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李向东老师文章:当老师难当好老师更难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023年8月26-27日,我有幸参加了彭城书院2023年秋季师资研修班学习,聆听了汉风先生的谆谆教诲。感想颇多,受益匪浅。现将“回归教师本位,重塑师道尊严”此部分内容作简单梳理,与各位同修分享:
一、何谓教师?
《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本质是爱。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爱。每一个老师,都要懂得去爱。这种爱是无差别的,像天地爱众生,父母爱孩子。教育的过程,不过是传播爱的过程。当爱心被唤醒,良知被激发,智慧被点燃,教育才算成功。
先生说“言是传,身是敎。身体力行是敎,以身作则是敎,正身明法是敎,上行下效是敎。”《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法言·学行》“师者,人之模范也。”“人之模范”也就等于说教师是所有人的模范。正如范仲淹赞美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既是对教师予以特别高的赞誉,更是对教师莫大的鞭策和要求。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受教者做示范,做榜样,做楷模的人。所以,教师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德性,修正自己的行为,做到行为世范。
二、教师何为?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主张“所谓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国现代教育体系的开创者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人的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先生谈到教师的五个层次:
三、教师的尊严从哪儿来?
“师道尊严”,这四个字的含义很深:第一他的德行要很高,别人看他的时候都觉得这人不错,值得尊重。第二他心里要有爱,爱教育,爱职业,爱学校,爱学生。第三,甘于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善念、善言、善行,来积功累德,温暖世界。
做教师就是要在人生的每一寸时空里,按照道的规律去做人,处事,接物,积德为有道的君子。然后在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行为世范,正己化人!这样我们就可回归教师本位,获得一个教师应有的尊严。
四、给老师的建议
一、永远带着正向思维工作
以教师的语言为例:教师的语言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即使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教师的语言应该象“雪中炭”、“六月风”,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力留给学生,而教师自己则主要起点拨、引导和激励的作用。
1、永远主动去工作。
教师不能 “老”,经验固然可贵,但课堂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是“新”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教学需要创新,创新能给课堂注入活力,创造奇迹。
2、永远遵循“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原则。
苏轼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确实,老师们只有重视课外工夫的积累,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对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学问,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本职工作。
3、永远相信“如果我对生活很满意,那是上天对我的鼓励,如果我对生活不满意,那是因为我的付出还不够”。
4、一个孩子的转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期待学生的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寻找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教师放开胸怀,学会等待,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灵召唤,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自由、全面地发展。
5、 我能成就多少人,我就有多少成就。
教会学生读书、读人、读生活。教会学生在玩乐、游戏中发现真善美。对于孩子们的学习来说,第一是兴趣,第二是兴趣,第三还是兴趣。当孩子们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无论什么理由,一个老师让学生不喜欢自己所教的学科了,这个老师的教学就失败了。
6、 付出总有回报,让家长能看见孩子的改变。
清代的冯班曾指出:“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者怼面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爱而不宠”就要求严之有情、严慈相济。
7、 把所有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所有的家长当成自己的亲人。
对所有家长都要以礼相待,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师要想成功地教育好学生就必须得到父母们的支持,教师必须保持与家长间很好地交流和合作。
8、 让周围人感到温暖,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一个孩子的转变和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期待学生的成功要有耐心、有信心,教师要善于等待,善于寻找和挖掘孩子的闪光点。教师放开胸怀,学会等待,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灵召唤,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自由、全面地发展。
9、 做好自己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教育者积极的教育眼光,需要教育者一个个真诚的微笑和鼓励,那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源泉。教师就会以宽容的态度观察和处理特殊学生的独特问题,任何一个孩子都需要教育者积极的教育眼光去观察,需要教育者一个个真诚的微笑和鼓励,那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源泉。
10、 相信榜样的力量,身教永远胜于言教。
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时时刻刻在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工作的态度以及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人格力量的作用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大得多。儿童以自己的视角在观察着社会,观察着老师,不但听老师怎么说,更在看老师怎么做。因此,身为人师必须严于律己,用自己的良好行为,给学生示以做人的榜样,永远留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形象。
11、 用心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教师上课时能熟记并且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就会感到获得了尊重,自然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亲切感,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很好。
12、上课时要充满激情。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恐怕课堂也是这样,教师上课的激情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龙”。没有了对教育的热爱,任你教师用再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也只是徒具其形,任你教师用再华美的语言,再动听的语调上课,也不会打动学生的心灵,震撼学生的灵魂。是否可以打个这样的比方:如果说你的激情是平和宁静的,那你的激情就像春日里的阳光,温暖无香,十分适宜禾苗的成长;如果说你是奔腾豪放型的,那你的激情就像夏日里的幕雨,沁人心脾——适宜禾苗成熟。因此,只要热爱孩子,你的平静平和中藏着的只不过是含蓄的激情——你同样会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产生欣赏,你也会把幽默带进课堂,你还会显得有人情味,更会细心、耐心……所有这些,为课堂气氛奠定的是深沉的激情曲。
13、做一个真实的人。
真实的遗憾比虚假的完美更加动人,更加具有生命力。
14、 课堂要立规矩。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等。积极、向上、有序的课堂规则,会使师生之间目标一致,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进取心。
15、 要有一颗包容的心。
作为教师,对待应该应严而有格、宽而有度,儿童尽管小,但是“冷暖自知”,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会珍惜教师的这份信任和期盼,所以包容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的一帖良药。教师的包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16、把爱给每一位学生。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满足并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用爱唤起每一位学生心底的学习热情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切记:爱的力量是无穷的。爱心贴近童心,它会让学生爱学、乐学、好学。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从这一角度讲,学生美好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
17、保持亲和力。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去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追求。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作自己的亲密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话语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力。“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
18、赏识你的学生。
教师的口袋里应当总是揣满了“高帽子”走进课堂,因为我知道赏识能使人愉悦,赏识能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赏识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蹲下来欣赏学生,使学生获得一种被关注、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通过老师的赏识教育,也能学会去欣赏别人,这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9、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课堂上,没有比倾听孩子们心灵的声音更幸福的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人,作为教师,应该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心灵之音,重视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感倾向。
20、善意“忽视”不良行为。
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地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一种令人陶醉的教学艺术。在教师善意的“忽视”中流露出对孩子的爱和尊重。善意地“忽视”学生不良行为,有意识地关注其积极的行为,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
五、反思
当老师难,当好老师更难,当“明师”难上难。我辈定当马不扬鞭自奋蹄,知难而进,不辱使命。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一件事,一群人,一辈子,一起走……
【本文作者为彭城书院中华经典研修2组成员、2020级国学班弟子 李向东。邮箱收稿日期:2023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