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世纪初阿美士德使团由运河过黄河的情形

(2020-12-20 23:48:49)
标签:

大运河

浦江浦

清口

拦河坝

南下漕船

分类: 历史

19世纪初阿美士德使团由运河过黄河的情形

前一段时间,谈了考察清代淮安清口的水利设施,以确保重运漕船过黄河北上的情况。但漕船南下回空如何由北运河过黄河进南运河情形,不甚了解。今翻阅德庇时写的The Chinese: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China and its Inhabitants(中文译名为《崩溃前的大清帝国》),其中记载了阿美士德使团南下过黄河时的情形。我这里抄录易强先生的译文:

我们的左边是向南流的“新盐河”,它和运河一样,也与黄河交汇;我们的右边是黄河,在与大运河交汇之后,它的流向由交汇之前的东南突然转为东北。我们在交汇处停留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些重要官员前来拜访了大使。我们都在船上,为穿过著名的黄河做准备。所有船只进入黄河后就朝对岸驶去,顾不上组成任何队列,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河的另一边。……受到湍急河水的冲击,我们的船被迫向下游漂移,漂了很远一段路才抵达对岸。对岸泊了很多船只,……大多数船只都静止不动,船上装满了稻草、麦秆以及粗芦苇。它们随时准驶向黄河与运河的各处,去修缮堤岸。……抵达对岸之后,我们的船向西逆流而上,行驶了一两英里才抵达河口。我们必须通过这个河口继续南行。我们的船在靠近河岸的河道里行驶。但这条河道堵满了船,从我们第一次起锚算起,过了四个小时,还没能通过。最糟糕的一段旅程就是通过这个河口的闸沟;闸河里蓄了很多水,入口处波涛汹涌,可以吞没很大的漂浮物;闸沟的宽度差不多有一百码;出闸之水的流速不低于每小时七到八英里。两侧的河堤不是用石头砌成,而是完全用大捆的稻草和芦苇混合泥土筑成。我们的船的左舷紧贴河堤,堤上的几个庞大的绞盘车利用绳索将我们的船依次拖过这道闸沟。这种过闸方式很慢,但没有发生一点意外。通过闸沟之后,我们发现停泊之处的水面几乎没有一点波浪。而且,并非如我们想象的,已经进入大运河的南段,而是泊在另一条大河的干流之上,它的宽度不比前面提到过的那段黄河的河面窄。我们得知,这条河与不远处的洪泽湖——它位于我们航程的右边——相通;洪泽湖通过它将湖水泄入黄河。所有地图都标注了这条河,但根据这些地图,它与大运河完全没有相交。……政府在大运河南段的堤岸维修以及航路管理方面花了大量的人力和心思。首先,在河岸挖了两三个人工港湾,南去的船只可以安全地停泊在这里,排队等候过闸。其次,从北入口处进入运河之后,有两条窄窄的水道,或者可称其为不完美的闸沟;它们之间也有宽阔的港湾,堤岸也是用大捆的稻草或者芦苇混合土筑成。开凿两条闸沟并在它们之间挖出港湾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和我们自己修建运河水闸的目的相似。(第99101页)

根据这段由北运河过黄河的叙述,参酌当时的地图,船只先顺流到黄河对岸,然后逆流西行,进入通向清口的河道。

19世纪初阿美士德使团由运河过黄河的情形

文中所叙述的河口闸沟,应该是拦河坝的位置。由黄河过此闸的船只,由绞盘拉动过闸。使臣绘图将过闸情形再现在我们面前。

19世纪初阿美士德使团由运河过黄河的情形

从这个船闸的情形看,不是一个可以启闭调节水位的水闸,而是便于绞盘拉动船只过坝的斜坡。这是一条专供南下船只的水道。过闸之后,恰如文中所述,洪泽湖在其右侧。但所说的位于另一条主河道,却正是通向南运河的U字型河道。

北上的船出御黄坝冲过黄河,南下的船由拦河坝绞盘过闸,这应该是嘉庆以后大运河在清江浦一带的通航情形。


1792年马戛尔尼使团回程是从北京沿运河南下的。根据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记载,当时他们由运河过黄河时,照例要祭供河神:

使节团船只穿过黄河的地方水流很急。为了保证行船的安全,来往船只都在这里祭供河神。使节船长在一群水手包围之中,手里拿一个公鸡,走到前甲板,把鸡头割下抛到水里,然后用鸡血滴在船的甲板、桅竿、锚和房舱门口,并在上面插上几根鸡毛。船头甲板上摆上几碗肉类菜肴,摆成单行,前面又摆上酒、茶、油、盐各一杯。船长跪下来,磕了三个头,两手高举,口中念念有辞,似乎在祷告神灵。水手们同时大声鼓锣、放鞭炮、烧纸烧香。船长在船头奠酒,依次把酒、茶、油、盐等一一抛到河里。仪礼完毕之后,水手们围坐在甲板上,把祭神的肉食大家痛快吃一顿。等到船只平安渡过对岸,船长还要出来在原处磕三个头答谢河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