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先生曾写过一篇“子夜随笔”,名为《三位“女先生”》。文中写到这三位“女先生”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出身书香门第、在童年接受国学启蒙教育、青年时期进入名校或结缘明师、婚姻皆属于才子佳人型而且始终不渝、一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荣辱不惊恬淡自然。最重要的一点,她们都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都有着水一样的“柔弱”之德、月一般的思想光华。她们是杨绛先生、叶曼先生和叶嘉莹先生。她们身上都有着德性、知性和柔性。
汉风先生表示这样的女性不仅风华绝代,而且寥若晨星,甚为可惜。杨绛先生和叶曼先生已经作古,叶嘉莹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更令人痛惜的是,三天前,11月24日,叶先生也与世长辞了,享年100岁。25日,天津天塔点亮,为叶先生送别,缅怀这位永远离开了我们的大先生。塔身上不时滚动着两句诗歌:“遗音沧海如能会,便是千秋共此时”“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
叶嘉莹先生走了,可她留下的一切,就像深深扎根在生活土壤里的老树根,稳稳地滋养着这片文化的厚土。
起初知道叶先生,是在一本旧书里,纸张泛黄、边角卷起,字里行间都是她对诗词解读的“唠叨”。没有华丽噱头,一句“诗,是咱们祖先在日子里咂摸出的滋味,藏着他们的悲喜、盼头”。直白又劲道,把唐诗宋词从神坛拉到跟前,让年少的我们懵懂觉得,诗词不是高阁展品,是能暖人心窝、解人忧愁的老友。那时候,不懂啥是“大家风范”,就觉着叶先生像家里长辈,一心盼着咱多懂点诗词的好。
再后来,听闻叶先生身世,乱世里摸爬,背井离乡,亲人离散,生活摔打没个完。换旁人,早被愁苦淹没了,可叶先生不,攥着诗词当“救命稻草”。课堂上一站,还是挺直脊梁,目光灼灼讲着李白的狂放、杜甫的沉郁,声音不激昂,却像冬日炉火,有稳稳当当的热乎劲儿,把诗里那股子坚韧、豁达熨帖到学生心坎。“在诗词里,有古人熬过来的精气神,咱接住,就不怕风雨。”叶先生此言,落地有声,透着和旧时光对话、再把力量递出来的恳切。
看叶先生暮年,奔波各地,退休金捐了,积蓄掏了,就为多开一扇诗词传承窗。旁人劝“该享享清福”,她笑答“诗词传下去,福分才大”。没豪言壮语,朴素得像田间老农守着庄稼,守着心里最要紧的“收成”——让古典诗词香火不断。
如今,叶先生离去,可她常提的“弱德之美”像枚文化种子,在人心头发芽。街头巷尾,孩子念诗声里有她影子;校园课堂,师生探讨诗意有她余音。她一辈子,没求惊天动地,不过是在诗词窄巷默默踱步、深耕细耘,把古人的诗心捧给今人,砌成一道接通古今、抵御浮躁的“文化墙”。咱缅怀,是记着她的质朴坚守,沿着那脚印,也去诗词里寻生活真味、民族精魂,护好这祖宗留下的“传家宝”。感恩所有的遇见!感恩书院!
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先,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15组成员、南通分院暨笃行书院骨干义工、公益国学启蒙班教师
亚玲。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11月28日。此文为亚玲老师11月27日的日志感悟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