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谷雨茶会上,《红楼梦》中那个醉卧芍药裀的史湘云,带着一身名士风流穿越时空而来。这个父母双亡却活得恣意的姑娘,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课题。
史湘云教会我们的第一课,是关于"人情"与"自立"的辩证法。她虽靠着贾母这棵大树得以栖身大观园,但真正赢得众人喜爱的,是那份"是真名士自风流"的真性情。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我们——与其耗尽心力经营人脉,不如先修炼自己。就像先生说的:"外部的条件再好,也不如把自己修好更有价值。"
那个大说大笑、烤鹿肉、喝醉酒的女孩子,用她鲜活的生命演绎着性格的多元。她的豪爽不同于黛玉的孤高,也异于宝钗的圆融,恰似先生所言:"不必计较他人的寸短尺长,而要不断扩大自己的心胸。"这种包容不是妥协,而是对生命多样性的敬畏。
最触动我的,是先生对"天性-秉性-习性"的剖析。湘云那些脱口而出的"不过脑子"的话,何尝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未经省察的习气?那五个关键词如醍醐灌顶:打开心量接受差异,用包容化育冲突,最终达到和谐共生。先生这哪里是在说红楼?分明是给现代人的心灵开处方。
当谈到湘云未遇圣贤教育的遗憾时,屏幕前的我突然眼眶发热。在这个能随时聆听圣贤教诲的时代,我们若还虚度光阴,岂非辜负了这莫大的福报?先生那句"珍惜,珍惜,再珍惜",像谷雨时节的布谷鸟鸣,催促我们抓紧生命中的耕种时节。
此刻窗外春雨淅沥,想起先生谷雨寄语:农人知时节而播种,修身者更当时时精进。史湘云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最美的姿态,不是活成别人眼中的风景,而是活出自己本真的模样;人生最大的圆满,不在于遭遇多少幸运,而在于能否在每一个当下,都播下觉醒的种子。
正如先生所言:"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当下,愿我们都能像湘云那般率真,如农人那般踏实,在红尘中修得一颗光明心——亮天性,化秉性,去习性,让生命如谷雨后的秧苗,日日向光生长。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2025级国学班弟子、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
蕊静。邮箱收稿日期:2025年4月2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