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传:人生的自我欣赏——以容闳自传为例

(2015-05-09 03:57:33)
标签:

自传

容闳

分类: 历史

自传:人生的自我欣赏

——以容闳自传为例

今天,茅海建先生根据张之洞档案中有关容闳的来往函件与容闳的自传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中有关回忆的叙述,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得出的结论也很有趣,容闳自传的叙述与他个人参与的实际历史事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至少在这一事件中,容闳的角色和才能,比他的自我叙述逊色得多。

大师做学问,常以示范而示治学门径。茅先生的这个示范,是一个几乎在近代中国史上不起眼的小事,一两件没有办成的事情,却提醒了我们在读名人自传时要注意的问题。

有位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照镜子时,对自我的形象评价要比外人的评价大体上要提高30%,所以,人们喜欢照镜子。写自传,也是“照镜子”。如果是客观叙述,也会不自觉地抬高自己的形象和作用,回避或掩饰可能对自己形象不利的事情,这是“人之常情”;如果是出于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或澄清,其修饰、作伪的可能性就更大,这也是种“人之常情”。对于后者,人们往往抱着很大的警惕,袁世凯的戊戌日记,多年来一直被认为作伪,但后来经过学者的研究和比对,却是真实的;对于前者,人们容易忽视,就像看着红太阳升起那样,很少作这样的认真研究和比对。

容闳是近代历史的一个正面人物,后人对于他一生的了解,都是根据他的自传。对于他的自述,是否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人们也忽视了,茅先生今天的报告,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举一反三,所有历史人物的自传,恐怕多少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很少做人物研究,前两年为了弄清九宫道李向善(普济)的生平,专门去了五台山,找到了证明李向善,也就是在五台山大名赫赫的普济,个人生平作伪的关键证据。容闳自传中的问题,性质当然没有这样严重。

因为要对茅先生的报告作段评议,所以我比诸位先看了茅先生所做的PPT,根据茅先生的示学门径,做了一段对容闳自传中有些叙述的比对。借这个机会,也举一两个实例,说明“好人”自传中存在掩饰和回避的现象。

1856年,容闳从广州来到上海,在海关谋得了一个差事,月薪75两银子,这在当时是很丰厚的。但不久容闳即离开了海关,原因很简单,他不满意这种庸碌无为的工作,便问当时的总税务司李泰国,中国人能否升任总税务司?李泰国回答不能,容闳便决意离开,李泰国出了月薪200两的高价挽留,容闳还是离开了。

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没有旁证。但这件事的叙述,把容闳的民族主义情操抬高到了极致,难免为人怀疑。我查了一下英文原著,容闳用的是称李泰国的职务是Chief Commissioner of Customs,中文译为“总税务司”,有点不妥,应译为“首席税务司”。李泰国由两江总督何桂清任命为总税务司的职位,是在1859年1月。而容闳离开海关是在1857年,当时上海海关英、法、美三国分派税务司共治,李泰国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权力一下子把一个翻译的月薪几乎翻了两番。

根据容闳的自述,他离开海关还有一个原因是中国船商与海关通事通同作弊,他不愿自辱名声。那么离开海关之后,他去哪里呢?先到某英商公司作书记,专门收购丝茶。但六个月后就倒闭了。之后他又去了一家在上海首屈一指的英国大洋行。这家大洋行的名称,他没说,但我们知道,在上海开埠以后到上海来的大洋行,无不具有走私鸦片的大背景,首屈一指,但名声并不好。怎么离开这家大洋行的,容闳也没说,说了就会露馅,也在情理之中。接着到宝顺洋行,自传中详细记载的只有6个月在江浙皖的贩茶经历,以及途中路过天京与干王的谈话。据容闳说,他回到上海生病两个月,大约在1860年初辞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根据《徐愚斋自叙年谱》,介绍容闳进宝顺洋行的买办曾寄圃于1861年9月4日去世。宝顺洋行大班韦伯关照徐润:“龚孝拱、容纯甫两先生,留之与否,君自决之。”曾寄圃是个交友极广的人物,龚孝拱是龚自珍的儿子,容纯甫就是容闳,徐润主持买办间后,两人实际上是被辞退的。1861年9月还在宝顺洋行领薪,一年多前就已经辞职,这怎么可能呢?离开宝顺洋行之后,容闳又应某公司聘请为茶叶经纪人,半年后自营商业,据说“境况殊不恶”,只是因为他梦想中的教育计划,得见曾国藩而放弃了经商。放弃经商,我们可以相信容闳有振兴中国教育的理想,但自陈营业“境况殊不恶”,可见好不到哪里去。在海关、洋行和茶庄的一连串辞退,多少说明容闳缺乏办实事的才干。

我讲了这么一大段,作为评议,似乎有点喧宾夺主了。其实,绕了这么个圈子,无非是要证明一点,茅海建先生就张之洞档案得出的关于容闳实际办事能力的判断,是比较可靠的。三十年之后,容闳在如此器重他的张之洞那里,依然一事无成,可见这方面的长进也不大。

容闳有理想、有抱负,也想为中国做事作贡献,但他不过就是一个读书人,在许多场合难免志大才疏的尴尬。容闳与大家一样,都是平常人。在众多光环的背后,实际上是一个留学耶鲁大学的中国高才生的人生悲剧。容闳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断受到挫折,有时代和社会的局限,也有他自身的局限。

(2014年12月3日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