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之风可以休矣
(2014-06-26 22:28:21)
标签:
嫁妆婚姻陋俗买卖婚姻 |
分类: 世事 |
嫁妆之风可以休矣
中国人的嫁妆之风,实在不是什么优良传统。女子出嫁,在词义上与“出家”差不多,只是以婚姻形式出家的专用名词。出嫁了,就不算家里人;不出嫁,其实也算不上正儿八经的“家里人”,族谱上不会登记她的名字,嫁不出去,整个家庭都觉得脸上无光;分家产,也没有她的份。所以,成年女子,体面的出路只有出嫁,嫁不了的,只能呆在家里,受人歧视,受不了的,只能自己出家。
出嫁也不那么容易。把女儿从小养到大,出嫁了,白白送人家一个大闺女,当父母的觉得不划算,于是要讨嫁妆。嫁妆要得少了,赔钱;嫁妆要得多了,夫家承受不了,不娶了,还是赔钱。
养儿子不赔钱吗?从小孩子养成为一个男子汉,花得钱也不少;让他了娶媳妇,又要付一大笔嫁妆。爹妈、小伙子一起凑,凑嫁妆,凑新家,等到凑齐了,老爹老妈也差不多了。这不仅钱赔大了,可能把大半条命也搭上了。
夫家出嫁妆是传统吗?其实也未必。古之所谓生女赔钱,主要是夫家索要嫁妆,女子出嫁,女家嫁妆少了,进了夫家的门,公公婆婆瞧不起,妯娌之间也会遭白眼。所以,姑娘出嫁,女家要办份体面的或过得去的嫁妆。“重男轻女”是个陋俗,陋俗的背后,是女子出嫁要“赔钱”。
天下父母,谁不爱子女?古人不是计较生养女儿的钱,计较的是置办承受不起的嫁妆。于是,溺婴之风盛行,溺的主要不是男婴,而是女婴。所以,女子出世,是死是生,就看爹妈有多狠心了。“多谢父母不杀之恩”,是古人不敢开的一句玩笑,却是历史的真实。
新社会了,这个嫁妆“改革”反其道而行之。女子出嫁,女家出置办嫁妆名义让夫家出钱,如果公平交易,大概不会有多少意外,出果要的钱像黑市价,结果还是“买卖婚姻”。一些贫穷的夫家出不起嫁妆钱,干脆买女人成家。拐卖人口之风多少与此有点关系。这两天,网上的一条新闻炸翻了舆论,女家临嫁加价,结果夫家不干了,想来两家恐怕都落得“人财两空”,但对这位女子的命运可能影响更大些。其实这样的极端例子,现实生活中不少,只是不常见于媒体而已。
父母把儿女养大,是一种责任;儿女成人以后的成家立业,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如何成家,是他们自己的事,你管那么多干什么?他们成家立业,父母可以帮助,但不应该成为“麻烦制造者”。嫁妆之风,古代的不好,现代的也不好,都是一种陋俗,必须革除。现在讲法律,婚姻法禁止买卖婚姻,把嫁妆列入买卖婚姻如何?太平天国主张“天下婚姻不论财”,这是一个中国梦。这个梦是年青人要做的,应该让他们的美梦成真了。现在的爹妈,不过五十多岁,都是在“红旗下长大”,要彩礼、要嫁妆,简直像从棺材里爬出来的骷髅,可怕、可憎、可恶。唐德刚先生认为,中国大概只有婚姻法是严格执行的,他只是看一夫一妻制,其实细究起来,这个法执行的虽比其他法好一些,但也有一些不完善、不严格的地方,比如在“嫁妆”掩盖下的“买卖婚姻”。一个让小伙子们为娶媳妇而愁嫁妆的国家,不可能强大起来,嫁妆的陋俗是到革除的时候了。