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静坐有了全新的认知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5月25日星期日午后,又到了子衿学堂上课的日子,刚从外地回到家中的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上课了。那时的我咳嗽感冒、声音嘶哑、浑身乏力,身体告诉我别去,但内心却有着去书院的强烈愿望。就这样午后两点我坐在了子衿学堂的禅修课堂里。也就是这堂课,使“禅定静心”与“《道德经》智慧”产生了神奇的链接,开启了一场身心灵的奇妙旅程。
当天,为我们授课的是优雅闲适的王彩云老师。她是一位资深的瑜伽禅修老师。她告诉我们正确的禅修静坐方式:首先要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如果定力够,随处皆可),让身心能放松下来。坐姿可采用双盘、单盘或散盘,腰背挺直,不僵硬也不松懈,下颌微收,头顶如被丝线轻轻牵引。双手结印放于腿上或者自己感觉舒服的地方,轻闭双眼,用鼻子自然呼吸,吸气时将两肋尽力向外打开吸满氧气,然后向后背转移直达百会穴。然后缓缓呼气两肋下收、收腹呼出浊气,完成一个呼吸。这个过程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尽量延长呼吸时间但不刻意控制,当杂念出现时,不评判、不执着,只是轻轻将注意力带回呼吸,让身心从外界喧嚣回归内在宁静。
王老师说:在禅修静坐中,身体会逐渐从紧绷变得松弛,可能会感受到身体局部的温热、打嗝、发麻、流眼泪、流鼻涕等微妙变化。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必在意。在心理上,初期杂念纷扰,随着练习深入,内心逐渐澄净,会体验到平静、祥和,甚至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与安宁,仿佛心灵得到了深度的滋养与洗涤。
聆听了王老师的讲解,老师们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进入禅修静坐状态。王老师微笑着告诉大家,今天这堂课静坐不是重点,解决静坐中遇到的困惑、问题才是重点。只有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自然就会豁然开窍。这下本来寂静的课堂一下热闹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纷纷说着自己的困惑不解,说得最多的是在静坐中容易昏沉、睡着------怎么办?
王老师给出答案:1、择合适的姿势:确保身体姿势端正、舒适且稳定,比如采用跏趺坐,可在臀部下方垫上合适高度的坐垫,使脊柱自然挺直,不松懈、不弓腰驼背,有助于保持警觉。2、专注呼吸: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气息的进出,可默数呼吸次数,从1数到10,再重新开始,有助于集中精神,避免杂念导致昏沉。3、树立正确心态:明确禅修目的,增强修行的意愿和决心,提醒自己保持警觉,克服昏沉。随后大家又讨教了许多,比如如何保持挺拔的身姿、优雅的姿态、端庄的行为等等,两个小时的课程不知不觉就结束了。
当晚收拾好一切,诵读一遍《道德经》我就开始坐在蒲团上按照老师的教授方法静坐。起初呼吸还不太顺畅,呼吸时气流总会被绊住,不通畅,经过调正呼吸频率,渐渐通达顺畅起来,内心也逐渐平静不急躁了,后背也开始发热,感觉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愉悦与安宁。
随后几天我都会认真静坐,也终于明白了静坐与《道德经》之间的联系。进入六实活动三年,静坐一直是我的弱项,一直三天打鱼七天晒网,因为从内心抗拒这项功课,总认为研修《道德经》同静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是通过这几天的静坐,我如大梦初醒般,清醒地感受到禅修静坐与《道德经》智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盘坐在蒲团上,看似只是保持静止,实则开启了一场与《道德经》智慧共振的奇妙旅程。禅修静坐的正确姿态,恰似《道德经》中“致虚极,守静笃”的具象化。通过静坐让我去掉因外界而产生的迷惑,让内心得到一次新的洗涤、新的开始、新的绽放,把躁动不安的内心重新格式化。
静坐时挺直的脊柱,是让我持守内心的中正坚定,不向焦虑与浮躁低头;放松的肩膀与微收的下颌,暗合“弱其志,强其骨”的智慧——不执着于妄想贪欲,要谦和处下、顺道而为,要体魄强健、信念坚定,通过内外兼修,让精神内核愈发坚韧,此之谓“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呼吸间感受气息的进出,如同体悟“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中无穷无尽、生生不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这让我在日常焦虑时,在呼吸间觉知自己、完善自己,找回内心秩序,训练自己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点一滴把自己雕琢成道器。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智慧,在禅修中有着深刻体现。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棘手问题,比如与孩子意见不合、与爱人发生争吵,若能保持禅修时的平和心境,便能如流水般灵活调整思路。不执着于“我一定要赢、我是对的”的执念,而是以包容、柔韧的态度沟通,往往能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就像水绕过礁石,看似妥协,实则达成目标。
禅修静坐与《道德经》的结合,就像随身携带的智慧锦囊。在挤地铁的烦躁时刻,在修行懈怠时,都能从中感受到力量。这种修行不是远离生活的避世,而是让我们带着清醒与慈悲,在生活的褶皱里,照进智慧的光芒,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过成通往心灵自由的修行之路。
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师长,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组成员、2021级国学班弟子、子衿学堂弟子、古琴研修班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