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位“女先生”全走了

(2024-11-28 07:46:52)
标签:

文化

分类: 汉风博文
三位“女先生”全走了

【编者的话:2024年11月24日下午,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叶嘉莹在南开大学逝世。几个月前,她度过了100岁生日。南开大学发布的讣告这样描述叶嘉莹的成就:“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国际著名教育家、诗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叶嘉莹此生,见证了百年历史,也历经了多舛命途。她是真正的师者、名副其实的先生。她尽毕生之力传承中华诗词精髓;她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她的家国情怀与诗教精神。2022年9月16日,汉风先生在第138篇“子夜随笔”中,以《三位“女先生”》为题,记述了杨绛、叶曼、叶嘉莹三位女先生的人生及其对他的影响。那一年叶嘉莹先生98岁。而今,叶先生也与世长辞了。我们在此重发《三位“女先生”》这篇文章,以表达以汉风先生为代表的全体彭城书院人对叶嘉莹先生的哀悼、缅怀与敬意。汉风“子夜随笔”(138):三位“女先生”

“先生”一词出现的很早,但称一位女性为“先生”时间并不算很长。先生是古人对德高望重者的敬称,也用来表达对读书人的一种尊称清末以来大家不仅先生来称呼自己的老师,而且将一些有民族责任感强烈爱国心的人称为先生,比如梁启超、鲁迅胡适之等,以此表达对他们的赞誉

在近现代,也有一些女性被尊称为“先生”像宋庆龄、何香凝林徽因、许广平等等。为什么要称呼她们为“先生”呢?因为这些女子不仅在学识、涵养、才华道德境界等方面巾帼不让须眉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很受人的敬仰和尊重。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中科院发给的贺信中,“先生”。

女先生很多,我要说的是对我个人影响较大的三位。第一位是杨绛先生。知道杨先生是因为她的先生钱钟书。大学时代,我最崇敬的学者就是钱钟书,当了解到钱先生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有“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美誉,就下定决心要“横扫师大图书馆”。也许是爱屋及乌,因为崇敬钱先生,就自然延及到他的太太。

当我了解到杨绛先生的身世、才华,拜读完《洗澡》、《将饮茶》等著作之才知道杨先生和钱先生不仅举案齐眉,而且旗鼓相当,只是杨先生更加低调而已。杨绛先生不仅出版过很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还通晓多国语言,翻译了巨著《堂吉诃德》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也是世人眼中智慧超拔、风雅绝代的真文人。她的文字一如她的个性,清净自然、朴实无华而又意蕴深远,总能给人以温暖光明和力量。汉风“子夜随笔”(138):三位“女先生”

1969年,杨先生和钱先生一起被下放至河南接受改造,改造结束后,她写下了《干校六记》。这本看似云淡风轻的散文佳作,其实写的都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杨先生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写出人生低谷时的种种际遇,以娓娓道来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再那个年代的荒诞经历。那些在他人愤愤不平的过往,却都被她内化为滋养生命的养料,随缘就份,宠辱不惊,淡然自处。

1997年,杨先生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先生也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耄耋之年的她孑然于这苍凉的尘世。但是,无论经历多大的苦难和打击,她都没有迷失过生命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贯的平和淡定、悲喜自洽恬然自适。她在100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先生活到105岁才离开人世。她对生命的看法是“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于禽兽无异。”她主张“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从忧患中学得智慧,苦痛中炼出美德来。”她告诫我们“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回望百年人生,俯瞰这个到处充满着竞争、斗争、战争的人间,她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是的,无论命运给予她的是狂风骤雨,还是和风细雨;无论是面对时代的大江大河,还是最终归于生命的涓涓细流,她都能清醒通透地面对一切境遇取舍有度,进退自如。这样的女,不仅活出了顶级智慧,更活出了万千气象。一声“先生”,她当之无愧!

    汉风“子夜随笔”(138):三位“女先生”

  与杨绛先生相比,叶曼先生并没有被很多人所熟知。她晚于杨先生三年来到人间,迟于她一年离世,享年103岁。叶先生幼承庭训,六岁以《左传》开蒙,1935年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之先生特别录取,就读北大。大学毕业后,叶先生作为大使夫人辗转于多个国家,后旅居美国洛杉矶,成立“文贤学会”,在海外传播中华文明。特殊的人生经历,给了她审视中华文化的特别视角。

    后来,叶先生终于有缘在北京生活了几年,并创办了“文贤书院”。在谈及创立书院的初衷时,叶先生说“想把隐在社会里的高人网罗在一起,共同复兴国学。要不然将来,孩子们就不会读古书了。”为了表示决心,她还把洛杉矶的房子卖了。她“打算先讲《三字经》和《千字文》,这两个能读通,国学的开蒙已经没有问题了。”她想好好盖个像样的书院,作为国学发扬地,名字都起好了,她说这是自己唯一能够替国家做的一点事情了。

 一个一生漂泊海外的学人,依依不舍的是自己的祖国,念念不忘的是利用一切条件传播祖国文化。2007年,时年93岁的叶先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怀揣着对中国最深刻的认知和最真挚的情感,对中国的未来做出了预测。她说,只要给中国和平与安定,最晚到2020年,中国一定强!她希望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学好传统文化,传承好华夏文明,准备迎接一个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叶先生讲话的这段视频现在在网上广泛流传。这验证了她非同寻常的智慧与力量。汉风“子夜随笔”(138):三位“女先生”

叶先生在预测中国的未来时,语气中洋溢着着喜悦与自豪,那时她已经90多岁了,但她对生死是如此淡定从容、通透达观。她说“我随时随地准备死,但是我每一分每一秒钟我不浪费,尽量利用它,时时可死,步步求生。”时时可死——这是把自己的生死彻底放下了!步步求生——这是把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尽心拿起了!这样的人就是老子所言的“外其身而身先,后其身而身存”的人,所以寿高百岁,身无病痛,离世的时候自在安详。一声“先生”,她当之无愧!汉风“子夜随笔”(138):三位“女先生”

前两位先生都已经圆满的走完了自己的地球之旅。而第三位先生今年98岁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活跃于古典诗词领域。她出身于书香世家,好像是专门为弘扬中华古诗词而来,所以从小就和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期间,她的专业是古典文学。毕业之后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并推动古典诗词走出国门,在海外掀起了一番学习中国文化的她和叶曼先生一样,晚年回到祖国,集毕生的学识、经验与智慧,致力于中华古典文化的弘扬。

2018年和2019年,她曾先后两次向南开大学捐款达3568万元,用于支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事业。2020年,她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殊荣。组委会在给她的颁奖词中说:“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你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这位先生就是倾尽毕生精力,只做弘扬中华古典文化这一件事的叶嘉莹先生。

叶先生流离奔波一世,但是任何在外人看来糟糕至极的境遇,都没能改变她以古典诗词为介唤醒世道人心的初衷。1924年夏天,年仅16岁的她写了一首《咏荷》诗:“植本出蓬瀛,淤泥不染清。如来原是幻,何以度苍生。”荷花从淤泥中生长却不沾染污秽,就像佛法中的菩提一样,从生死的烦恼中诞生又从生死的烦恼中解脱。年少的她已经在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

抗战期间,叶先生沦陷在当时的北平,考上辅仁大学后师从著名学者顾随先生,结下终生难忘的师生之缘。在海外漂泊了大半生的叶先生于2013年正式回国,定居南开,主持诗词研究。叶先生饮水思源,知恩报恩,以老师晚年名号“驼庵”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感念恩师,奖励后学。

叶先生一生命运多舛,少年丧母,青年历经战乱和政治迫害,人到中年其长女与婿以车祸同时罹难……但是挫折与苦难不仅没有削弱她的意志,反而被她转化为自己成长的资粮。她说,“不管外边有多少苦难,我都可以承受,而我的内心、我的持守也不会因此被打乱,我不需要在深山隐居就可不被打扰。”每当她身陷困苦之时,正是她热爱的古典诗词让她心如止水,静若安澜。一世多艰,寸心如水——这刻在迦陵学舍月亮门两侧的一副楹联,昭示着叶先生非凡的人生经历与高洁的操守。

我看过一档叶先生的访谈节目,在那里她谈到了古典诗词对自己的影响。她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但苦难之中,人还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如果不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上对不起古人,下对不起子孙。她说:我知道我虽然老了,但对我的理想、感情还是有痴心。我相信只要有种子,不管是百年千年,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诗词一定会开出花结出果来的。”如今,叶先生将至期颐之年,但为了让诗词走入更多人的生命,她仍然在坚持辛勤工作。她说“我想在我离开世界以前,把即将失传的吟诵留给世界……”汉风“子夜随笔”(138):三位“女先生”

    写完三位先生的故事突然发现,他们有那么多相似的地方:出身书香门第、在童年接受国学启蒙教育、青年时期进入名校或结缘明师、婚姻皆属于才子佳人型而且始终不渝、一生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荣辱不惊恬淡自然。最重要的一点,他们都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都有着水一样的“柔弱”之德、月一般的思想光华。只可惜这样的女性不仅风华绝代,而且寥若晨星了。杨绛先生和叶曼先生已经作古,叶嘉莹先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但是,我看到有很多女性正在循着她们的足迹成长;我相信在将来会有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女先生”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大地上。这是女子之幸,也是男子之幸,是一家之幸,更是一国之幸!

     汉风 2022916日子夜 于静笃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