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静能愈三千疾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最近一段时间,工作繁杂,感觉身体有些不适。于是在周末加班的一天早晨,先去看中医,一进药店,店中的古琴声便萦绕耳边,感觉神清气爽。稍稍等待后便请大夫为我把脉,结果说我的身体确实是需要调理,心悸、失眠、气血不足……和我终日加班,压力大,活动量少是分不开的。大夫说,心力不足,气血自然不充盈,我点头称是。
大夫指了指压在底板下的一张字条“心静能愈三千疾”。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我们日常的紧张情绪会影响自己的思维和情志。心动神疲,心如果常常为外物所动,犹如奔马驰骋,久而久之就会疲惫困倦,精气神就会损耗。实际上我们现代人日常的营养是足够的,伤人气血的反而是神疲,是情绪。起心动念,忧思烦闷,都是在消耗自己的心神。其次就是生活,比如熬夜,过多的欲望追求,自然会身体亏虚,精神疲乏。
我问大夫,那怎样才能补充自己的损耗呢?大夫说,其实最需要补的不是营养,而是补“漏”,比如一个水杯,如果底下有洞,那么往杯子里倒再多的水又有什么益处呢?所以补漏就应如《黄帝内经》所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另外在情绪方面,需要守住中和,正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大夫一番话,使我受益良多,感觉不仅仅是身体而且在心灵上也得到疗愈。再看大夫所开方剂,都是些补益肝肾、静心安神的草药,不名贵甚至有几味,比如桂圆、大枣、山药、茯苓的是平时就可食用,但是配伍得当,令人信服。我一直相信中医,认为中医药是国家的瑰宝,中医中的医和药密不可分,方子开的得当还需要药材疗效支撑,于是我就在这里抓药,请药店代煎。
其间我想,医生不仅在医治病人的身体,同时也是在疏通病人的心理,就如同中国文化的核心儒释道三家其实讲的都是关于心性的学问,无不在心上做功夫。儒家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佛家讲戒定慧,道家讲“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清静、无为。”
文化之外,个人的修为也离不开自己的本心。世间万物的外在形态是变化无常的,唯有内在的本质是永恒的。生活日久月深的磨砺,终将会成就我们内在的修行,一个人的外貌可能会衰老,但是如果拥有高尚的性格品德、精神气质,我们的外表就会熠熠生辉!身体的疾病是归根到底都是内心的苦痛引起的,那么我们爱惜身体的同时更要爱护自己的本心,不假外求,身心归位,向内关照,向内用功。不再让精神流离失所,让内心慢慢安定;余生,做一个善良、朴实、由内而外散发温暖的人。
在此感恩书院,感恩先生和师母,感恩各位老师。让我们共同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组成员、书院志愿者协会义工、启蒙班教师 王宇。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