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谷雨话养生,素食智慧启新篇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活动 |
暮春回望,雨落成诗。谷雨过后,春意阑珊。4月23日,又一个周三,又到了书院福德班正常上课的日子。为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倡导科学健康生活方式,书院特邀中国烹饪大师、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张世欣教授,为福德班长辈们分享了《素食里的中国智慧》。本次讲座围绕“如何正确饮食”“素食与慢性病防控”等热点话题展开,张教授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营养学,为福德班的长辈们提供了一场兼具文化深度与实用价值的健康盛宴。
一、从食材到生命能量:素食的哲学与科学
张世欣教授首先从“能量食材”与“劣质食材”的区分切入,强调食材选择对生命能量的影响。张教授强调能量食材,那么什么是能量食材呢?天然未深加工的,他以大米为例,吃要吃糙米。张教授在素食讲座中强调“原生态与大自然的融合,拒绝添加剂”,提倡选择未经工业加工、保留天然营养成分的食材,如全谷物、新鲜蔬果、豆类等。这类食材被认为具有更高的“磁场能量”。
张教授还强调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要与“食物对话”,以达到心理与生理的联结。张教授在素食菜品设计中提到“文化性”与“艺术性”,可以延伸为通过烹饪和用餐时的专注态度,增强对食物营养价值的认知与尊重。这种心理暗示可能通过调节消化吸收功能(如促进胃酸分泌)间接提升营养利用率。
二、疾病之源与预防之道
首先、饮食与身心的双重调适。在探讨“病从何来”时,张教授结合中医理论指出,现代人疾病多源于饮食失衡与能量淤堵。他以《黄帝内经》中“脾胃为后天之本”为依据,强调素食对养护脾胃、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并指出现代人饮食中油大盐大、添加剂超标等不良习惯。针对预防疾病,他提出“三调法则”:调饮食(净化:把油、肉、糖彻底断掉)、调情绪、调作息,倡导通过科学素食与身心和谐实现“治未病”。
三、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素食背后的中华精神
作为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张教授特别剖析了素食背后的哲学内涵。他引用孟子“见其生,不忍食其肉”的恻隐之心,以及宋儒程颐对“动物非为人食”的反思,指出中国素食传统不仅关乎健康,更承载着“仁爱万物”的伦理观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他呼吁大家重新审视素食文化,将其作为连接传统智慧与可持续生活的桥梁。
四、
一场能量满满的课程分享结束后,学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一位长辈感慨道:“原来素食不仅是餐桌上的选择,更是修心养性的法门。”希望大家携手并进,紧跟书院的脚步,在教委会与班委会的带领下,我们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一起走,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图文/彭城书院福德班新闻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