻一磕,雪沫子便簌簌落满粗布围裙,惊醒了蜷在枝桠间打盹的蝉——这景象总让我想起《道德经》中“大巧若拙”的箴言母亲不识字,却用最朴拙的劳作诠释着天地至理。    

那年参军,行囊里沉甸甸塞着母亲千针万缕纳的千层底。父亲蹲在门槛抽旱烟,火星明明灭灭映着沟壑纵横的脸,烟锅磕在青石上的脆响,是记忆中最后的送别。老家木门正对淮河千帆,背枕洪泽湖万顷烟波,丘岭地上散落着下草湾猿人磨制的石器,义门陈氏祠堂的匾额在暮色中泛着幽光。母亲往我衣袋缝进家中仅有的两枚银元,针脚密得能兜住整个春天的雨水,恰如泗州陈氏族谱里“勤俭继世”的祖训,把绵长岁月都纳进方寸经纬。     

从淮河畔接双亲至彭城尽孝,云龙湖畔的粼粼波光里,母亲哼童谣的调子与湖水应和。父亲递橘子的手上,煤灰皴裂的纹路如洪泽湖老堤的沟壑,令我想起书院汉风先生曾经诠释的“水利万物而不争”。他们一生未曾读经,却活成了《道德经》的注脚——母亲做豆腐的水磨声暗合“柔弱胜刚强”之道,父亲劈柴的节奏里藏着“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韵律。    

祠堂的月光漫过族谱新修的墨香,供案粗布浸着淡淡槐香。孙儿临《道德经》的宣纸被风掀起时,那些藏匿在补丁里的银元、混在咸菜里的煎蛋,忽然都化作“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的篆文。我在书院晨读时,总把“六实”修习的笔记压在母亲织的粗布下——实修时观想她灶前添柴的身影,实悟处看见父亲烟袋的火星在《道德经》章句间闪烁。    

今晨扫墓归来,孙辈将槐花别在我霜鬓。他们腕间传承的银镯碰响清音,恰是母亲嫁妆与书院编钟的共鸣。山风掠过下草湾遗址的陶片,我听见四百万年前先民敲击石器的脆响,混着三十年前的水磨声,在淮河与黄河交汇处,将“道法自然”的永恒教诲,织进生生不息的春泥……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中华经典研修9-1组成员、志愿者协会义工、福德班教委会委员、福德班书法组顾问 陈家善。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6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