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史一然老师文章:初心不改戮力同行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得感悟 |

自2022年6月启动至今,“六实”活动已进行到第十个月,参与其中的老师们心连心,手牵手,共同奔赴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有道的自己,实现活好与走好的终极使命。回望这十个月,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者;有道心不定,时进时退者;也有力不从心,半途而废者。先生说,这正是大道规律的体现,符合“三三”法则。 话虽如此,仍然为选择放弃的同修们感到惋惜。有一首诗这样写到:“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修身不易,时时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先生时常教诲,不可执着于相,而要看到事情的本质。
我们知道,21天的坚持就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而然才是道的境界。高质量,就是要带着觉知的心、专注的心、精进抱一的心去做每一项功课,不流于形式,不草率应付,要从每一项功课中实实在在拿到能量。20分,就是要守中,既不要冒进,因为“进也锐者,其退也速”,也不可松劲,因为六实的每一项功课都有其深意,认真做必有裨益。这20分也是经过了9个月来大家实证总结出来的一个适中的分数。超过者可以慢下来,更加关注自己做功课时的心境,体悟自己能量的提升;不足者给自己鼓劲,调整自己的时间,提高做事的效率,克服自己的惰性。为了互相督促,表明决心,每位同修都在小组群里公布了自己的20分分配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每日修习方案。考虑到会有特殊情况的发生,大家也约好,不必太拘泥于分数,而是要守中道,尽心尽力就是最好。
有了适中的目标,大家充满信心。每天,负责统计分数的栩宁老师都会把大家的打卡统计表发到小组群里。3月2日,14位同修都达到了20分。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的每一天,除了极少数特别情况,所有同修的分数基本上都维持在20分上下,实现了动态的平衡。每周的小组共修,组长文莉老师都会把一周来大家的实修情况公布在共修课件上,及时给大家加油鼓劲。这种齐头并进的感觉真好。
当然,实修实证不能仅仅停留在“5+1”的功课上,做好“5+1”最多只是“实学”,关键还得“实干”,就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历事炼心。先生反复强调,“学而不用等于零;做到才能得到。”这也是我们小组的共识。家庭、单位、书院都是我们的修道场,父母、孩子、同事甚至陌生人都是我们的贵人和生命的考官。每天看同修们的修身感悟,知道大家都在经历着不同的考验,更欣喜地发现,大家都有自省力,都学会了用正知正念来面对、接受和包容一切。虽然化秉性、去习性没那么容易,遇事第一念还是会起烦恼,生埋怨,但是第二念立刻能够觉知,当下反思,及时转变思维,事情往往都有了转机。
我们小组的每位同修都让我非常感动。徐凤梅老师的真诚、侯瑞华老师的实干、王文莉老师的担当、王敏老师的朴实、张栩宁老师的讷言、刘淑德老师的好学、王宇老师的温暖、郑丽娜老师的率真、夏芳婷老师的谦和、高雪老师的精进、苏亚玉老师的柔软、刘月影老师的坚持、郭庆老师的自省,每个人身上都有我需要学习的宝贵品质。分享一件小事:有一次在和徐老师、文莉老师一起排练早晨共修当值的工作时,我提到了有同修反映“早晨共修没有时间,参与的人少,是否还有必要继续”的问题,徐老师说:“能跟多少跟多少,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就行。早上跟不上的部分,自己再找时间补上就行。”文莉老师说:“对,我感觉早晨共修特别好,大家一起更有能量。如果其他同修没有时间来主持、共享屏幕,我都可以。”听着两位老师的话,我的心里充满敬意,也打消了最后一点顾虑。与这些老师们同修同行,是幸运,更是幸福。
记得在一次小组共修时,淑德老师用“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勉励自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我们也共同发愿,不管多难,都不轻言放弃,要携手一直往前走,一直走向光明世界……祈愿天佑中华,国泰民安。世界安平泰,道德普天下!
【本文作者书院资深骨干义工、教务中心负责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