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史一然老师文章:一次高铁上的电话沟通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刚上高铁,手机响起来,一看是对门邻居的电话,刚接通,对面就传来了带着哭腔的声音:“阿姨,我想问你一件事。”原来是她的儿子宸宸打来的。
“怎么了宸宸?”
“我不想去补考。我们老师说所有数学没考到85分的都要重新考一次,我不想去,我不想补考。”宸宸的声音有点激动。
我知道数学一直是他的弱势学科,这孩子对科学非常有兴趣,看了很多书,特别是军事装备,如数家珍。语文成绩也很好,这得益于他大量的阅读。而且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深得他的喜欢。偏偏数学和英语,让他找不到感觉。他对这两门课无论是兴趣还是信心,都严重不足。这好不容易熬过了期末考试,数学还是不尽如人意,让他崩溃的是居然还要再考一次。为了躲这场补考,他第二天都不想去上学了,妈妈说服不了他,就让他给我打电话。我大概了解了情况,心里想,怎么才能通过一通电话去引导好孩子呢?来不及想好沟通流程了,见招拆招吧。
“宸宸,你先别着急,慢慢说。告诉阿姨,为什么不想去补考?”不评判,引导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情绪。不想去只是他的行为,这个行为背后一定有他的情绪。
“再考一遍,我还是不会。要是还是考不过,后天还得再考,一直考到85分为止。我不想去考!我不想每天都要考试!”原来是担心考不过。
“还有吗?”看到孩子还很激动,引导他继续说下去。
“今天有科学补考,我们班有几个补考的同学,都被别人评说了,说就是因为他们,本来老师要带着我们玩儿的游戏都没有玩。我不想也被同学评说。”原来是担心自己成为同学们指责的对象。
“还有吗?”或许还有别的原因。
“而且还是考原来的卷子,我们老师都讲了一遍了,再让我们考有什么意思?考的分数又不算,干嘛还重考,完全是浪费时间!”对此孩子有自己的观点。
“还有吗?”一连串的“还有吗”可以让孩子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说出来就痛快了,要不一团乱麻压在心里,会因为憋闷而情绪失控。
“没有了。”这个时候,宸宸明显没有像开始那么激动了。我也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了他纠结的点。
“我听明白了,你是担心自己再考一次还是考不过,而且觉得考同一张卷子没有意义,又不想被其他同学评说,所以不想去考试,想让妈妈帮你请假,妈妈又不同意,对吗?” 这是对孩子前面的话的一次简单复盘,以免发生鸡同鸭讲的情况。这让孩子感受到,我有在认真听他讲话。
“嗯,对。”良好的沟通从让对方点头开始。
“你对老师的做法不赞同,觉得讲过的卷子再考一遍没意义。这说明你有自己的想法,对事情不盲从,这点特别可贵。自己觉得没意义的事情当然不想去做啦。换做我,我也不太想再考一遍。有那个时间还不如自己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不考试,你觉得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做啥?”这是与孩子共情,给予他认同感。
“我可以自己看书。”
“挺好,看书比做一张重复的卷子有意义多了。我觉得你可以跟老师申请,看看行不行。”
“我没有机会跟老师说,明天一去我们就会被带到一个教室,然后就开始考试。我明天不想去学校。”果然,每一个不想上学的孩子都是有具体原因的。
“你不想去学校,妈妈同意吗?”
“我妈不同意,让我给你打电话。”
“如果我是你妈妈,你哭闹着只跟我说不想去考试,不想去学校,我也不会同意啊。你越激动,妈妈越不冷静。但是如果你好好说,告诉她为什么不想去,刚才的理由就很充分啊。如果不去,在家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如果在家可以比在学校安排得更好,当然可以请假。但是光说不行啊,你最好能像写作文一样把你的想法和计划写下来,给妈妈看。如果她再不同意,阿姨帮你去说服她。”这里是想引导孩子学会理性地和妈妈沟通,而不是情绪化表达。电话那头的他安静了,估计在衡量考试和写作文哪个更难。其实,基于我对孩子的了解,我知道让他写这样一份东西足以让他打退堂鼓了。而我的目的也是想让他知难而退,让他意识到不去考试,不去上学并不代表着想干啥就干啥。
“你刚才说老师都已经把卷子讲了一遍了,做错的现在都会了吗?”回过头来再带他冷静地分析要面临的补考,让他意识到其实并不像他想的那样,一定会有不好的结果。
“嗯,有的会了,有的不会。”看来还真不是粗心做错的,是有知识盲点在的。
“你看,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还有哪些不会的,考完老师再讲一遍,是不是有针对性地辅导呢?讲完再考一遍,是不是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呢?其实老师还是挺负责的对吗?”这是引导他重新认识补考的意义。在孩子的原有认知中,看待问题比较简单,有一点不如意就会产生对抗心理。情绪都是由认知决定的。
“嗯。但是我怕我还是考不好。”
“咱们不跟别人比,也不一定要达到多少分,我们就尽力去考,把会的做对,哪怕多考一分,都是进步。都值得肯定。老师讲完,总能记住几题吧?”
“嗯,其实我只要再做对一道选择,一道计算就够了,我把答案都背下来了。”哈哈,跟我家儿子有点像,用学语文的方式在学数学,是还没开窍的状态。但是急不来。
“那太好了,考85分没问题!”再次增强他的信心。“你要是因为不想考试就不去学校,不能给五年级一个完美的结束了。到底去还是不去呢?不去就赶紧给妈妈写自己的想法和计划。 ”
“我还是去考试吧阿姨。”
“嗯,我觉得你的决定是明智的。这样,明天考完出成绩后告诉阿姨,哪怕多考一分,阿姨都奖励你!”这是用美好的期待来鼓励孩子。
“好!我再去看看卷子。”孩子的声音脆脆的,完全没有抵制考试的情绪了。
“对,尽力而为就好。今天早点休息,明天考试加油!阿姨等你好消息。”
“嗯,阿姨拜拜!”
挂了电话,我舒了一口气。回顾刚才和孩子沟通的整个过程,我能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被信任。这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责任。沟通或许有技巧,但它的基础是爱。爱孩子,就要去看见他,不光是看见他的行为,更要看见他行为背后的情绪。然后是接纳、理解、包容。因为孩子有自己的认知。然后还得引导,让孩子的认知力得到提升,让他有更宽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更理性的思维。这也是引领孩子成长的过程。成长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方法。
第二天, 又接到了宸宸的电话。“阿姨,我考过啦,89分!我还不小心把原来做对的一道题做错了,要不我可以考92分!”很雀跃的声音。
我的眼眶湿润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奖励就是他突破了自己。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1组成员、书院资深骨干义工、教务中心负责人
史一然。邮箱收稿日期:2024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