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子,你们已经永恒

(2018-06-30 10:59:09)
标签:

上海世外小学

杀人惨案

网络谣言

浦北路

分类: 世事

孩子,你们已经永恒

杀害两名世外小学学生惨案发生的浦北路,离上海师大很近。那天,我正在学校,离我也很近。一个丧心病狂的青年,用一把刀毁了三个家庭,两个孩子的家庭、他与父母的家庭;重创了一个家庭:那两位被抢救回来的母亲和孩子。这不仅是这些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那么近,也就那么引起我对自己、对社会如果遇上不幸时的关注和思考。

上海民众对这个不幸事件倾注了极大的悲情。那一束束鲜花,一份份玩具,一个个吊唁,奉献给了两位不幸遇害的天真儿童,希望他们在天之灵能忘却那把冰冷的屠刀,感受和记住人世间的温暖。当晚,那场暴雨,冲洗了地上的斑斑血迹,仿佛是人间悲情的大倾诉、大发泄。

悲剧引发的悲情之后,舆情潜流却在暗转,各种流言蜚语在网上像子弹一样乱飞,像那把屠刀一样,冰冷地对孩子、老师和孩子的家长继续进行伤害。

最初是学究式的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会造成这样冷血的杀手?然后,关于杀念起因,不管公安部门的通报,无端猜测地给出了种种归罪于社会的理由:杀手为孩子入学“捐款”而不能入学;杀手是该校老师因教育方式粗暴,引起家长抗议被辞退而泄愤等等。任何社会都会出现意外事件,这些意外事件的出现,有些有社会原因,有些是个人原因,有些两者兼而有之,这都要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判断,引出一些有益的教训。怎么能根据无端的猜测就作出判断呢?

接着,矛头又指向了学校。在惨案发生百米之遥的礼堂,小学生的毕业典礼依旧进行如常,校领导无动于衷,直至消息在与会家长中传开,情绪波动,才不得不提前结束。指斥校方的“冷血”,跃然字里行间。设身处地,学校在遇到这样的悲剧事件,其实根本没有一个“完美”的应对方案,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毕业典礼上当场宣布悲剧,把毕业这件人生大典与杀人流血联系在一起,会对这些小学生的心理造成永久的伤害。省去典礼上的庆祝节目表演,是校方唯一的选择。典礼继续进行,以待门外血腥场面消除,也可以让孩子们减少事件造成的心理伤害。校方的“冷处理”,却是一种真爱。

最后,更把矛头对准了受害学生的家长。“我的孩子去了天堂。他陪了我们十年半,每一天都是幸福的。他给我们留下的都是微笑和正能量!亲们,为他点支蜡烛,照亮去天堂的路。爱他在余生的每一天。”这段以受害人家长口吻在微信的留言,无论是真是伪,都表现出了在大不幸降临之时一份深情、庄重和感恩。而在网上,这段留言,却引来了一片“不像父母”、“冷血”的指责。大不幸既然已经降临,嘶心裂肺的哭喊,当然足以表达悲情;但是,丧子之痛的泪水流入心田,凝聚为孩子在心中的永生,记住和感谢他给这个家庭带来的欢乐,祝愿他走好天堂之路,更体现了父母在遭遇不幸时的庄重和高贵气质,赋予了孩子在告别人世的一份神圣和庄严,这是胸怀大爱的父母啊!满地哭爬,固然能发泄痛苦和悲情,但是,逝者的尊严何在?如何“安息”?

面对死亡和悲剧,有不少国人最习惯最擅长的就是在灵前哭闹,寻找嫁祸的对象,不是抢救不及时或医治不当,就是丧仪办理不周。医闹、校闹,层出不穷,家属难免有争其中可能的“钱机”。至于网络上各种散布流言的公众号,也不乏寻求其中的“商机”。无论“钱机”“商机”,都可能罔顾了逝者的尊严,成为对家人、老师和医生的“杀机”,让我们这个本该充满温暖的社会露出一阵冰冷的寒气。

在家人和孩子遭遇不幸的时刻,痛哭难免,但在悼念之际,怀着对逝者的怀念、感恩之情,把泪水和悲痛埋在心间,留一份庄重给世间,既是逝者通过亲人向世间表达的一种生命的庄重,也是对世人对逝者的一份尊重。呼天抢地、满地哭爬的嘶心裂肺的哭闹,只是自身悲情的发泄,逝者难以安息,活者也欠了一份魂归天堂的祝福。

孩子们,安息吧。你们的父母,会永远记住你们的音容笑貌,记住你们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只有坚强地、乐观地活着,你们就永远活在自己的家里。你们的同学,会记住你们的友情,因为这份友情,更加珍惜同学间的友谊。你们的老师,会记住你们的勤奋,会把对你们的怀念,化为大爱普惠你们的同学。看到浦北路上学、放学的孩子们,人们会想起你们消逝的身影,会随时挺身而出,防范对孩子们的无端伤害。在你们的生命之歌戛然而止的那一刻,你们已经永恒。因为你们,我们更加懂得,生命需要尊重、珍爱,无论逝者还是活者。

屠刀虽已落下,“子弹”还在乱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