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场茶会让听众沐浴了贾宝玉的神性之光
标签:
文化 |
分类: 汉风讲学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2025年2月18日这个星期二,书院迎来了雨水节气,这是大自然给予人间的温柔馈赠。窗外虽不见雨丝飘落,可汉风先生主讲的这场线上茶会,却恰似一场甘霖,润泽听众的心。在传统文化的长河里,雨水落下,干涸的土地得到滋养,沉睡的种子开始萌动,世间万物都在这一场春雨中迎来新生的契机。雨水不仅是气候的转换,更是希望的象征,它代表着生命的复苏,预示着所有的美好都将破土而出。
每逢节气更迭,彭城书院的二十四节气茶会便成为众多文化爱好者关注的焦点。十八年的时光流转,无论严寒酷暑,每至节气当晚六点,书院的大门都会敞门迎客,茶道研修中心老师烹茶待客,迎接着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七点,汉风先生的讲学准时开场,十八载如一日,从未中断。这样的茶会,早已超越了世俗聚会的意义,成为了传承文化、启迪心灵的精神殿堂。
在这方虚拟却满溢温情的空间里,汉风先生将目光聚焦于《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一经典人物,展开了一场关于“贾宝玉的人性与神性”的专题讲座。先生在开场便强调,书院的所有活动,都旨在让大家在文化的熏陶中增能长慧。鉴赏《红楼梦》中的人物,不是简单的文学欣赏或人物个性剖析,而是从修身的角度,借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感悟自己的人生轨迹,唤醒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先生先讲述了两个令人唏嘘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子因痴迷《红楼梦》、心系贾宝玉而香消玉殒。这看似荒诞的情节,却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这部著作的痴迷,以及对书中人物情感的深深投入。先生感慨,很多人读《红楼梦》,只是沉浸在表面的情感纠葛中,未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深意。真正读懂《红楼梦》的人,会明白“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爱情不应只是狭隘的占有,而是相互成就、彼此祝福。而贾宝玉的爱,正是摆脱了世俗的贪婪与占有欲,展现出人性与神性交融的光辉。
贾宝玉,作为《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复杂而又独特。在世俗的认知里,贾宝玉却被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在他的父母眼中,他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在世俗之人看来,他“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先生深入剖析,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贾宝玉是一个充满了叛逆精神的贵族公子。他厌恶封建礼教的束缚,对功名利禄嗤之以鼻。他尊重女性,在那个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他视女子为水做的骨肉,男子为泥做的骨肉,与姐妹们相处时,尽显温柔体贴、平等相待。他的喜怒哀乐,都与身边的人紧紧相连,他的多情、他的纯真,都展现出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先生接着说,贾宝玉又有着神性的一面。曹雪芹用两首《西江月》,精准地概括了世人对贾宝玉的误解。然而,当我们拨开这层世俗的迷雾,便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缺点”,正是贾宝玉叛逆精神的体现。他对科举功名的不屑,对封建礼教的反抗,恰恰反映出他对自由和真善美的追求。他视那些热衷功名利禄之人为“禄蠹”,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净与善良,这种不为世俗所动的坚守,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曹雪芹深知世人会以俗眼看待贾宝玉,所以在书中借贾雨村之口提醒读者:要读懂宝玉,需多读书识事,有格物致知之功、悟道参玄之力。因为贾宝玉绝非世俗之人所能理解的“狂、疯、痴、呆、傻”,他是心怀大仁、大爱、大智慧的仁者、圣者、佛者。他关心身边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唯独将自己的得失置之度外。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次关怀,都源于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慈悲,这种纯粹的利他精神,正是神性的体现。
先生在解读中指出,贾宝玉对世间万物的尊重与关爱,展现出他内心深处的平等意识。他与燕子对话,与鱼儿交流,在他眼中,万物皆有灵性,生命皆平等。这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逐渐缺失的。我们常常忙于追逐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身边每一个生命的存在意义。贾宝玉的行为提醒着我们,要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每一次相遇。
最后,先生发出“我是谁?谁是我?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人生之问。这几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问题,如同一记警钟,敲打着每一位听众的心灵。我们来自天地自然,如同尘埃、种子,在这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像女娲补天的石头一样,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即使无法去补天,也要在平凡的生活中,成为照亮他人的光。先生借由这些发问,告诉我们要随着万物一起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再次绽放光彩。就像这雨水节气,万物在春雨的滋润下苏醒,开启新的生长旅程,我们也应在对经典的研读和对人生的思考中,获得新生,共同迎接人生的“春暖花开”。
感谢先生带来这场思想的盛宴,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收获了别样的滋养。茶会在听众之中,特别是书院师生的内心深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南通分院的亚玲老师说“先生今晚的讲解,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宝玉身上的光明与温暖。被俗世之人误读的宝玉,其起心动念皆无我!他对女性尊重且悲悯,他视女子为‘水做的骨肉’,这种情感不是简单的‘情痴’,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共情,是对生命本源的敬畏,是佛家的‘慈悲’,是道家的‘玄同’,是超越个体欲望、以众生之苦为苦的无差别的宇宙之爱!今晚先生再次语重心长地让我们慎重对待两性关系,因为是两个生命体能量的纠缠!先生讲得克制,讲得隐晦,讲得得体。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对于各种应该护持的善、戒,世人早已失了敬畏,继而就会破坏自然的灵气,使得天地正气失衡,最终人类恶果自尝,看似天灾,实则人祸!
西安的煜徵老师在当天的日志中说:“今天认真参加了书院的雨水节气茶会。听到这已经整整举行了427场,真的太震撼了。汉风先生分享了《贾宝玉的人性与神性》专题讲座。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第一主人公,是曹雪芹满怀理想和激情,倾其心血和才力创造的艺术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全新的不朽典型。汉风先生曾应邀在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多所大学解读过贾宝玉人物形象。在先生看来,从世俗的角度看 贾宝玉是一个孽根祸胎,但是如果将慧眼打开,宝玉则是一个具有仁爱之心,慈悲之心的神,宝玉的人性里闪烁着神性的光辉。今天因为先生的深刻解读重新认识到了这一有情有义有才的人物。从天而降的水、落地而生的物,一场雨,天地开始了对话,春天也坚定了前进的步伐。感恩一切遇见,一个故事、一个人物、一个春天都在徐徐盛开……”
远在澳洲的艳秋老师与爱人蕊静老师几乎是每场茶会都要通过线上直播或者回放录音的方式参加。她在2月20日的六实打卡感悟中说:“继昨天第二遍聆听先生讲贾宝玉后,今天我再一次聆听先生对贾宝玉的讲解,对贾宝玉的认识再一次提升。一是贾宝玉的叛逆而又纯真,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二是善良而又谦卑的态度,让我从中明白了为人应有的品德;三是大度而又无我的智慧,让我燃起敬佩之心。他以自己不为俗人所理解的言行,诠释着什么是真爱与无我……先生说,读经典,是站在圣人的肩膀上,直接对接圣贤的智慧。我们读别人的故事,要悟自己的人生。我们的精神与灵魂从哪里来?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要到哪里去?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先生给了我们答案:我们每个人的生命的注册地不在地球,我们的一生只是来考生命大学的,我们考过了才能拿到回归大道的通行证,才能回归自己美丽的故乡。愿未来我们也能像贾宝玉那样,把自己神性品质留给子孙后代,而自己能够自豪的回归美丽的故乡!”
据悉,在乙巳年余下的22个节气茶会上,汉风先生将继续“《红楼梦》人物鉴赏”系列讲座,从小说中撷取22个人物,包括金陵十二钗、贾母、贾政、刘姥姥等,带领听众走进他们的世俗生活与心灵世界,从中汲取人生觉醒与生命成长的正能量。让我们满怀期待,迎接下一场惊蛰茶会的到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