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民间文献田野调查定义 |
分类: 历史 |
什么是“民间文献”?
这个问题是安乐博先生在昨天下午会议结束时提出的一个问题。在另一位学者接着发言之际,我对安乐博先生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安乐博的问题首先针对“民间”。什么是“民间”?官员私人写的、士绅写的东西,算不算“民间”?其次,什么是“文献”?图像资料算不算?最后,以收藏状态区别,那么官方档案中犯人的供单算不算“民间文献”?
这几年,随着“田野调查”的发展,人文学科使用“民间文献”这个名词越来越多。在参加会议之间,我对这个名词还真没有思考过其确切的界定。既然问题已经提出,要在紧接下来的最后发言中给予回应,时间显得有些仓促。
根据安乐博先生的问题,我给出的回答是:所谓“民间文献”,是指藏于民间的知识载体。这个回答,一是根据田野调查的实际情况,强调文献的收藏状态;二是针对文献本身,只要作为“知识载体”,即可归入“文献”这一范畴,图像当然可以算,将来即使使用电子载体而不是纸质载体,也可以包括。
因为时间仓卒,我对给出的这个“定义”没有经过更加严密的“质疑”。今天想来,大体上能够成立,但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首先,由田野调查发现,或未经发现而依然藏于民间的文献,而非藏于档案馆、图书馆供公众利用的文献,都可以视为“民间文献”,而不论这些文献的制作者是官是民。其次,因各种因素而改变其原始收藏状态的文献,依其原始收藏状态进行界定。如政府档案流于民间,不改变其官方文献性质;档案馆、图书馆从民间获得的文献,也不改变其民间文献性质。需要修改的是“知识”这一概念。藏于民间的知识载体,数量太大、范围太广,需要有更加严密的界定。我想是否可以加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知识载体”这一限定。这样,“民间文献”的定义,就可以下为“原始藏于民间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知识载体”。
定义中为什么要强调民间文献存在的原始形态?道理很简单。田野调查者最关注的是现存于民间的文献,在使用“民间文献”这一名词时,也偏重于其现存收藏状态。这从工作任务而言,无可厚非,但从定义这个角度看,对民间文献的这种认识就有片面性。民间文献一旦进入公共机构,是否就改变了其民间文献的性质?显然不是。事实上,在公共机构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民间文献”,这些“民间文献”无须经田野调查获得,研究者依然可以作为民间文献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