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笔下的彭城书院(一):《华星名人》月刊记者樊雯丽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书院生香 |
士不可以不弘毅
创办书院的缘起
《华星名人》:为何创办这个书院?
汉风:一句话:“弘扬传统文化,温暖世道人心。”
《华星名人》:听说书院是慈善事业,也就是大陆媒体所说的公益事业。没有收入如何来维持呢?
汉风:我们所有的讲学、培训、茶会、诗会等文化活动都是不收费的。有很多人感到很诧异。但对于我们来讲这再正常不过了。因为我创办书院的目的,本就不是为了赢利,就是为了弘扬国学和传统文化。你想一想,如果一场讲座即便只收一块钱,是不是就会把很多人挡在门外?这与书院的宗旨相背。我们不收听课费,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来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如果说这是一份慈善事业也对。有钱人拿钱做慈善,无钱人用心做慈善。我是用心来做的。
四季诗会:一场场诗歌的盛宴
《华星名人》:听说大家对书院组织的诗会与茶会都很向往。还曾有人不远千里从北京乘飞机跑来参加。能不能给我们详细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汉风:书院的四季诗会与二十四节气已成为书院固定的文化活动。四季诗会包括春天的清明诗会、夏天的端午诗会、秋天的重阳诗会与冬天的梅花诗会。春、夏、秋三季诗会一般安排在清明、端午、重阳节当日或前一日举办,梅花诗会一般安排在冬至前后。参加诗会的主要是诗词界的名人及书院师生,普通市民也可报名前来欣赏。诗会的形式主要有吟哦、朗诵、诗剧表演等,内容不拘,既可吟咏古诗,也可朗诵新诗;既可推介别人的诗作,也可展示自己的作品。为了加强诗会的核心精神,每次诗会都有一个主题,比如去年的端午诗会名为《归来,中国魂》、梅花诗会名为《只有香如故》、今年的清明诗会名为《花开的声音》。除了诗歌吟哦与朗诵之外,诗会上还有古琴、洞箫、二胡、古埙、琵琶等乐器演奏。所以,每一场诗会都可以说是一次诗歌的盛宴。
《华星名人》:您记忆中最有意义的诗会是哪一次?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汉风:每一次诗会都记忆犹新,都令人难忘。为了筹划好去年冬天的梅花诗会,我设计了一个烹雪煮茶的情节。徐州的第一场雪降落时,我便与书院的老师们一起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到戏马台上的千古庭院里,从含苞的梅树上采集了几盆晶莹的瑞雪。到梅花诗会那天晚上,我捧出用景德镇瓷坛盛放的雪水,和着从远郊圣泉寺运来的山泉水一起煮茶。那壶里既有户部山的鲜梅瓣,又有产自台湾的冻顶乌龙。杯盖一掀,梅香与茶香溢满了整个屋子,沁入每个人的心脾。在这一份茶香中,诗人醉于诗,歌者醉于歌。丝竹声声,琴韵悠扬。经年不闻的琴歌也悠然响起……
《华星名人》:您是怎么想起来要做二十四节气茶会的?
汉风:这源于我的一种乡土情结。我小时候生长在乡下,童年的记忆是由阳光、月亮、星星、草木、田野、庄稼、昆虫、鸟禽以及与此相差的农事、物候、季节、劳作等组成的。这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成为我写作的语境。
《华星名人》:我在网上看到许多来参加茶会的网友的文章。好像是每次茶会都人满为患,还有一些人因挤不进屋子而站在门外听您讲学。您在茶会上都讲了哪些内容?
远足游学:一段段历史的溯源之旅
《华星名人》:香港和台湾也有书院或类似书院性质的民间教育机构。据我所知,他们所做的大都是校内教育,像彭城书院这样每月一次师生共同远足游历还是第一次有闻。研究和探求学问用得着走出校门吗?
汉风:你的问题首先牵扯到对“学问”的界定。这个话题很大。简单地说,学问无处不在,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做学问不能只钻故纸堆,埋首钻故纸堆的只能叫书虫或书呆子,很难成就一个完事意义上的知识分子。
《华星名人》:外出游历需要很大一笔开销。学生都能去吗?
汉风:很多时候我们只需步行、骑单车或乘公交就行了,不需什么花费。徐州距孔孟之乡与老庄故里都仅咫尺之遥。她本身又是中国佛教文化较早的传播地与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市区及其周边地区历史遗迹众多,给我们的游历与考察提供了便利。我们不仅踏访过孔子观道处及两汉文化的多处遗存,而且考察过项羽的戏马台、关盼盼的燕子楼、苏轼的黄茅冈等等。一月一次的游历活动,我们会一直坚持。
《华星名人》:书院的国学班是如何招生的?
汉风:书院为了在青年知识分子中培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才,每年面向高校学生和社会青年招收一届中华传统文化高级研修班,俗称国学班。国学班由书院投资,公益性质,免除求学者所有费用。国学班学制一年,利用周六、周日上课。书院为他们开设的课程有四书五经、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诗词楹联、园林建筑、戏曲音乐、佛经道学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为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感性认识,书院还特地开设佛学体验、园林鉴赏、音乐欣赏、文化游历等体验课程。学生在修完书院规定的全部课程,通过论文答辩后,可获得由书院颁发的非学历毕业证书。
《华星名人》:我在书院博客上看到首届国学班学生的一些毕业感言。有很多学生认为在书院的一年时光比自己大学校园的四年时光还要有价值,还要令人留恋,为什么?
汉风: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不太合适,该问学生才对。当然我也可以从我的角度谈一点看法。我觉得现在的大学教育太偏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涵养、境界与思想的培育。这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许多大学老师,上完课,夹着书本就走人。甚至有的老师给学生上了一年的课,连一个学生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师生之间连最起码的感情都不建立,何谈人格、境界等的传承?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教学的:许多学生每天生活在他身边,有问题随时请教。孔子与学生就像父亲与子女。他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甚至脾气喜好都了然于心,所以能因材施教,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书院的教学方式走的是传统教育的路,即既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对学生完美人格的培育。我们倡导对元典文化的学习、理解和力行。这三个过程是递进的,而最终要通过在生活中力行来达到人格的完善。
国学启蒙班:书院播撒的国学种子
《华星名人》:除了国学班,书院还招收了面向少年儿童的国学启蒙班。你们教孩子四书五经,而他们在学校学的是语、数、外等现代课程。你们的教学与当下的学校教育矛盾吗?
汉风:不仅不矛盾,还相得益彰。书院面向4至13岁孩子开设的国学启蒙暨圣贤经典诵读班只是在周日和寒、暑假期举办。它不占用孩子们正常在校的学习时间,而只是对他们在校教育的一个补充。经典是开启人的智慧的。从2007年暑假到现在,书院已开设了六期国学启蒙班。300余名儿童在书院接受了国学启蒙教育。实践证明,在书院学过经典的孩子不仅记忆力得到了加强,注意力更加集中,而且学会了为他人着想、知礼守诚。家长和他们学校的老师都为之高兴。
《华星名人》:除了四书五经的诵读,孩子们在书院还要学哪些东西?
汉风:孩子们在书院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除《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传统蒙学,《大学》、《论语》等圣贤经典诵读外,还要学习传统礼仪、传统儿戏等内容。诵读经典让孩子有了知识储备,力行圣人教诲在于让孩子从小扎下德行的根。古人云:童蒙养正,少年养气。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路子。它把一个人少年的教育看成是扎根的教育,太妙了。书院就是要培养孩子的文化与品行之根基。在书院接受过国学启蒙的孩子就像书院播撒的国学种子,将来一定可以在社会上开花结果,让社会更加完美。(摄影:阿蒙)
采访札记:在徐州完成对汉风先生的专访,我顺便到了离徐州不远的孔子故里---曲阜游览了一天。曲阜是儒学的发源地,其惠风甘雨一直泽被着九州之一的徐州。徐州又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人文荟萃,文化兴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主旋律中,出现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思想”为主旨的公益性彭城书院,应是历史的必然。徐州因为有了彭城书院该是幸运的,而彭城书院又因有了汉风而更加幸运。
相关链接:文化名人点评彭城书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