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
(2020-09-24 19:15:16)
标签:
学位论文兴趣毅力研究人员素质人生 |
分类: 教育 |
做事
开学了,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到了校园。大半年除了网课在视屏见面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聊,自然很高兴。我聊的一个话题是,在研究生阶段,你们或许是人生第一次要在三年、四年或更长的时间里去做一件事,写一篇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诸位想一下,在这之前,有没有花几年时间去做一件事?
有同学顿了一会儿,认认真真地回答道:“做过,高考。”
这样的回答,自然出乎我的意料,我不禁大笑。毕竟,我说的“事”,不是“那事”。
“那事”,如果算起来,还真不少,小学生花了六年时间,完成了小学毕业“那事”;中学生“那事”,也得三年;高中生“那事”有两件,一是毕业,二是高考;大学生“那事”,得四年。“那事”中的许多,是我们随着年龄的成长,必须经历而不能不做的事情。我说的“事”,是你自己的作品。英文中的work,与中文的“事”,也有同样的多重意义。从小到大,每个人的“作品”其实不少。做数理化的题目,算不了“作品”;语文的命题作文,还算够格,因为那切切实实是你的“作品”。劳技课的手工作品,也算,真的肯花大心思做好,说明你有了“匠心”。所以,相对于“作品”而,“那事”还真不是个“事”,那不过是小学、初中、高中生们的Job,一个人生阶段要处理的事情。
在研究生阶段,用三四年时间去完成自己的作品——学位论文,是大多数青年人很难得的训练机会。除了专业训练、各人的聪明才智以外,其中也有非智力因素,那就是毅力的培养。毅力,是研究人员最重要的心理素质;缺乏这种素质,只凭聪明,或许能够做出个“作品”来,也混到个文凭,但成不了研究人材。对于文科来说,研究人员在面对研究对象时,会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逐一设法加以解决;理工科的研究人员,除了既有原理的掌握应用、探究新的原理之外,还有实验数据的获得和证明,手段过程与文科有些不同,但持续不断地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道理是相同的。研究过程中问题的发现和持续,都需要研究人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决心持久性,也就构成了研究人员毅力的基本要件。
能不能不断地从对象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研究生是否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位论文的重要环节。完成一篇学位论文,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是个艰苦的过程。但真正有前途的研究生,往往会乐此不疲,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地从研究对象中找到问题,并不断地加以解决,从中体会到不断接近目标的快乐感。但也有些研究生,面对研究对象时,发现不了或很少发现问题,问题之间逻辑论理关系更无从构建,整个研究过程难免会伤痕累累,痛苦不堪,勉强写就的“作品”,也害怕导师质疑问难,因为他自己缺乏自己不断质问自己的能力,也就缺乏质问对象的能力,产生不了一连串需要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不堪这种压力,打了退堂鼓。
毅力,不是个虚幻的东西,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它真实地发生于发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些问题千辛万苦,到最后关头解决不了,也会摧毁研究人员的毅力,选择放弃;当然,毅力更强健的,坚决不放弃,或者最后攀登上成功的顶峰,或者尽毕业精力而“一事无成”。在科学事业上,这样“一事无成”的无名科学家应该为数不少,但他们的顽强毅力,却融铸进了人类的精神丰碑。旁人、后人会为他们感到惋惜,那只是“局外人”的观感,不会理解和体会到他们在全神贯注从事自己事业时候的那种精神上的愉悦,人类精神的许多愉悦来自于持久不衰的兴趣和志向当中,驱动着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前、向前。
花几年时间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是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你把它当作“作业”去做,是一回事;你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做,是另一回事。都在做事,“此事”却不是“那事”。怎么想、怎么做,决定了你的作品,是“这事”还是“那事”。花三四年做了“那事”,未必对你的人生不起积极作用,但如果在研究生阶段还悟不出其中的道理,把“这事”做成了“那事”,那才是你没有意识到的一段“悲剧”人生。
写到这里,我笑不出来了。我们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在不断地应付各种考试,其实都是在做“那事”,到研究生阶段,许多同学还习惯性地把“这事”当作“那事”来做,不会积极主动地不断给自己出题,自己解决,从而形成兴趣高度集中和持久的毅力,也就难免会把自己变成了问题。选择和设定研究对象,当然要考虑学术价值、可行性等因素,但就个人而言,也是确定注意力集中的方向。注意力集中了,但始终形不成兴趣,三四年时间,会感到精神上的痛苦。科研这条路,可以养家糊口,但想要挣大钱,滚一边去。打退堂鼓,也不要觉得丢脸,自觉不合适,不过于勉强自己,也是一种悟性和果断。不感兴趣,但有能力把“那事”做完,吃点“苦”做完它,也是一种历练。最令人担心的是,把它当“那事”做,又做不完,怕“丢脸”又不想打退堂鼓,不是责怪导师太严,就是自我精神折磨,弄出些毛病来。如果到了这个地步,“这事”“那事”都不是事,善待自己、善待人生,能不能选择做自己愿意并快乐的事,才是真正的事。
哎,做事,不容易;谈做事,还要分这与那的,也不容易。不管是大学生,还是研究生,不管是把手头的事,当“这事”还是“那事”做,不过是得益多少而已,但一定别让自己“出事”。“这事”因此境而生,境迁事移,注意力转移了,“这事”遂灭,也就烦不上了。当然,自己“出事”了,“这事”也灭;为了要灭的“这事”,让自己“出事”,这智商会不断成为同学们的话题,这脸可真丢大了,不值得。
总之,当“这事”还是“那事”,不当回事还是太当回事,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对事的态度和认识问题。把学位论文不当回事的,要批评;当“那事”做的,只能“开悟”,开不了的,也不必强求,毕竟当“这事”做的还是少数;“这事”或“那事”都实在做不下去的,也别过于难为自己,把它太当回事。天底下可以做的事很多,只要去做,一般都能成“事”,不然,那来这“行行出状元”的老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