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身要向内求而不向外求

(2024-09-13 21:39:36)
标签:

文化

分类: 心得感悟

修身要向内求而不向外求

机缘巧合吧,八十七岁的老母亲因为跟我一起听了先生的讲课音频很是钦佩先生,于是从第七轮道德经》共修第一天起,我每天都发音频给母亲。八月是开放月,也是《道德经》第七轮共修开始的时候,我们有时也一起探讨听完的感悟刚好昨天看到曹班长发到群里的通知让我来分享先生第四章《道德经》共修文稿的感悟,于是就把当天分享的感悟总结成八月的每月一信

 今天下午又把先生的音频文件打开听了两遍,说实话,这已经是我第4次参加《道德经》81章共修之前每次听先生的,当时也很入心,有些道理自认为也听进去了,但过不了多久又好像忘记了进入示范组以来,看到组里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我一直很有压力,但我知道压力也是动力。下面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读这一章感悟吧

这一章本来让我觉得有点虚无缥缈,不太好理解,听完先生对这一章的分享,让我明白了道很深远,是万物的本源。包容万物,如同水流一样冲刷涤荡万物,万物都受其影响,但是我们在生活运用中很难做到举一反三,无法感悟掌握所有的自然之道。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遇到问题不能只想解决办法,只有找到问题的核心,才能慢慢找到解决之道。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大家往往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地位的提升,却忽视了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先生曾经提醒我们,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并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和谐与平衡。“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无论我们拥有多少物质财富,如果内心空虚,那么这些财富也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相反,当我们学会像“道”一样,保持内心的空灵和宁静,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为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做出更有意义的贡献。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四句话让我明白了修身要向内求而不向外求,向身求而不向物求调整好自己的心念,清净自己的内心去除掉自己身上的负能量,比如傲慢、怨气、嫉妒等等大家都知道,我们小时候削铅笔,笔尖越尖越容易断掉,做人也是如此,要磨掉自身的锋芒这就需要时刻觉知自己,收敛自己的行为,吾日三省吾身,在事上磨,人中炼。

 平时要多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解除自身的纷扰。这一点,我就深有感触,它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比如我在每天静坐的时候,总是很难做到平静,总是想东想西,虽然时间已经不是问题,但也只是一个表象,只有自己知道那个“无”,还真是任重道远但是我也相信我能找到这个智慧之门的钥匙,我肯定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先生阐释的“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让我对“道”充满敬畏,明白了道生万物、成就万物;包罗宇宙,像水一样利益万物;道的特性是不显露锋芒。我们也应该谦和处下,低调做人,大智若愚。道的特性是平衡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我们也应该宁神静心、少言寡语,不惹事生非,不挑起事端,主动化解纠纷,维持和谐。道的特性是含光内敛、不显荣耀,与万物同体同荣,我们也应该与别人和万物同体同荣,保持内心的清明,与万物和谐相处既不特立独行,另类怪异,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享受道的无穷“妙用”。

老子的这观点提醒我们,尽管人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仍然应该保持谦逊,对未知保持敬畏之心。先生说人的生命有三重境界,小我、大我、无我现在我虽然还处在第一层小我的境界,执着于有的层面,还有很多烦恼。但是今天,我既然已经知道了更高的层面是什么样的,就一定要努力克服自己的短板,争取把所有的张牙舞爪、好胜争斗的东西改掉,好好提升自己的境界和能量。也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成为一个有道的人。我一定做个老实听话的弟子,实修实干、实学实证。处处以身作则,正己化人,一精进。

感恩先生的引领,感恩天地神明,感恩圣贤祖宗,感恩父母恩师!感恩一切万有!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第9-2成员、志愿者协会骨干义工、2022级国学班弟子、福德班班委会成员 马红。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9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